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英雄战事周周看】渡江英雄王凤英

【英雄战事周周看】渡江英雄王凤英

王凤英,女,1933 年出生于白甸镇的一个贫苦家庭,常年生活在小木船上。她十岁时就学会了掌舵、划桨、撑篙、摇橹等一套行船本领。

1949年3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所辖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军和二十三军及榴弹炮纵队陆续在靖江、泰兴一带集结,支前委员会广泛动员筹集渡江船只。此时的王凤英和哥嫂一起到江南做生意,返航后将船停靠在江北岸的六圩港。看到附近的解放军在进行渡江准备,演练行船作战技能时,17岁的王凤英热血沸腾,主动前去报名,要求渡送解放军过江。可是,当地人民政府组成的支前民工队却没她的份。于是,王凤英毅然跑到部队驻地,找到了一位首长,大胆地提出要用自家的小木船送部队过江。部队首长看她是个小姑娘,不肯答应,只希望她把船借给部队。王凤英不顾哥嫂的劝阻,一天四趟跑到指挥部请缨,反复说明自己行船的本领不错,又说了许多小船渡江的优势,并展示了她的水上功夫。最后,首长终于批准了她的请求。王凤英高兴地参加了老解放区人民的支前民工队,被部队首长任命为第一批渡江民船的班长,带领12条小木船准备渡江。4月21日午夜,渡江战役打响了。解放区成千上万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依靠简陋的木船,冒着枪林弹雨,护送百万雄师打过长江天堑,年仅17岁的王凤英就是这支大军中优秀的一员。

在长江北岸的六圩港,王凤英带着满载渡江勇士的12条先遣船,隐藏在夜色之中。晚上10时许,渡江的命令一下达,王凤英带领的12条先遣船队立即起锚扬帆,率先离岸而去。小木船借助东北风快速划开波涛,直指江南,大批渡江船只随后跟进。船前进至江中心,被敌人发现了,一颗颗照明弹腾空而起,将夜幕中的江面照得通亮。随即,敌人出动军舰炮击、飞机轰炸,长江南岸敌人的大炮也对着江面开火了,炸弹落在船的四周,弹片横飞,江面上升起一条条数米高的水柱。王凤英不顾一切,只管扯足篷,掌稳舵,驾着一叶小舟拼命向前。与此同时,江北我军万炮齐发,长江对岸腾起了一团团的火焰,一下子就把敌人疯狂的火力压了下去。王凤英驾驶着满载40名渡江勇士和军械的小木船,冒着敌人的炮火快速地向南岸破浪前进。船近南岸时,搁浅陷在泥沙里,前进不得,指挥员命令战士们下船涉水。“跟我来!”王凤英大喊一声,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江水里,冒着南岸敌军如雨点般的子弹,带领解放军战士涉水前进。王凤英的那条小木船“减负”后率先靠上岸。接着,她又带领船工争分夺秒地将船舱里的弹药一箱一箱扛送到前线阵地。

这一夜,王凤英没有合眼,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不辞辛劳地带着船队往返6次强渡长江,她的小船先后运送了120多名解放军战士、12门小炮和不少弹药到长江南岸。她的耳朵一时失聪,手上都磨起了血泡,舵柄上留下了一个个血掌印,被汗水浸湿的衣服都能挤出水来。

第二天午夜,王凤英带领船队顶风破浪向江北返航。突然,从长江上游窜来一艘敌舰,朝着船队横冲直撞,王凤英船上的舵手一时惊慌失措,小船面临颠覆的危险。刹那间,王凤英一个箭步冲到后舱抢抓住舵柄,凭借娴熟的驾船技术稳好了船,并高声说:“不要怕,有我在就有你们!”不一会儿,又有四艘敌舰疯狂地向王凤英的船队猛扑过来。危急关头,王凤英沉着机智地与敌舰周旋,最终巧妙地避险,成功突围,带领船队安全返回六圩港。

渡江战役结束后,王凤英分别荣获了“渡江支前光荣证”“渡江船工光荣证”,部队给她记了特等功,表彰她为“渡江英雄”,授予她一面写有“渡江英雄王凤英”字样的锦旗。5月25日的苏北泰州区《工农画报》以及《新华日报》(华中版)介绍了王凤英的英勇事迹。9月,中央军委寄来函件,特邀王风英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但她因在渡江战役中过度辛劳,身患疾病,正在疗养康复阶段,未能成行。

新中国成立后,王凤英被安排至海安国营饭店工作。1962年,为响应国家精简机构的号召,她主功要求回乡务农。1978年,国家落实政策,安排她到瓦甸商业总店工作。1989年光荣退休。2005年4月,王凤英因病去世,享年73岁。

来源 | 海安日报

编辑 | 贲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