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许世友30年后首次返乡,见到叔叔怒拔战刀要砍,母亲下跪提醒!

许世友30年后首次返乡,见到叔叔怒拔战刀要砍,母亲下跪提醒!

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许世友,是一个有着特殊性格的将军。

1953年,那时还没有授军衔,但此时47岁的许世友已经是山东省军区的司令员。这一年的中秋,他回到了阔了30多年的家乡,河南新县田铺乡。

1906年许世友在这里出生,那时他的乳名叫三伢子。生于一个穷苦的人家。许世友从小就是一个孝顺的孩子。8岁时他跟着少林寺的和尚学了8年的功夫,一身好功夫。1921年他想娘了,就告别师傅,回到了离别了八九年的家,原本打算侍候老娘在家乡生活,没想到一件事改变他人生的轨迹。

许世友30年后首次返乡,见到叔叔怒拔战刀要砍,母亲下跪提醒!

一天,许世友的一个亲戚哥哥赶着牛到山坡上吃草,不想,一头牛踩了地主家田地里的秧苗。被地主的儿子看到了。地主儿子野蛮霸道成性,揪住许世友哥哥的衣服,挥拳就打。正好被15岁的许世友看到,许世友急忙劝架,拦住地主儿子说,牛踩了你家的苗,俺们赔钱。你不能打人啊!

地主不但不听劝,反而辱骂许世友,还一拳将没有防范的许世友的鼻子打出血。许世友气急了,也挥拳打去。可他是练过铁砂掌功夫的。这次能回家,按照少林寺中的规定,如果俗家弟子想下山或还俗,需要闯过少林寺的十八铜人阵。所谓铜人,就是由少林寺里武功最强的十八个人组成的阵法,许世友能下山回家,可见是闯过了十八铜人阵,可见武功已是非常了得。

许世友30年后首次返乡,见到叔叔怒拔战刀要砍,母亲下跪提醒!

结果许世友只打了地主儿子三拳,人就死了。那地主勾结官兵带枪拿人,许世友只得远走他乡。

在信阳时,他听说吴佩孚的部队招收童子军,便从信阳走到洛阳,参加了童子军,队伍里有个兵痞,平时就欺压新兵,人人都不敢惹。许世友也非常气愤,但自己初来乍到,也就没理会。一天,轮到许世友和兵痞打扫卫生。老兵把所有活都让许世友做,还让他必须半小时完工。许世友忙前忙后,还是没能完工,兵痞回来,破口大骂,还不过瘾,又上前猛扇了许世友4个耳光。许世友忍无可忍,一记飞脚过去,兵痞当场被踢死。

许世友30年后首次返乡,见到叔叔怒拔战刀要砍,母亲下跪提醒!

1927年,许世友参加了红军。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七次参加敢死队,两次担任敢死队长,8次负伤。他当红军连长时,在一次攻打山寨的战斗中,他任敢死队队长,寨上的敌人守城的手段很原始却十分危险,敌人或是推下滚木雷石,或是浇滚烫的开水,敢死队员无处躲藏,多次被迫撤回。许世友一身是胆,冲在最前面,他一手攀着梯子,一手顶着桌子,口咬钢刀,打开了一个缺口。刚冲上城楼,被敌人用碗口粗的杠子砸在头上,从几丈高的城楼栽下去,昏死过去两天两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16岁少小离家到47岁衣锦还乡,许世友最想念的是他的母亲。

许世友是个大孝子,母亲许李氏,是一位大别山农村劳动妇女。由于许世友父亲很早病故,抚育四个子女的重担全落到了她的肩头。许世友倔犟、果断、勤俭、自立的个性,大都得益于母亲的示范和启蒙。

在山东工作期间,他从大别山区把母亲接到济南享享福,不料母亲不适应舒适的生活,执意回到家乡。

许世友30年后首次返乡,见到叔叔怒拔战刀要砍,母亲下跪提醒!

这次返乡,许世友专门带来两个厨师,用自己的积蓄杀猪宰羊,在他家门前支了七八口锅,宴请十里八乡的乡亲。

听说许世友返乡,亲朋好友和乡亲们都聚集到许家。许世友见到乡亲,热情地握手打招呼。突然许世友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看到自己的叔叔许存礼。许世友直呼其名道,你就是那个杀害红军战士的许存礼吧?血债要用血来还!说着,一步上前,抓起了许存礼的脖领子,然后拔出腰间佩带的军刀。

这太突然了,乡亲们以为开玩笑都没反应过来。只有许存礼知道侄子嫉恶如仇的个性,冲着厨房做饭的许世友的妈妈大喊道,嫂子救命啊!

原来,这个许存礼当过国民党的保长,期间干了不少坏事,但他也知道哥哥死得早,孤儿寡母的,因此没少接济许世友家,对许世友家是有恩的。正在厨房忙碌的许李氏听到弟弟的哀求声,马上跑了出来,对许世友大喊,三伢子,他是你叔叔,你可不能胡来。

许世友30年后首次返乡,见到叔叔怒拔战刀要砍,母亲下跪提醒!

想到很多牺牲的红军战友,许世友几乎失去理智,举起战刀,许母深知儿子的脾气,真的会冲动,她冲许世友大喊了一句,你若再不放手,娘就要下跪了。这是一句提醒,她知道儿子最孝顺。

这一举动,让许世友一惊,猛然醒悟,自己这样做是犯法的。他放下刀,对母亲说,娘,我听您的话就是。晚上,许世友和母亲长谈,母亲跟他说,你叔叔对咱家是有恩的。许世友说,这份恩情我会报答的。

第二天许世友和县里说了许存礼的情况,很快,公安将许存礼带走。1957年许存礼在狱中病亡。对于许存礼的家属,一直受到许世友的照顾。

1957年,许世友再次返乡,为封闭不通的家乡修路、建桥。八十年代初,许世友将自己家中的进口彩电送给家乡,至今这台彩电收藏在家乡的博物馆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