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备的惠陵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只是一个“衣冠冢”呢?

可以大胆假设,但是,应该小心求证。作为一千八百年前的重大历史事件,刘备的去世意味着后蜀时期的到来。这个时候的节点就是刘备后事的如何处理,这个过程作为《三国志.先主传》的撰写者陈寿肯定格外关注,他也明明白白的说:“章武三年(223)五月,(刘备)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这是官方、民间都普遍认可的正统说法。直到现在,否定陈寿记载的、权威性的史籍中还没有发现,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成都惠陵是刘备的衣冠冢,真身葬于别处。二,“彭山”说。三,“奉节”说。

惠陵

这个称呼源自《三国志.后主传》(卷三十二),(先主)“葬惠陵”。当然,也有习惯上称为“昭烈庙”的。

作为在成都市土生土长的一员,我己经记不清楚去了多少次武侯祠,印象深刻。成都人过春节,全家都要到武侯祠、青羊宫烧香、看灯会。

刘备的惠陵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只是一个“衣冠冢”呢?

惠陵,位于成都市南门的武侯大道。这里也是川藏公路的起点。陵园取南北子午向,它的墓上部分是典型的覆碗型封土堆,地下就是惠陵地宫,周围一圈用古砖围砌。周长180米,高12米,占地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

地上部份的建筑主要有三大部份:封冢、昭烈庙、武侯祠。

1961年3月,惠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陵是三人合葬墓,刘备下葬后,刘禅又将自己的生母甘夫人和皇后吴夫人的灵柩迁来合葬一穴。因为刘备去世后,刘禅仅有十多岁,诸葛亮一手操办了所有的后事,虽然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凭诸葛亮办事的稳妥和兼顾全面,不会发生“虚葬”、“潜葬”、“招葬”“复葬”的特殊葬法。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惠陵”位于成都的近郊,这里人烟稠密,安全保卫工作不成问题。

刘备的惠陵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只是一个“衣冠冢”呢?

这个陵的名称应该是诸葛亮起的,这个“惠”字的意思很温和,很亲民,比如“惠泽”一词,表示对人或物的关爱、照顾和恩爱。

三国的王陵,除了孙权在南京的“蒋陵”规模较大而外,曹操和刘备的墓葬规模都比较小,原因就是当时盗墓成风,曹操首先提出墓葬“不树不封”,就是考虑到“树大招风”的后果。

没有任何记载表明惠陵是刘备生前建造的,因为当时的蜀汉政权正值多事之秋,并非太平盛世,加上是临时修建,规模肯定不能与两汉帝陵相比较。

即使如此,惠陵也讲究封土的高大,目前它的高度是12米,成都地区夏天多雨,水土流失是肯定的,不过在一望无涯的平原,它也是高大的。明朝王士性巜入蜀记》载:“登陵,城内外俱在盼中。”

汉陵的顶部呈方形,所谓“方城”是也。惠陵的顶部也是方的。

另外在现代的一次陵墓植树中,封土边缘挖出蜀汉时期的砖石。

我们将目光从现在武侯祠灯火辉煌的夜空望去,当年的武侯祠大门外肯定是一条神道,神道的入口处左右对峙高大的石阙,两旁有瑞兽、翁仲。

惠陵是否被盗过

当时盗墓的动机有两个,一是报复,二是图财。

曹、吴要报复显然很困难,主要是离成都太远了,即使你有报复之心,也没有办法实施,惠陵就在蜀后主的视线范围内,而且有人值守。

刘备生前也不是一个奢华的帝王,他一生都在征战的路上,好不容易汉中称王,二弟又大意失荆州,蜀汉政权由此转衰。所以刘备不可能有如废帝刘贺那么有钱。

当然,刘备在“三英战吕布”中使用的双股剑、私人印信、生活用品会随葬一些,但是充其量就是一点“邛陶”制品,有点蜀锦、茶叶、包谷酒……

刘备的惠陵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只是一个“衣冠冢”呢?

最有可能发生盗掘机会的是张献忠据四川称王的时候,四川人遭到疯狂的剿杀,成都郊外的王坟皇墓几乎全军覆没,非常幸运的是,刘备惠陵躲过一劫,没有受到损失。

明末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重修昭烈庙碑记》记载,成都虽毁,但惠陵安然无恙,碑文载:“自蜀罹献逆焚戮,万物悉化焦土。即王公坟暮(墓),莫不掘毁,独昭陵(昭烈陵)刘备一冢,历久常存,巍然如故。”

惠陵的地面建筑包括林木,的确遭到破坏和自然损失,但是地宫无恙。

刘备墓被盗的传说源自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尸穸》(卷十三)中记载:“近有盗,发蜀先主墓穴,盗数人见两人张灯对棋,侍卫十余。盗惊惧拜谢,一人顾曰:“尔饮乎?”乃各饮一杯,兼乞与玉腰带数条,命速出。盗至外,口己漆矣。带乃巨蛇也。视其穴,己如旧矣!”

这个记载纯属当时的评书“散打”节目,只能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结束语

刘备的惠陵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只是一个“衣冠冢”呢?

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考古证据表明惠陵是“衣冠冢”或者被盗掘过,其它据说是刘备的陵墓处,只要有发掘报告,十分值得期待。我认为刘备的墓址就是成都武侯祠的惠陵,我猜测该墓能完整保存至今,可能与刘备没有如曹操和孙权那样有盗墓的前科,贼不惦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