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作者:段姐讀史

一、1913年

1913年令人不安,年份裡大大的13讓精神敏感的人抑制不住地聯想到災難。鄧南遮在這一年裡把年份寫成12+1。勳伯格則被大難降臨的預感折磨的難以安眠,他對13這個數字高度敏感,當他發現歌劇《摩西與亞倫》的标題(Moses und Aaron)總共十三個字母的時候,他就劃掉了亞倫的第二個a,讓這部歌劇從此改名《摩西與阿倫》。不過1913年到來的時候勳伯格的災難還停留在預感階段,距離“耳光音樂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上演還有4個月,而對勳伯格此刻的祖國,奧匈帝國尤其是帝國軍隊來說1913年的災難則從年初就接踵而至。

1912年對帝國來說就是災難性的,在這一年的巴爾幹戰争裡塞爾維亞軍隊公然越過奧匈帝國領土去進攻崩潰中的奧斯曼帝國。而當奧匈帝國試圖動員軍隊以威脅塞爾維亞的冒險時,塞爾維亞小朋友背後那個可怕的俄羅斯大兄弟舉起了手中的大棒。面對塞爾維亞和俄國奧匈帝國毫無勝算,而且即便如此帝國還無法有效地動員全部力量。民族沖突讓帝國空前虛弱,對塞爾維亞軍事動員的要求和軍隊預算被布達佩斯的議會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而在内萊塔尼亞雖然帝國的大臣們有把握讓議會準許軍事撥款,但卻遭到了少數民族黨派的堅決抵制,波蘭、烏克蘭、捷克的議員們用阻撓議事日程的方式讓時間緊迫的軍事撥款案遲遲無法表決,最後帝國隻能以屈辱的條件在美國借債以支付軍事動員的費用。

即使有了運動員本身同樣是一場災難,被動員的捷克士兵在從布拉格開拔的時候排着整齊的隊形齊唱塞爾維亞國歌,如果說這件事已經足以令帝國顔面無光的話,那麼這些齊唱塞爾維亞國歌的捷克士兵終于被裝上火車之後,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布拉格的捷克婦女紛紛躺倒在鐵軌上,表示如果要送她們的丈夫兄弟上前線,那就索性讓火車從她們身上軋過去。當局不願意冒這種險,于是捷克部隊的動員被擱淺,帝國原本就薄弱的兵力變得更加薄弱。

如果不是帝國的傳統盟友德皇威廉二世提供武力支援吓退了俄國,那麼奧匈帝國在1912年将不可避免地蒙受奇恥大辱,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說“那将是又一次柯尼希格雷茨,或者索爾菲裡諾戰役,而且跟被趕出德意志和意大利不同,這一次帝國竟然不發一槍就被趕出巴爾幹。”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圖:奧匈帝國的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因為貴庶通婚得不到大公妃頭銜的妻子霍恩堡公爵夫人,随着年齡的增長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在他住的美景宮建立了自己的軍事辦公廳,受到皇儲青睐的人也是以被叫做美景宮寵兒。

但無論如何1912年即将過去,精疲力盡的帝國再次化險為夷,哈布斯堡大君主國再一次得到了喘息之機。驚魂未定的帝國走到了1913年的門口。但是問題又來了。1912年夏天帝國第一級“無畏艦”的第一艘,聯合力量号下水了,到1912年12月終于完工傳遞帝國海軍,這對人口居歐洲列強第三,海軍實力卻僅為第七,甚至已經被曾經的手下敗将意大利海軍甩在身後的奧匈帝國來說是一件難得的好事。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聯合力量号奧匈帝國的第一艘無畏艦

但是!是的每一個衰退期的帝國曆史上都會大量地使用這個詞兒。但是在海軍的驗收中,人們震驚地發現,這艘被視為帝國海上軍事力量象征的巨艦,“皇儲的大玩具”,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為了主持下水典禮竟然沒有參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禮。居然因為裝甲鋼和炮塔不合格而重量超标,在海試的時候航速比設計的最大航速20節慢了将近50%。一艘1912年下水的無畏艦航速十節,這個消息足以讓意大利人笑上好幾年。這件醜聞在帝國海軍部引起地震,相關官員相繼辭職,生産裝甲鋼和炮塔的斯柯達公司也遭到輿論抨擊和議會的譴責,最後海軍技術部門通過改進鍋爐和輪機設計,替換不合格的裝甲鋼和炮塔,才勉強解決問題。

1913年一開年帝國海軍就已經聲名狼藉,陸軍則緊随其後。此時陸軍大臣奧芬貝格剛剛宣布辭職,原因在于去年幾家報紙揭露了帝國總參謀部制定的駭人聽聞的“U計劃”,帝國參謀部的所有作戰計劃都以假想敵或者作戰區域的首字母命名,比如對俄國作戰的R計劃,對意大利作戰的I計劃,對塞爾維亞作戰的B計劃(這裡的B代表巴爾幹)。而U計劃之是以駭人聽聞,就因為這裡的U代表Ungarn(德語的匈牙利)。U計劃準備以鐵路和多瑙河運輸部隊快速占領布達佩斯,消滅匈牙利的五個軍中唯一可能忠于布達佩斯的第四軍,然後關閉布達佩斯的議會和政府,任命一個軍事行政長官,結束奧匈帝國的二進制君主制度。U計劃暴露了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一貫的敵視匈牙利立場,但是人們無法公開譴責皇儲,于是憤怒的匈牙利輿論指向陸軍,最終陸軍大臣奧芬貝格将軍站出來承擔了全部責任,受到皇儲庇護的他沒有受到處罰,僅僅辭職了事。但是随着他的辭職新的問題暴露出來。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思想開明對帝國軍隊腐敗深惡痛絕,但是自己也不少撈的陸軍大臣,美景宮寵兒奧芬貝格将軍

1913年初一位名叫海因裡希-施瓦茨的低級軍官向維也納證券交易所揭露了奧芬貝格将軍的内幕交易醜聞。“陸軍大臣内幕交易”,這是什麼鬼?陸軍大臣又不是證券從業人士拿什麼内幕交易?其實并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陸軍大臣雖然不是證券從業人士,但是陸軍采購的供貨商,大多是上市公司,如果哪家公司拿到陸軍部的大額訂單,消息披露之後這家公司的股票無疑會上漲,而整個國家裡最清楚哪家公司會将要披露陸軍部的大額訂單消息的人,就是陸軍大臣他用假名或者其他人賬戶提前買入公司股票無疑也算内幕交易。這種事情在19世紀其實并不是什麼新鮮事,各國的軍官都靠這個賺外快,比如普魯士參謀部的聖誕老人,1866和1870年兩場戰争的英雄,總參謀長“老毛奇”,也曾經靠這個路子給自己撈點錢,隻不過他不是陸軍大臣不能去買供應商的股票,但是普魯士王國秉承傳統的保守主義思想,不願意興辦國有鐵路,但國家在老毛奇這樣的革新派參謀人員的推動下,又有了越來越大的在戰時通過鐵路運輸部隊的需求,于是作為折中手段,王國政府就會按照參謀總部的建議,對某些“具有軍事價值”的鐵路進行補貼和投資,這樣的消息披露鐵路公司股價肯定上漲,而到底哪家公司能夠拿到這樣的補貼和政府投資,取決于總參謀部,是以作為總參謀長的老毛奇提前買入鐵路公司股票無疑也算内幕交易,隻不過戰争的勝利讓老毛奇成了德意志帝國的英雄,沒有人敢于指責他罷了。但是奧芬貝格就不一樣了,U計劃曝光讓他成了匈牙利人的眼中釘,而一貫以帝國軍内腐敗問題的批評者形象出現的他,如今自己也被爆出這樣的猛料,一時之間奧芬貝格成了衆矢之的,更糟糕的海因裡希-施瓦茨此後不久自殺身亡,死前向新聞記者爆出了奧芬貝格将軍和他的往來書信,書信一經曝光,陸軍内部的腐敗問題就被公之于衆了。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圖:總參謀長康拉德-馮-賀岑多夫,曾經的美景宮寵兒,但是因為不倫之戀在虔信宗教的皇儲眼中他的形象已經一落千丈,在醜聞爆發的1913年他倒台的命運已經近在眼前。

由此看來1913年醜聞滿城風雨的時候,唯一笑到最後的人是總參謀長康拉德将軍,但是康拉德将軍還沒有來得及高興多久“楊德裡奇事件”就來了。1913年4月“楊德裡奇事件”的主角炮兵中尉塞多米爾-楊德裡奇,是一個來自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陸軍指控他把炮兵情報出賣給俄羅斯人,而且楊德裡奇被判有罪,這原本是一件不大不小的間諜案,但糟糕的是楊德裡希中尉是新任總參謀長康拉德将軍的兒子庫爾特-康拉德的朋友,如果關系僅此而已也沒什麼,更糟糕的是在調查楊德裡奇案的過程中,一件新的間諜案被揪出,嫌疑人是庫爾特-康拉德的意大利女友,案件直指庫爾特本人,軍方懷疑庫爾特從父親書房偷取最高機密檔案出賣給俄國人。這下到1913年春天,帝國的海軍、前陸軍大臣、陸軍總參謀長,全部被卷入醜聞。災難性的1913年開始了。而醜聞的高潮還沒有來。

二、春天的周末

1913年5月24日星期六,布拉格第八軍參謀長雷德爾上校駕駛自己的戴姆勒汽車來到維也納,他在三個軍官們的陪同下入住霍夫堡宮附近的克羅姆澤飯店一号房。他在飯店的房間裡與這幾位軍官談話,軍官們離開後,他到飯店附近的餐館用餐,在餐館他讀報紙寫信和寫便箋,之後在維也納街頭散步,午夜時分回到飯店房間。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圖:華麗的布朗道爾扮演的阿爾弗雷德-雷德爾,這個場面裡猶太軍醫摟着雷德爾說你要是個猶太人該多好,雷德爾回答你就當我是猶太人好了。

5月25日星期天早晨五點,軍官們派傳令兵去叫醒雷德爾上校,但是發現他的屍體癱在安樂椅裡。他用一支勃朗甯手槍塞入口中扣動扳機,子彈打飛了他的腦部和下颚,左鼻孔噴出大量鮮血,手槍掉在右手邊的地闆上,被發現時血迹已經幹涸闆結。他在桌上留下了三千克朗和兩封信,一封寫給他的老上司亞瑟-吉爾斯将軍,一封寫給他的兄弟,還有一個簡短的自殺便箋寫着“請求諒解和原諒”。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還是華麗的布朗道爾扮演的雷德爾,這裡他試圖舉槍自殺,但下不去手,最終吞槍而死

維也納新聞界表現出了一貫的靈活反應,包括《自由報》在内的各大報紙紛紛報道了這一消息,但是内容大同小異,“布拉格第八軍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雷德爾上校,在一次感官幻覺發作時自殺身亡。這位天賦異禀的軍官近來飽受失眠之苦,他本來擁有輝煌的前程”。

維也納新聞界試圖把雷德爾的死宣傳成一樁因為失眠引起的自殺案,而軍隊真正想要掩蓋的事實似乎也不言自明,從各方面看這都是帝國軍隊内常見的中級軍官的絕望導緻的自殺事件。雷德爾上校于1864年3月14日,出生在加利西亞的倫貝格(今天烏克蘭的利沃夫),一個貧困的鐵路職員家庭。雖然沒有錢也沒有背景,但雷德爾是一個學霸,成功地考進了錄取率隻有千分之五十的維也納戰争學院,1900年進入總參謀部。

作為一個貧窮沒有背景和門路,但是聰明且有專業知識,而且勤勞肯幹的學霸型軍官,雷德爾上校和總參謀長康拉德将軍,波斯尼亞軍事長官波蒂奧雷克将軍,這樣的“美景宮寵兒”,是一路人,在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開始推動軍事改革以前,帝國軍隊裡那些懶散的貴族軍官,因為這些人的不知疲倦和工作能力而欣賞他們。1902年亞瑟-馮-吉爾斯将軍把還是上尉的雷德爾調進總參謀部自己管理的反間諜機構裡,在很多年中雷德爾總是很早就到部裡上班,工作到很晚,然後到咖啡館吃飯看報紙,然後再回到辦公室工作到深夜,給同僚留下的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的形象。

随着皇儲推動軍隊的近代化改革,雷德爾因為其工作經驗和近代式的軍事素養而受到皇儲的信任,很快成為軍事反間諜結構的負責人,在他的上司下奧匈帝國的反間諜機關得到了大幅度的強化,引入了包括監聽、錄音、攝像在内的近代式偵察手段,還建立了一個指紋資料庫。1907年雷德爾晉升為上校,并被允許直接到美景宮皇儲的軍事辦公廳報告。之後調任第八軍參謀長,在大部分同齡軍官還是上尉的時候,雷德爾距離将軍已經隻差一步之遙。這樣的人在1913年自殺,最大的可能就是基于對前途的絕望。彼時奧匈帝國軍費幾十年無增長,軍官收入菲薄,如果以上尉軍銜退休,收入還不如電車司機。是以在經濟高歌猛進的1900年前後,軍隊裡的中級軍官自殺并不鮮見。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阿爾弗雷德-雷德爾上校,奧匈帝國反間諜機關近代化的重要推動者,同時作為間諜也是自己成就的犧牲品

也有報道認為雷德爾上校的死,跟他從事的反間諜工作有關,維也納報紙暗示說雷德爾應該是被某些他所長期從事的“秘密活動”搞到精神崩潰,進而舉槍自殺。一個年富力強的工作狂軍官,長期從事危險的反間諜工作,最終在1913年5月的星期六晚上心力交瘁舉槍自殺。在1913年5月26日之後那個星期裡,維也納報紙的報道基本上給人這樣的印象。如果事情如此結束,并不足以導緻什麼醜聞,頂多是對軍隊的晉升方式作出一些指責,還有就是進階軍官的官僚主義和冗潞一類的問題。但是因為一個小記者的努力奮鬥,一切都被改變了。

三、一個記者的職業素養

5月26日以來維也納各報紛紛報道雷德爾上校之死,但是内容大體相同口徑也高度一緻。原因對于一貫熱衷政治的維也納讀者來說也不難推測,肯定是陸軍部花了錢,想要掩蓋軍隊用人和晉升上的問題。但是軍官收入菲薄非自今日開始,是以雷德爾上校雖然引起廣泛關注,但并沒有演變為軒然大波。

但是!是的又是但是,一切事件總有其驚人的峰回路轉的方式。雷德爾事件也一樣。艾貢-基施,此時還是《波西米亞報》的小記者。跟大部分的小記者一樣,基施不僅僅是名聲小,年齡也不大,是以他有一個年輕人的共同愛好,那就是踢足球,5月25日的這個周日,基施所屬的風暴隊客場對陣霍勒紹維茨聯盟隊,但是遺憾的是他們隊最強有力的射手,鎖匠漢斯-瓦格納沒有上陣。瓦格納周一趕到球隊向隊長作了一番含含糊糊的解釋。基施從中得知他之是以沒有來,是因為被軍方叫去打開陸軍總部的一處私人房間,在那裡他看到了很多古怪的東西,女士的紗裙、芳香的窗簾、粉紅色的斯毛毯。此時正值雷爾德上校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之時,其實記者的本能意識到這不是一件簡單的巧合。于是基施收集資訊,在柏林的報紙上第一個寫文章質疑雷德爾上校的死因。為什麼雷德爾上校死後會如此迅速地安葬?為什麼雷德爾上校的葬禮沒有儀仗隊,也沒有親友和軍隊的同僚出席?為什麼雷德爾的親人秘密改換了姓氏?雷德爾上校真的是死于失眠症麼?他的死真的體面麼?基施老師告訴你這些都是掩人耳目的幌子,雷德爾上校其實是一個同志,他死于同志引發的醜聞!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艾貢-埃裡溫-基施,1913年28歲,引爆雷德爾事件的波西米亞報記者,日後以瘋狂的記者著稱

一石擊起千層浪。引起廣泛關注卻始終沒有能夠成為轟動新聞的雷德爾事件,一經被及師聯系到同志問題,立刻就具有了轟動性,于是各大報紙紛紛跟進,朝陽區群衆激動異常,勤勞的記者們在短短的幾天裡就挖出了更多的料,種種新消息占領了版面,赢得了眼球,風暴來臨了。

雷德爾家境貧寒即使升為上校,薪俸收入依然菲薄,但卻生活奢侈出手闊綽。在維也納買下一間豪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在布拉格租了一處豪華宅邸,養了四匹純種馬,雇了五個仆人。年收入不到一萬克朗的他,積聚了超過兩百萬克朗的财産,開着一輛價值一萬六千克朗的戴姆勒汽車,一年花銷超過十萬克朗。他自殺的克羅姆澤飯店是他經常駕車從布拉格來到維也納會見“好友”斯特凡-霍林卡中尉的地方。而霍林卡中尉在維也納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房東太太說,霍林卡中尉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是一個狂歡作樂之地,雷德爾經常來到這裡私會他的好朋友霍林卡,并向房東太太謊稱是來看望他的侄子。房東太太向記者透露,她一直奇怪為什麼一個軍官能夠如此闊綽,開着這麼貴的汽車到處跑,她推測雷德爾上校是在部裡搞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

所有這些報道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腐敗、桃色新聞、軍官的同志醜聞和自殺事件四合一,激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正義感和性幻想。五月的最後幾天死去的雷德爾占據了維也納人的眼球。到處都議論紛紛,帝國的雙頭鷹再次暗淡無光。

四、雷德爾事件

雷德爾事件滿城風雨,謠言和被揭穿的事實滿天飛,維也納讀者的大頭和小頭一樣激動。軍隊淪為千夫所指,在如此困難的時刻,軍隊不得不出來澄清事實。5月29日軍隊的報紙《軍事評論》上寫道“本月24日周六到25日周日夜間,前上校雷德爾自殺。雷德爾采取行動前夕,我們正要給他如下嚴重且證據确鑿的過錯定罪:1.使他陷入經濟困難的同志行為;2.向國外特工出售我國保密的官方應急措施的情報”。

《軍事評論》的消息證明了新聞界挖出來的同志醜聞,還爆出了更猛的料,雷德爾上校身為軍事反間諜機關的首腦,自己卻是一個俄國間諜,在超過十年的時間裡這位曾因反間諜功績被授予倫巴第鐵冠勳章的前反間諜機關首腦向俄國出賣奧匈帝國的軍事情報。軍官、腐敗、同志、間諜,所有駭人聽聞的因素都聚集在一起,輿論界爆炸了。

但是在關心輿論界以前,我們先來看看雷德爾事件的全貌,時隔一百零四年,我們要做到這一點已經容易多了。首先雷德爾是不是間諜,這個問題現在已經基本沒有疑義了。要讨論一個人到底是不是間諜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找他的背景老闆直接問,這句話看起來很傻,但是比雷德爾事件早大概二十年,當法國上尉德雷福斯被控為德國間諜,并在巴黎引起軒然大波的時候,有一位伯爵夫人就用了這個簡單粗暴的辦法,她直接去找德雷福斯的背景老闆——德皇威廉二世,威廉皇帝也毫不猶豫的回答說“德雷福斯當然不是我的間諜,否則我怎麼會不知道?”而尼古拉二世皇帝雖然沒有親口承認過雷德爾上校是俄國間諜,但是俄國間諜機關的檔案和報告證明了這一點。今天對雷德爾上校是俄國間諜這個問題俄國曆史學界和奧匈帝國曆史學界并沒有什麼分歧。

普遍認為早在1901年還是上尉的雷德爾奉命前往俄國學習俄語,而在俄國雷德爾上尉不但認真研究了俄語還過于深入的研究了某位俄國青年,而這件事的證據很不幸的落到了尼古拉-巴丘申上校上司的俄國軍事情報機關手中。同志醜聞對奧匈帝國軍官來說是緻命的,他們以此威脅雷德爾向他們出賣情報。1902年雷德爾向俄國人出賣了奧匈帝國對俄國作戰計劃,此事引起了奧匈帝國反間諜機關的注意,馮-吉爾斯将軍指令雷德爾調查此事,而雷德爾則借機逮捕了幾名俄國間諜來洗脫自己的嫌疑,同時塑造了自己精明強幹的形象。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馮-吉爾斯将軍,雷德爾的老師兼上司,奧匈帝國常見的那種嚴肅開明但有點懶散的貴族軍官

1903年到1913年之間的十年間,雷德爾是俄國最得力的間諜,作為軍事反間諜機關的首腦,他奉命教育訓練和派遣間諜滲透進俄國,同時又将間諜名單提供給俄國反間諜機構,導緻奧匈帝國在俄國的情報網陷于癱瘓。利用在總參謀部工作的機會雷德爾把奧匈帝國對俄作戰的R計劃和對塞爾維亞作戰的B計劃,還把奧匈帝國的進攻計劃、動員計劃、序列和要塞資料都出賣給俄國人,借此擷取俄國人的大筆金錢來維持自己奢靡的生活。

調任布拉格第八軍參謀長之後,他利用職務之便,向俄國出賣了德奧兩國在波蘭和加利西亞的協同作戰計劃。而俄國讓報紙公然披露這一計劃,嚴重地刺激了德奧兩國的反間諜機構,終于引起了大規模調查,決定了雷德爾的命運。1913年初一封從德國寄往維也納的信因為無人接受被退回,德國書信檢查機拆開了書信,發現六千克朗的現金,此事引起了德國反間諜機構的懷疑,然後被通報給奧匈帝國的反間諜機構,此時奧匈帝國的反間諜機構負責人是馬克西米利安-榮格少校,雷德爾上校一手培養的學生和繼任者。1913年5月9日另一封包含大量現金的書信被從德國寄往維也納,反間諜機構監視了郵局。5月25日書信被簽收,但是收信人乘計程車離開,秘密警察沒能追上計程車,正當人們陷于絕望的時候,那輛計程車又回到了郵局。秘密警察立刻控制了計程車,指令司機把車開回到上一個客人下車的地方。計程車把他們帶到克雷姆澤飯店,在那裡榮格少校帶着警察和司機一起躲在飯店大堂裡觀察往來旅客,最終司機認出了他的老上司,雷德爾上校。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馬克西米利安-榮格,1913年奧匈帝國軍事反間諜機關的首腦,雷德爾上校的學生兼繼任者,也是抓住雷德爾的人

雷德爾事件馬上被報告給參謀長康拉德将軍,但是正為醜聞纏身所苦的康拉德将軍隻希望雷德爾事件盡快風平浪靜,詳細的盤問和審查會讓雷德爾造成的損害得到更準确的評估,但是也能讓雷德爾的供詞威脅到更多的人,尤其是參謀部裡他的恩師和上司們,康拉德将軍自己就是這樣的恩師兼上司之一。于是當雷德爾被從布拉格召來維也納,接受盤問的時候,正在格蘭德飯店吃飯的康拉德将軍對奉命去盤問雷德爾的軍官們說“雷德爾需要一支手槍,好做正确的事”。

于是1913年5月25日淩晨,雷德爾在克雷姆澤飯店舉槍自殺,而後軍隊賄賂了維也納的報紙,讓他們把雷德爾的死描述成奧匈帝國軍官常有的那種因為收入過低導緻的絕望情緒引起的自殺。而雷德爾的叛變行為大到什麼程度,至少對德奧兩國而言都被雷德爾帶進了墳墓,軍隊隻能靠撬開雷德爾的秘密保險箱發現的檔案來估量問題的嚴重性。而撬鎖的鎖匠把他的奇聞告訴了球隊裡的記者,基施的腦洞大開,改變了雷德爾事件的命運。

五、走向1914年

雷德爾事件引爆了整個奧匈帝國,不僅僅是新聞界首先是議會,保守派把雷德爾事件視為資産階級腐敗的象征,而新興的無産階級以同樣的角度猛烈抨擊政府和軍隊,維也納議會要求對雷德爾事件展開司法調查,而布達佩斯的議會則一貫對軍隊遭到的大家幸災樂禍,現在更是公開談論匈牙利自己的軍隊建設。

報紙從五月以來就圍着雷德爾事件轉,因為U計劃而怒氣沖沖的匈牙利報紙自不待言,日耳曼民族主義報紙、捷克民族主義報紙、波蘭民族主義報紙、烏克蘭民族主義報紙也紛紛跟進。人們紛紛質問帝國花費成百上千萬克朗建設的軍隊為什麼會成為腐敗的溫床?為什麼雷德爾收入如此菲薄但生活如此闊綽奢靡而在帝國軍隊中間卻完全沒有引起懷疑?帝國軍隊的腐敗到底到了什麼程度?為什麼一個軍事反間諜機構的首腦自己卻成了俄國間諜!為什麼被證明犯了如此重罪之後雷德爾還能被允許體面的自殺?還有同志問題!對的還有同志,政治問題過于嚴肅,但桃色事件足以振奮讀者的精神,于是報紙上連篇累牍地報道軍隊的同志事件。

而軍隊在其名聲瀕于崩潰的時刻還在笨拙的辯解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軍隊在自己的報紙上宣稱“雷德爾雖然穿皇帝的軍裝,但根本算不上是奧匈帝國的軍官,因為軍官團是純正的,而雷德爾是個猶太人”。這種言論沒能安撫任何人,唯一的結果是激怒了原本置身事外的猶太人集團投身對帝國的抨擊。輿論的風潮指導康拉德将軍終于謹慎地閉上嘴才漸漸降溫。

雷德爾事件在帝國的宮廷也引起震動,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堅持認為雷德爾應該被審判和定罪,但是雷德爾卻得到了體面的解釋。皇帝對此深感憤怒,而皇儲則借機再次鼓吹革新帝國軍隊。失望的皇帝接受了皇儲的建議,并且任命他為帝國武裝力量的總監。這個職位在和平時期統管帝國的武裝力量,而戰時則自動成為帝國武裝力量的總司令。從1895年上一任總監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死後就一直空缺,皇儲出任此職意味着皇儲被皇帝允許全體推進軍事機構的改革。奧匈帝國的軍隊在其名聲的最低點迎來了一位銳意改革的統帥。

而皇儲提出的第一個主張就是撤換康拉德将軍,取而代之的是能夠掃除積弊,重振道德與紀律之人。不久皇儲提出了波提奧雷克将軍和特爾斯蒂揚斯基将軍兩個人選。1913年的秋季演習上,急于洗刷醜聞影響的奧芬貝格将軍超水準發揮,在實戰演習中把另一位美景宮寵兒布魯德曼将軍的部隊打到崩潰邊緣。但是觀戰的皇儲并不希望奧芬貝格将軍獲勝,于是下令中止實戰演習,改為紅藍兩軍一起進攻插在地上的彩旗的“插旗演習”。

總參謀長康拉德将軍憤怒地向皇儲兼武裝力量總監抗議,但皇儲毫不示弱兩人爆發激烈争吵,皇儲提醒康拉德将軍不要忘記華倫斯坦。總參謀長倒台的命運昭然若揭。同時作為自己幹預軍事演習的彌補,皇儲宣布1914年的春天在固定的年度演習之外,将增加一次在波蒂奧雷克将軍擔任軍事長官的波斯尼亞舉行的針對塞爾維亞的軍事演習。

維也納1913——醜聞、腐敗、間諜和同志

圖:波斯尼亞軍事長官波蒂奧雷克将軍,1913年拟議中的總參謀長候選人之一,1914年的那個春天他驕傲地坐在皇儲的車上。

對帝國來說1912年是災難性的一年,1913年更糟,但是1914年終于要來了,1914年春天皇儲會出席波斯尼亞的軍事演習,然後通路薩拉熱窩,帝國陸軍會有一位新的總參謀長,1914年也許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