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作者:段姐读史

一、1913年

1913年令人不安,年份里大大的13让精神敏感的人抑制不住地联想到灾难。邓南遮在这一年里把年份写成12+1。勋伯格则被大难降临的预感折磨的难以安眠,他对13这个数字高度敏感,当他发现歌剧《摩西与亚伦》的标题(Moses und Aaron)总共十三个字母的时候,他就划掉了亚伦的第二个a,让这部歌剧从此改名《摩西与阿伦》。不过1913年到来的时候勋伯格的灾难还停留在预感阶段,距离“耳光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还有4个月,而对勋伯格此刻的祖国,奥匈帝国尤其是帝国军队来说1913年的灾难则从年初就接踵而至。

1912年对帝国来说就是灾难性的,在这一年的巴尔干战争里塞尔维亚军队公然越过奥匈帝国领土去进攻崩溃中的奥斯曼帝国。而当奥匈帝国试图动员军队以威胁塞尔维亚的冒险时,塞尔维亚小朋友背后那个可怕的俄罗斯大兄弟举起了手中的大棒。面对塞尔维亚和俄国奥匈帝国毫无胜算,而且即便如此帝国还无法有效地动员全部力量。民族矛盾让帝国空前虚弱,对塞尔维亚军事动员的要求和军队预算被布达佩斯的议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而在内莱塔尼亚虽然帝国的大臣们有把握让议会批准军事拨款,但却遭到了少数民族党派的坚决抵制,波兰、乌克兰、捷克的议员们用阻挠议事日程的方式让时间紧迫的军事拨款案迟迟无法表决,最后帝国只能以屈辱的条件在美国借债以支付军事动员的费用。

即使有了运动员本身同样是一场灾难,被动员的捷克士兵在从布拉格开拔的时候排着整齐的队形齐唱塞尔维亚国歌,如果说这件事已经足以令帝国颜面无光的话,那么这些齐唱塞尔维亚国歌的捷克士兵终于被装上火车之后,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布拉格的捷克妇女纷纷躺倒在铁轨上,表示如果要送她们的丈夫兄弟上前线,那就索性让火车从她们身上轧过去。当局不愿意冒这种险,于是捷克部队的动员被搁浅,帝国原本就薄弱的兵力变得更加薄弱。

如果不是帝国的传统盟友德皇威廉二世提供武力支持吓退了俄国,那么奥匈帝国在1912年将不可避免地蒙受奇耻大辱,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说“那将是又一次柯尼希格雷茨,或者索尔菲里诺战役,而且跟被赶出德意志和意大利不同,这一次帝国竟然不发一枪就被赶出巴尔干。”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图: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因为贵庶通婚得不到大公妃头衔的妻子霍恩堡公爵夫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他住的美景宫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办公厅,受到皇储青睐的人也因此被叫做美景宫宠儿。

但无论如何1912年即将过去,精疲力尽的帝国再次化险为夷,哈布斯堡大君主国再一次得到了喘息之机。惊魂未定的帝国走到了1913年的门口。但是问题又来了。1912年夏天帝国第一级“无畏舰”的第一艘,联合力量号下水了,到1912年12月终于完工交付帝国海军,这对人口居欧洲列强第三,海军实力却仅为第七,甚至已经被曾经的手下败将意大利海军甩在身后的奥匈帝国来说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联合力量号奥匈帝国的第一艘无畏舰

但是!是的每一个衰退期的帝国历史上都会大量地使用这个词儿。但是在海军的验收中,人们震惊地发现,这艘被视为帝国海上军事力量象征的巨舰,“皇储的大玩具”,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为了主持下水典礼竟然没有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礼。居然因为装甲钢和炮塔不合格而重量超标,在海试的时候航速比设计的最大航速20节慢了将近50%。一艘1912年下水的无畏舰航速十节,这个消息足以让意大利人笑上好几年。这件丑闻在帝国海军部引起地震,相关官员相继辞职,生产装甲钢和炮塔的斯柯达公司也遭到舆论抨击和议会的谴责,最后海军技术部门通过改进锅炉和轮机设计,替换不合格的装甲钢和炮塔,才勉强解决问题。

1913年一开年帝国海军就已经声名狼藉,陆军则紧随其后。此时陆军大臣奥芬贝格刚刚宣布辞职,原因在于去年几家报纸揭露了帝国总参谋部制定的骇人听闻的“U计划”,帝国参谋部的所有作战计划都以假想敌或者作战区域的首字母命名,比如对俄国作战的R计划,对意大利作战的I计划,对塞尔维亚作战的B计划(这里的B代表巴尔干)。而U计划之所以骇人听闻,就因为这里的U代表Ungarn(德语的匈牙利)。U计划准备以铁路和多瑙河运输部队快速占领布达佩斯,消灭匈牙利的五个军中唯一可能忠于布达佩斯的第四军,然后关闭布达佩斯的议会和政府,任命一个军事行政长官,结束奥匈帝国的二元君主制度。U计划暴露了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一贯的敌视匈牙利立场,但是人们无法公开谴责皇储,于是愤怒的匈牙利舆论指向陆军,最终陆军大臣奥芬贝格将军站出来承担了全部责任,受到皇储庇护的他没有受到处罚,仅仅辞职了事。但是随着他的辞职新的问题暴露出来。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思想开明对帝国军队腐败深恶痛绝,但是自己也不少捞的陆军大臣,美景宫宠儿奥芬贝格将军

1913年初一位名叫海因里希-施瓦茨的低级军官向维也纳证券交易所揭露了奥芬贝格将军的内幕交易丑闻。“陆军大臣内幕交易”,这是什么鬼?陆军大臣又不是证券从业人士拿什么内幕交易?其实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陆军大臣虽然不是证券从业人士,但是陆军采购的供货商,大多是上市公司,如果哪家公司拿到陆军部的大额订单,消息披露之后这家公司的股票无疑会上涨,而整个国家里最清楚哪家公司会将要披露陆军部的大额订单消息的人,就是陆军大臣他用假名或者其他人账户提前买入公司股票无疑也算内幕交易。这种事情在19世纪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各国的军官都靠这个赚外快,比如普鲁士参谋部的圣诞老人,1866和1870年两场战争的英雄,总参谋长“老毛奇”,也曾经靠这个路子给自己捞点钱,只不过他不是陆军大臣不能去买供应商的股票,但是普鲁士王国秉承传统的保守主义思想,不愿意兴办国有铁路,但国家在老毛奇这样的革新派参谋人员的推动下,又有了越来越大的在战时通过铁路运输部队的需求,于是作为折中手段,王国政府就会按照参谋总部的建议,对某些“具有军事价值”的铁路进行补贴和投资,这样的消息披露铁路公司股价肯定上涨,而到底哪家公司能够拿到这样的补贴和政府投资,取决于总参谋部,所以作为总参谋长的老毛奇提前买入铁路公司股票无疑也算内幕交易,只不过战争的胜利让老毛奇成了德意志帝国的英雄,没有人敢于指责他罢了。但是奥芬贝格就不一样了,U计划曝光让他成了匈牙利人的眼中钉,而一贯以帝国军内腐败问题的批评者形象出现的他,如今自己也被爆出这样的猛料,一时之间奥芬贝格成了众矢之的,更糟糕的海因里希-施瓦茨此后不久自杀身亡,死前向新闻记者爆出了奥芬贝格将军和他的往来书信,书信一经曝光,陆军内部的腐败问题就被公之于众了。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图: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贺岑多夫,曾经的美景宫宠儿,但是因为不伦之恋在虔信宗教的皇储眼中他的形象已经一落千丈,在丑闻爆发的1913年他倒台的命运已经近在眼前。

由此看来1913年丑闻满城风雨的时候,唯一笑到最后的人是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但是康拉德将军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多久“杨德里奇事件”就来了。1913年4月“杨德里奇事件”的主角炮兵中尉塞多米尔-杨德里奇,是一个来自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陆军指控他把炮兵情报出卖给俄罗斯人,而且杨德里奇被判有罪,这原本是一件不大不小的间谍案,但糟糕的是杨德里希中尉是新任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的儿子库尔特-康拉德的朋友,如果关系仅此而已也没什么,更糟糕的是在调查杨德里奇案的过程中,一件新的间谍案被揪出,嫌疑人是库尔特-康拉德的意大利女友,案件直指库尔特本人,军方怀疑库尔特从父亲书房偷取最高机密文件出卖给俄国人。这下到1913年春天,帝国的海军、前陆军大臣、陆军总参谋长,全部被卷入丑闻。灾难性的1913年开始了。而丑闻的高潮还没有来。

二、春天的周末

1913年5月24日星期六,布拉格第八军参谋长雷德尔上校驾驶自己的戴姆勒汽车来到维也纳,他在三个军官们的陪同下入住霍夫堡宫附近的克罗姆泽饭店一号房。他在饭店的房间里与这几位军官谈话,军官们离开后,他到饭店附近的餐馆用餐,在餐馆他读报纸写信和写便笺,之后在维也纳街头散步,午夜时分回到饭店房间。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图:华丽的布朗道尔扮演的阿尔弗雷德-雷德尔,这个场面里犹太军医搂着雷德尔说你要是个犹太人该多好,雷德尔回答你就当我是犹太人好了。

5月25日星期天早晨五点,军官们派传令兵去叫醒雷德尔上校,但是发现他的尸体瘫在安乐椅里。他用一支勃朗宁手枪塞入口中扣动扳机,子弹打飞了他的脑部和下颚,左鼻孔喷出大量鲜血,手枪掉在右手边的地板上,被发现时血迹已经干涸板结。他在桌上留下了三千克朗和两封信,一封写给他的老上司亚瑟-吉尔斯将军,一封写给他的兄弟,还有一个简短的自杀便笺写着“请求谅解和原谅”。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还是华丽的布朗道尔扮演的雷德尔,这里他试图举枪自杀,但下不去手,最终吞枪而死

维也纳新闻界表现出了一贯的敏捷反应,包括《自由报》在内的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但是内容大同小异,“布拉格第八军参谋长,阿尔弗雷德-雷德尔上校,在一次感官幻觉发作时自杀身亡。这位天赋异禀的军官近来饱受失眠之苦,他本来拥有辉煌的前程”。

维也纳新闻界试图把雷德尔的死宣传成一桩因为失眠引起的自杀案,而军队真正想要掩盖的事实似乎也不言自明,从各方面看这都是帝国军队内常见的中级军官的绝望导致的自杀事件。雷德尔上校于1864年3月14日,出生在加利西亚的伦贝格(今天乌克兰的利沃夫),一个贫困的铁路职员家庭。虽然没有钱也没有背景,但雷德尔是一个学霸,成功地考进了录取率只有千分之五十的维也纳战争学院,1900年进入总参谋部。

作为一个贫穷没有背景和门路,但是聪明且有专业知识,而且勤劳肯干的学霸型军官,雷德尔上校和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波斯尼亚军事长官波蒂奥雷克将军,这样的“美景宫宠儿”,是一路人,在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开始推动军事改革以前,帝国军队里那些懒散的贵族军官,因为这些人的不知疲倦和工作能力而欣赏他们。1902年亚瑟-冯-吉尔斯将军把还是上尉的雷德尔调进总参谋部自己管理的反间谍机构里,在很多年中雷德尔总是很早就到部里上班,工作到很晚,然后到咖啡馆吃饭看报纸,然后再回到办公室工作到深夜,给同事留下的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的形象。

随着皇储推动军队的近代化改革,雷德尔因为其工作经验和近代式的军事素养而受到皇储的信任,很快成为军事反间谍结构的负责人,在他的领导下奥匈帝国的反间谍机关得到了大幅度的强化,引入了包括监听、录音、摄像在内的近代式侦察手段,还建立了一个指纹数据库。1907年雷德尔晋升为上校,并被允许直接到美景宫皇储的军事办公厅报告。之后调任第八军参谋长,在大部分同龄军官还是上尉的时候,雷德尔距离将军已经只差一步之遥。这样的人在1913年自杀,最大的可能就是基于对前途的绝望。彼时奥匈帝国军费几十年无增长,军官收入菲薄,如果以上尉军衔退休,收入还不如电车司机。所以在经济高歌猛进的1900年前后,军队里的中级军官自杀并不鲜见。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阿尔弗雷德-雷德尔上校,奥匈帝国反间谍机关近代化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作为间谍也是自己成就的牺牲品

也有报道认为雷德尔上校的死,跟他从事的反间谍工作有关,维也纳报纸暗示说雷德尔应该是被某些他所长期从事的“秘密活动”搞到精神崩溃,进而举枪自杀。一个年富力强的工作狂军官,长期从事危险的反间谍工作,最终在1913年5月的星期六晚上心力交瘁举枪自杀。在1913年5月26日之后那个星期里,维也纳报纸的报道基本上给人这样的印象。如果事情如此结束,并不足以导致什么丑闻,顶多是对军队的晋升方式作出一些指责,还有就是高级军官的官僚主义和冗潞一类的问题。但是因为一个小记者的努力奋斗,一切都被改变了。

三、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

5月26日以来维也纳各报纷纷报道雷德尔上校之死,但是内容大体相同口径也高度一致。原因对于一贯热衷政治的维也纳读者来说也不难推测,肯定是陆军部花了钱,想要掩盖军队用人和晋升上的问题。但是军官收入菲薄非自今日开始,所以雷德尔上校虽然引起广泛关注,但并没有演变为轩然大波。

但是!是的又是但是,一切事件总有其惊人的峰回路转的方式。雷德尔事件也一样。艾贡-基施,此时还是《波西米亚报》的小记者。跟大部分的小记者一样,基施不仅仅是名声小,年龄也不大,所以他有一个年轻人的共同爱好,那就是踢足球,5月25日的这个周日,基施所属的风暴队客场对阵霍勒绍维茨联盟队,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队最强有力的射手,锁匠汉斯-瓦格纳没有上阵。瓦格纳周一赶到球队向队长作了一番含含糊糊的解释。基施从中得知他之所以没有来,是因为被军方叫去打开陆军总部的一处私人房间,在那里他看到了很多古怪的东西,女士的纱裙、芳香的窗帘、粉红色的斯毛毯。此时正值雷尔德上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之时,其实记者的本能意识到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巧合。于是基施收集信息,在柏林的报纸上第一个写文章质疑雷德尔上校的死因。为什么雷德尔上校死后会如此迅速地安葬?为什么雷德尔上校的葬礼没有仪仗队,也没有亲友和军队的同事出席?为什么雷德尔的亲人秘密改换了姓氏?雷德尔上校真的是死于失眠症么?他的死真的体面么?基施老师告诉你这些都是掩人耳目的幌子,雷德尔上校其实是一个同性恋,他死于同性恋引发的丑闻!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艾贡-埃里温-基施,1913年28岁,引爆雷德尔事件的波西米亚报记者,日后以疯狂的记者著称

一石击起千层浪。引起广泛关注却始终没有能够成为轰动新闻的雷德尔事件,一经被及师联系到同性恋问题,立刻就具有了轰动性,于是各大报纸纷纷跟进,朝阳区群众激动异常,勤劳的记者们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挖出了更多的料,种种新消息占领了版面,赢得了眼球,风暴来临了。

雷德尔家境贫寒即使升为上校,薪俸收入依然菲薄,但却生活奢侈出手阔绰。在维也纳买下一间豪华公寓,在布拉格租了一处豪华宅邸,养了四匹纯种马,雇了五个仆人。年收入不到一万克朗的他,积聚了超过两百万克朗的财产,开着一辆价值一万六千克朗的戴姆勒汽车,一年花销超过十万克朗。他自杀的克罗姆泽饭店是他经常驾车从布拉格来到维也纳会见“好友”斯特凡-霍林卡中尉的地方。而霍林卡中尉在维也纳的公寓的房东太太说,霍林卡中尉的公寓是一个狂欢作乐之地,雷德尔经常来到这里私会他的好朋友霍林卡,并向房东太太谎称是来看望他的侄子。房东太太向记者透露,她一直奇怪为什么一个军官能够如此阔绰,开着这么贵的汽车到处跑,她推测雷德尔上校是在部里搞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所有这些报道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腐败、桃色新闻、军官的同性恋丑闻和自杀事件四合一,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正义感和性幻想。五月的最后几天死去的雷德尔占据了维也纳人的眼球。到处都议论纷纷,帝国的双头鹰再次暗淡无光。

四、雷德尔事件

雷德尔事件满城风雨,谣言和被揭穿的事实满天飞,维也纳读者的大头和小头一样激动。军队沦为千夫所指,在如此困难的时刻,军队不得不出来澄清事实。5月29日军队的报纸《军事评论》上写道“本月24日周六到25日周日夜间,前上校雷德尔自杀。雷德尔采取行动前夕,我们正要给他如下严重且证据确凿的过错定罪:1.使他陷入经济困难的同性恋行为;2.向国外特工出售我国保密的官方应急措施的情报”。

《军事评论》的消息证实了新闻界挖出来的同性恋丑闻,还爆出了更猛的料,雷德尔上校身为军事反间谍机关的首脑,自己却是一个俄国间谍,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这位曾因反间谍功绩被授予伦巴第铁冠勋章的前反间谍机关首脑向俄国出卖奥匈帝国的军事情报。军官、腐败、同性恋、间谍,所有骇人听闻的因素都聚集在一起,舆论界爆炸了。

但是在关心舆论界以前,我们先来看看雷德尔事件的全貌,时隔一百零四年,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已经容易多了。首先雷德尔是不是间谍,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基本没有疑义了。要讨论一个人到底是不是间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找他的后台老板直接问,这句话看起来很傻,但是比雷德尔事件早大概二十年,当法国上尉德雷福斯被控为德国间谍,并在巴黎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有一位伯爵夫人就用了这个简单粗暴的办法,她直接去找德雷福斯的后台老板——德皇威廉二世,威廉皇帝也毫不犹豫的回答说“德雷福斯当然不是我的间谍,否则我怎么会不知道?”而尼古拉二世皇帝虽然没有亲口承认过雷德尔上校是俄国间谍,但是俄国间谍机关的文件和报告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对雷德尔上校是俄国间谍这个问题俄国历史学界和奥匈帝国历史学界并没有什么分歧。

普遍认为早在1901年还是上尉的雷德尔奉命前往俄国学习俄语,而在俄国雷德尔上尉不但认真研究了俄语还过于深入的研究了某位俄国青年,而这件事的证据很不幸的落到了尼古拉-巴丘申上校领导的俄国军事情报机关手中。同性恋丑闻对奥匈帝国军官来说是致命的,他们以此威胁雷德尔向他们出卖情报。1902年雷德尔向俄国人出卖了奥匈帝国对俄国作战计划,此事引起了奥匈帝国反间谍机关的注意,冯-吉尔斯将军命令雷德尔调查此事,而雷德尔则借机逮捕了几名俄国间谍来洗脱自己的嫌疑,同时塑造了自己精明强干的形象。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冯-吉尔斯将军,雷德尔的老师兼上司,奥匈帝国常见的那种严肃开明但有点懒散的贵族军官

1903年到1913年之间的十年间,雷德尔是俄国最得力的间谍,作为军事反间谍机关的首脑,他奉命培训和派遣间谍渗透进俄国,同时又将间谍名单提供给俄国反间谍机构,导致奥匈帝国在俄国的情报网陷于瘫痪。利用在总参谋部工作的机会雷德尔把奥匈帝国对俄作战的R计划和对塞尔维亚作战的B计划,还把奥匈帝国的进攻计划、动员计划、序列和要塞资料都出卖给俄国人,借此获取俄国人的大笔金钱来维持自己奢靡的生活。

调任布拉格第八军参谋长之后,他利用职务之便,向俄国出卖了德奥两国在波兰和加利西亚的协同作战计划。而俄国让报纸公然披露这一计划,严重地刺激了德奥两国的反间谍机构,终于引起了大规模调查,决定了雷德尔的命运。1913年初一封从德国寄往维也纳的信因为无人接受被退回,德国书信检查机拆开了书信,发现六千克朗的现金,此事引起了德国反间谍机构的怀疑,然后被通报给奥匈帝国的反间谍机构,此时奥匈帝国的反间谍机构负责人是马克西米利安-荣格少校,雷德尔上校一手培养的学生和继任者。1913年5月9日另一封包含大量现金的书信被从德国寄往维也纳,反间谍机构监视了邮局。5月25日书信被签收,但是收信人乘出租车离开,秘密警察没能追上出租车,正当人们陷于绝望的时候,那辆出租车又回到了邮局。秘密警察立刻控制了出租车,命令司机把车开回到上一个客人下车的地方。出租车把他们带到克雷姆泽饭店,在那里荣格少校带着警察和司机一起躲在饭店大堂里观察往来旅客,最终司机认出了他的老上司,雷德尔上校。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马克西米利安-荣格,1913年奥匈帝国军事反间谍机关的首脑,雷德尔上校的学生兼继任者,也是抓住雷德尔的人

雷德尔事件马上被报告给参谋长康拉德将军,但是正为丑闻缠身所苦的康拉德将军只希望雷德尔事件尽快风平浪静,详细的盘问和审查会让雷德尔造成的损害得到更准确的评估,但是也能让雷德尔的供词威胁到更多的人,尤其是参谋部里他的恩师和上司们,康拉德将军自己就是这样的恩师兼上司之一。于是当雷德尔被从布拉格召来维也纳,接受盘问的时候,正在格兰德饭店吃饭的康拉德将军对奉命去盘问雷德尔的军官们说“雷德尔需要一支手枪,好做正确的事”。

于是1913年5月25日凌晨,雷德尔在克雷姆泽饭店举枪自杀,而后军队贿赂了维也纳的报纸,让他们把雷德尔的死描述成奥匈帝国军官常有的那种因为收入过低导致的绝望情绪引起的自杀。而雷德尔的叛变行为大到什么程度,至少对德奥两国而言都被雷德尔带进了坟墓,军队只能靠撬开雷德尔的秘密保险箱发现的文件来估量问题的严重性。而撬锁的锁匠把他的奇闻告诉了球队里的记者,基施的脑洞大开,改变了雷德尔事件的命运。

五、走向1914年

雷德尔事件引爆了整个奥匈帝国,不仅仅是新闻界首先是议会,保守派把雷德尔事件视为资产阶级腐败的象征,而新兴的无产阶级以同样的角度猛烈抨击政府和军队,维也纳议会要求对雷德尔事件展开司法调查,而布达佩斯的议会则一贯对军队遭到的大家幸灾乐祸,现在更是公开谈论匈牙利自己的军队建设。

报纸从五月以来就围着雷德尔事件转,因为U计划而怒气冲冲的匈牙利报纸自不待言,日耳曼民族主义报纸、捷克民族主义报纸、波兰民族主义报纸、乌克兰民族主义报纸也纷纷跟进。人们纷纷质问帝国花费成百上千万克朗建设的军队为什么会成为腐败的温床?为什么雷德尔收入如此菲薄但生活如此阔绰奢靡而在帝国军队中间却完全没有引起怀疑?帝国军队的腐败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一个军事反间谍机构的首脑自己却成了俄国间谍!为什么被证明犯了如此重罪之后雷德尔还能被允许体面的自杀?还有同性恋问题!对的还有同性恋,政治问题过于严肃,但桃色事件足以振奋读者的精神,于是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军队的同性恋事件。

而军队在其名声濒于崩溃的时刻还在笨拙的辩解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军队在自己的报纸上宣称“雷德尔虽然穿皇帝的军装,但根本算不上是奥匈帝国的军官,因为军官团是纯正的,而雷德尔是个犹太人”。这种言论没能安抚任何人,唯一的结果是激怒了原本置身事外的犹太人集团投身对帝国的抨击。舆论的风潮指导康拉德将军终于谨慎地闭上嘴才渐渐降温。

雷德尔事件在帝国的宫廷也引起震动,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坚持认为雷德尔应该被审判和定罪,但是雷德尔却得到了体面的解释。皇帝对此深感愤怒,而皇储则借机再次鼓吹革新帝国军队。失望的皇帝接受了皇储的建议,并且任命他为帝国武装力量的总监。这个职位在和平时期统管帝国的武装力量,而战时则自动成为帝国武装力量的总司令。从1895年上一任总监阿尔布雷希特大公死后就一直空缺,皇储出任此职意味着皇储被皇帝允许全体推进军事机构的改革。奥匈帝国的军队在其名声的最低点迎来了一位锐意改革的统帅。

而皇储提出的第一个主张就是撤换康拉德将军,取而代之的是能够扫除积弊,重振道德与纪律之人。不久皇储提出了波提奥雷克将军和特尔斯蒂扬斯基将军两个人选。1913年的秋季演习上,急于洗刷丑闻影响的奥芬贝格将军超水平发挥,在实战演习中把另一位美景宫宠儿布鲁德曼将军的部队打到崩溃边缘。但是观战的皇储并不希望奥芬贝格将军获胜,于是下令中止实战演习,改为红蓝两军一起进攻插在地上的彩旗的“插旗演习”。

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愤怒地向皇储兼武装力量总监抗议,但皇储毫不示弱两人爆发激烈争吵,皇储提醒康拉德将军不要忘记华伦斯坦。总参谋长倒台的命运昭然若揭。同时作为自己干预军事演习的弥补,皇储宣布1914年的春天在固定的年度演习之外,将增加一次在波蒂奥雷克将军担任军事长官的波斯尼亚举行的针对塞尔维亚的军事演习。

维也纳1913——丑闻、腐败、间谍和同性恋

图:波斯尼亚军事长官波蒂奥雷克将军,1913年拟议中的总参谋长候选人之一,1914年的那个春天他骄傲地坐在皇储的车上。

对帝国来说1912年是灾难性的一年,1913年更糟,但是1914年终于要来了,1914年春天皇储会出席波斯尼亚的军事演习,然后访问萨拉热窝,帝国陆军会有一位新的总参谋长,1914年也许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