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隆冬季节的清晨,驱车来到地处鄂豫两省交界之处滠水河支流东大河发源地的大别山南麓,这里是江、淮水系的分水岭,涓涓细流汇集成河,一路吟唱,不断纳新,逐渐壮大,劈开高山险阻,汇聚成滠水河主干道,潜入江汉平原,在武汉谌家矶汇入长江。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溯水而上,林木葱茏,云若浮带,山涧一汩清泉,清澈见底,终年不竭,千年的滠水便由这里开始,第一站来到大悟县黄站镇黄站村。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村里人介绍,滠水河,是一条英雄的河,在鱼虾成群,水鸟嬉戏,两岸绿树成荫,长脚的鹭鸶舞翅飞翔的滠水河畔,红色革命故事一路传唱,这里曾是黄麻起义的主要策源地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谱写了红旗漫卷、战火纷飞的革命史诗。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站在黄站村村口,只见一座庄严肃穆的红军纪念碑巍然耸立,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31名红军烈士英名,石碑上威然挺立雕像的第一位烈士是陈海松——这位军史上记载红军最年轻的军级干部,20岁担任红四方面军主力军红九军政委,立下赫赫战功。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可惜的是,1937年3月,在甘肃祁连山下的梨园口战斗中,陈海松率领红九军,为掩护总部撤退,浴血奋战,身中8弹,壮烈牺牲,那一年,他年仅23岁。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村里陈海松烈士故居,瞻仰烈士的英雄事迹,故居砖木结构,有堂屋一间、正房两间和一间厢房,在这里,我们聆听黄站村支书以及他的侄子等亲人介绍烈士的英雄事迹。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1914年陈海松出生于村里,他两岁时,母亲不幸去世,父亲靠种地、打鱼为生,就在陈海松15岁那一年,这个村成为豫皖边区的游击根据地,革命烽火在这里燃烧起来,当地也成立了儿童团,陈海松担任儿童团长,开始投入了革命斗争,他对红军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并立志要为劳苦大众翻身从军打仗,他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害怕他远走高飞,断了陈家烟火,便商定给陈海松成亲,把他拴住。但他还是瞒着家人参加红军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参加红军之后,战友们看陈海松年纪不大,长得眉清目秀,人又机灵,聪明伶俐, 安排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给团长当勤务兵,后来又成为通讯员,并光荣地入了党。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陈海松参加红军后,作战勇敢,表现突出,很快被提升为机枪连指导员,当时,他才十八岁。陈海松记忆力极好,到连队没有几天,就记住了全连战士的姓名;连队上政治课,他只要把材料看一遍,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条理清晰,而且常常联系实际,深受官兵们的爱戴。很快他又被提升为营政委、团政委。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红四方面军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反3路围攻后,队伍进行扩编,陈海松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升任红25师政委,在此后的战斗中,陈海松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随后,四川军阀对红我军发起了6路围攻,陈海松的部队奉命坚守宣汉、达县、万源一带。在宣汉战役时,陈海松的右腿被手榴弹炸伤,但他坚决不下火线,马渡关前展开一场激烈的阵地夺取战,他的组织指挥下,红军沉着应战,打近战,打巧战,打阵地前反击,万源保卫战,红25师坚守大面山的四个半月,使敌人不断付出惨重代价,终不能越我阵地一步,以小的代价取得了大的胜利,为最后粉碎六路围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陈海松因在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绩卓著,他的队伍荣获“攻如猛虎”、 “守如泰山”的奖旗。他被提升为红九军政委。这一年,他刚刚20岁。然而,这位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在红西路军梨园口战役中,为掩护主力战略转移壮烈牺牲。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1936年10月,红军开始了悲壮的西征战役,红九军在陈海松的指挥下,顺利地渡过了黄河,并消灭了打拉池等地的守敌,将琐罕堡的600多敌人包围起来,为展开宁夏战役创造了条件。在古浪战斗中,红9军被敌人包围,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陈海松指挥若定,带领官兵同敌人激战3昼夜,最后奋力突出了重围。战局的变化使西路军处于不利的境地。在倪家营子激战5天后,西路军被迫突围。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1937年3月12日,黎明时分,积雪覆盖着祁连山麓,刺骨的北风呼啸着。西路军大队进入梨园口。红9军奉命扼守在山口,陈海松迅速命令战士占领土包和坡坎。此时,敌人已经占领了一些有利地形,红9军实际上已不足1000人,枪支弹药也不足,敌人数十倍于我。陈海松不顾连夜行军的疲劳,一会儿爬上这个山头,一会儿爬上那个山头,不断地察看阵地,一面布置作战任务,一面命令保卫局长组织机关人员撤退,自己带着700多人坚守阵地。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梨园口在临泽的南边,是河西走廊与祁连山交界线上的一个山口,山口南侧是梨园河谷,向西通往祁连山腹地。梨园堡则位于山口南侧的梨园河边,是咽喉所在,西路军总部和三十军进驻梨园堡,九军担任后卫刚到梨园山口时,敌骑兵分两路追来;陈海松当即令部队抢占山口南侧的高地,堵击追兵,让总部和三十军安全转移。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对峙了一阵之后,部队的子弹已经不多了,敌人疯狂地冲过来。陈海松见状,大吼一声:“警卫排跟我上!”随即冲了上去。敌人抵挡不住,退了下去。敌人越增越多,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和石头跟敌人拼。就这样陈海松带着他的战士与敌人拼杀了六七个小时,击退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从而争取了时间,使总部和兄弟部队安全转移。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当一轮红日高高升起的时候,远处的地平线上,突然卷起了一阵狼烟。霎时又有大量的运动的快速敌骑兵,采取迂回包抄战术,从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兜了过来。枪声、嘶杀声在空中回荡。就在陈海松完成阻击任务后,他亲率警卫排冲上前沿阵地,拼死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撤退,倒在血泊之中,不幸壮烈牺牲,这一位年轻有为的军事天才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更多的抱负,就这样长眠于河西走廊了。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几个月后举行追悼会上,红军高层领导人深情地说:“陈海松是红四方面军里最年轻有为的指挥员,可惜牺牲的太早了,如果他现在还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政委,为了掩护主力战略转移,23岁时壮烈牺牲

站在滠水河畔陈海松烈士故居,看着一件件烈士的实物,聆听他的一段段红旗漫卷、金戈铁马的革命故事,不由得心潮澎湃,势血沸腾,对着松柏青青,丰碑耸立的烈士雕像深情地鞠躬敬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