天天看点

江门鹤山年俗:写春联

撰文:何志强

编者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描写春节时提及春联的一首古诗,大家都熟悉的春联就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春联属楹联其中的一种,讲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用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春联历史悠久,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盛于明清,发展至今已一千多年。

点击观看视频

春节前夕,在沙坪原新华书店对面靠近中山路的第一条小巷里,来自雅瑶镇大富村八十三岁村民冯凤生老伯,正忙得不可开交,狭窄小巷的地面红色一片。八十三岁的冯伯,每逢春节前为街坊写春联挣个小钱,自食其力,风雨不改,已坚持了数十年。冯伯中等身材,双手粗大,穿着朴素干净,待人温和,样貌有点书卷味。见着长长短短的摄像摄影机对着自己拍摄,冯伯腼腆的说:“我是个农民,只读了五年书,写字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

江门鹤山年俗:写春联

“马骝街”(本名中心路,也叫“邋遢街”),在鹤山沙坪消失了几十年还常常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条街道。改革开放后,每年春节之前,马骝街总有一群为帮补生计写春联的人,其中来自桃源竹蓢的施姓教师,因群体人数较多而广为人知,还有来自雅瑶、桃源等地的农民,冯伯就是其中见证者。施广洪、石镜、老何,还有当年教师身份现时已年近百岁高龄的老书法家李振弼等,如数家珍,冯伯清晰记起曾一起在马骝街写春联的每一位同行的名字。

当年马骝街的春联摊位很紧张,来晚了就没有“有利”位置,需要很早就来占位。“那时候的春联卖一毛多一对,因为没有印刷体春联,那时大家的生意都不错。”冯伯津津乐道,最高峰时白天能卖100对以上,偶尔连续熬四个夜晚通宵达旦写春联,是累并快乐着的事情。

江门鹤山年俗:写春联

自“马骝街”开始改造,冯伯便搬到现在这条“有瓦遮头”的巷子,久而久之,和附近的街坊熟络起来。“我写字没有跟过师傅,都是通过日常自学和苦练。”冯伯说:“艺无止境,如今我还在不断学习,通过看书,学习书法理论、学习楹联名家的对联内容,从中领悟更多知识,充实自己,学习使我开心和进步。”

“特别越是临近春节的时候,基本没有闲着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有人上门写春联,有时还排着长龙。”张伯舒展开的脸上写满了自豪。“我们鹤山人,有忌讳的家庭过年是不贴春联的,来写春联的人都是喜事,代表他们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过了一年。”

江门鹤山年俗:写春联

在鹤山,春联叫对子。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每年大年三十这天贴春联。我很小的时候,因为身高够不着,我家贴对联的任务是由比我年长八岁的亲叔负责;我长高了,每年贴对联的任务就“传给”了我;儿子长大了,自从教会他读懂上下联,我就把任务“传给”他了。春联绝对是一道浓浓的年味,新年写对子是家家户户的一件头等大事,先要计算好家里有多少门和尺寸,再确定需要几副对子,还根据自己新年事业、学业或婚姻等愿望,再选择喜欢的内容。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印刷春联,唯手写的春联才有厚重感,贴手写春联年味更浓。冯伯写的春联,不仅仅是群众对新年的祝福,更是对现时幸福美好生活的歌颂。冯伯通过学习,从中悟出了待人必须善良、真诚和有道德等许多做人的道理。“善人善心善生福,德财德利德平安”,这是冯伯家里每年自用的自撰春联。

江门鹤山年俗:写春联

近年来,各地写春联的群体都以中青年书法家为主,也有不少老书法家活跃着,尤其在鹤山。我市书协多年以来,每年多次组织全市书法家下乡或进社区,开展公益恵民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引领时代春联新风,让中华传统的春联文化焕发青春。当问到是否愿意参加市书协组织的惠民活动时,老冯坚定的回答:“我愿意!”

作者简介:

何志强,作家,网名:鹤邑志、大志若鱼、大志,江门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理事,鹤山市地名委员会顾问,鹤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鹤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摄影、视频:何志强、源晔浚

责编:鹤邑文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