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春新区: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城建设

作者:中国吉林网

科技创新,标志着文明的进步,指引着城市的未来。长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科技创新城,促进吉林创新型省份和国家级双创基地建设,以长春新区、经开区为龙头,打造‘科创大走廊’,以科技赋能‘光谷’‘药谷’‘车谷’‘农谷’‘数谷’建设,建设1个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1个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集群,打造国内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人才集聚地、双创示范地。”

长春新区: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城建设

毋庸置疑,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在加快推动长春新区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科技创新的“力量”尤为重要。

围绕落实市委“六城联动”发展战略部署,长春新区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高标准谋划建设科技创新城,着力在创新发展格局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全力打造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当前,长春新区集聚各类国家级研发机构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0余户,总数达到730户、占全市1/3;国家和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增80余户,总数达到179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6户、占全市一半以上;2020年在新区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近40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新区在省市创新发展中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长春新区: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城建设

着力构建协调联动的创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长春北湖科学城建设,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建设发展方案,构建以贯穿长春南北两极的创新发展轴为“一轴驱动”,以吉大创新核和中科创新核为“两翼协同”的创新格局,打造“长春·杭州数字经济”“长春·苏州生物医药”“长春·武汉光电信息”等跨区域创新合作平台,鼓励跨国公司、国外创新研究机构在科学城设立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创新生态营造、未来产业培育、创新改革示范、品质宜居生活五大功能的科技创新高地。

加快发展壮大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组织引领作用,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产业跨界融合创新,为主导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医药健康产业以高新股份、国药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药、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力争5年实现500户企业集聚、500亿产值规模;航天信息产业以长光卫星为龙头,打造以互联网卫星应用为重点的北方航空航天产业高地;光电信息产业以华为科创中心、长城信创等为龙头,打造东北领先的数字经济中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以“绿色、智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通用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上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主导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建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长春新区: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城建设

持续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联合吉大、光机所、华为等大学大所大企共建协同创新联盟,“环吉大双创生态圈”海容荟双创小镇基本建成,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孵化群、新经济总部基地等高能级双创载体;联合地理所打造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与省科技厅共建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搭建成果熟化平台和产业加速平台,建设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基地;依托省市区三级共建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筹划建设长春院士技术创新中心,促进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专家、一流工程师等“大师”和“大匠”人才集聚。

不断强化多层次创新主体培育。全区各类孵化载体发展到144个,组建了总规模7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16支,集聚科技型企业近2000户,新区将大力推广“孵化器+金融”培育模式,为创新主体成长打造增值服务的系统空间,全力推进企业梯度化培育,着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抢占高地”的发展局面。

乘风破浪正当时,奋楫扬帆启新程。长春新区将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城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努力为全市创新发展先行探索、总结经验、提供支撑,为实施“六城联动”战略作出贡献。

长春新区新闻中心供稿供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