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受邀出席开国大典的宋庆龄提三个条件,伟人为难之下做出如此决策

1949年,国内积极筹备开国大典,宋庆龄在重点受邀名单之上,宋庆龄提出三个条件作为自己出席开国大典的要求。党满足了宋庆龄的这三个条件,最终她出席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她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热泪盈眶。

受邀出席开国大典的宋庆龄提三个条件,伟人为难之下做出如此决策

宋庆龄是何许人也,可以在受邀出席开国大典的同时,还提出三个条件?那又是三个怎样的条件能让伟人感觉为难?最后又是如何迎刃而解的呢?我们今天来一一解惑,翻开这一段历史。

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一、名门闺秀 爱国人士

若说宋庆龄有何影响力可以受邀出席开国大典,便要从她的出身说起。虽然大部分人并非历史学家,对历史知之甚少,但提及宋庆龄一定会想起她显赫的家世、想起“宋家三姐妹”。其父宋嘉树具有极高的爱国热情,又兼备民主进步思想,宋庆龄耳濡目染,爱国情怀深深扎根。宋庆龄年少便在美国读书,坚信如今的中国是沉睡的雄狮,终究会有醒来的一刻。

受邀出席开国大典的宋庆龄提三个条件,伟人为难之下做出如此决策

1913年宋庆龄成为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宋庆龄为“真的接进来革命运动的核心”而欢欣雀跃。1915年宋庆龄又与孙中山先生结为伴侣,宋庆龄以其出色的才智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两人出生入死,相互扶持,共同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独立事业而努力奋斗。宋庆龄展现出中华女子的坚强不屈,在革命事业上给予孙中山先生莫大的支持。经年累月,宋庆龄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知不断深入,并且更加坚定自己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想法。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宋庆龄在悲痛之余没有一蹶不振,她独立自强,凭借自身出色的见解和坚定的意志,肩负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宋庆龄继续发扬新民主主义,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同时维护女性的利益。

宋庆龄与孙中山先生结为伴侣,大姐宋霭龄联姻孔祥熙,三妹宋美龄嫁给蒋介石。于亲疏内外上,蒋介石作为宋庆龄的妹夫,自然更亲近。但彼时我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内忧外患。在家国大义面前,宋庆龄未被传统的亲疏所左右。1927年,在我国革命最危机的时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宋庆龄毫不犹豫支持中国共产党,谴责蒋介石的所作所为。

受邀出席开国大典的宋庆龄提三个条件,伟人为难之下做出如此决策

宋庆龄积极为抗日战争、争取人民民主权利的斗争奋斗,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1937年,在国民党会议上,她强调必须结束内战,共同抗日。此外,还发表大量演讲,表达了坚定的抗日立场。1938年,在香港组织了同盟,宣传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英勇斗争。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我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同时也开始了国内革命战争。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的导下对抗国民党统治。1948年至1949年,三大战役取得巨大成功,中国人民解放军形势大好,尽数消灭国民党主力军。1949年4月,解放南京,蒋介石自觉大势已去,同年败走台湾。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取得巨大成功,新中国的成立也被提上了日程。开国大典应该邀请哪些人士呢?势必要将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招至北京共商国事,宋庆龄以其巨大的贡献成为重点受邀人士。

二、“三个条件”与对策

宋庆龄成为开国大典重点受邀人士是意料之中的事,从上述内容可知宋庆龄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对抗日战争的伟大贡献,但从党中央决定邀请宋庆龄同志,到宋庆龄同志同意出席开国大典的过程却十分曲折,因为宋庆龄同志有自己的考量。

在此次事件中,周总理夫妇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理夫人邓颖超与廖梦醒赶赴上海。廖梦醒、邓颖超相继登门拜访宋庆龄,历陈关系,起初宋庆龄表明自己不赶赴北平的心意,在廖梦醒、邓颖超和周总理的不懈努力之下,经过几个月,宋庆龄同志终于有所松动,但还是没有立刻答应。

受邀出席开国大典的宋庆龄提三个条件,伟人为难之下做出如此决策

宋庆龄为何会如此呢?彼时宋庆龄同志处境甚危,蒋介石派人暗中监视密谋,宋庆龄同志对于北平“近乡情更怯”,也易于触景伤情,同时由于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宋庆龄同志不敢草率决定,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会对中国未来政治走向有重大影响。

但出于对大局考虑,宋庆龄最终还是同意了,但她提出了三个条件,即:一是提倡节俭,任何场合不必铺张浪费;二是希望自己赶赴北平后可拜访张治中将军,因为张治中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战功赫赫,为民族团结和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保密状态下抵达北平,抵达后也无需安排人员接待。这三个条件都很符合宋庆龄同志的行事风格,是宋庆龄出于对现下实际情况的考虑提出来的。

对于前两者,党中央欣然同意,因为这些都十分合情合理。建国初期百废俱兴,人民的生活质量一般,一切宜从简,铺张浪费是断断不可取的。拜访抗日将军也是宋庆龄对民众抗日的感激和钦佩。

但对于第三点,党中央深感不派人迎接宋庆龄同志于情理不合于是在为难之时,周总理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即拟定迎接人名单,让宋庆龄同志自行挑选。这样一来,两方的意愿都有满足,两方达成共识。最终8月28日,宋庆龄同志抵达北平,与我党领导人会面,是历史性的时刻。宋庆龄赶赴北平,其他各界爱国人士也陆续抵达北平。

受邀出席开国大典的宋庆龄提三个条件,伟人为难之下做出如此决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布成立,宋庆龄出席了开国大典。不仅如此,宋庆龄还当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以全新的姿态见证新中国成立。多年的风风雨雨在眼前浮现,为国家、为人民、为孙中山、为自己感到欣慰。

宋庆龄同志出席开国大典,无疑是最好的证明,她全心全意认可中国共产党,认可新中国。同时宋庆龄同志的特殊地位,得到她的支持,一来为新中国未来在国内外开展各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二来对削弱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有重大意义。

三、任重而道远

出席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并不是宋庆龄同志在政治舞台上的最后一幕,宋庆龄同志也未因为抗日战争的成功和新中国的成立而止步不前,她深感自己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开国大典之后,宋庆龄同志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妇女、儿童的文化教育等事业中去,尽心尽力。宋庆龄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奉献了一生,值得后世尊重、铭记。

受邀出席开国大典的宋庆龄提三个条件,伟人为难之下做出如此决策

1981年,宋庆龄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寓所,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为她立碑,给予她极高的评价:“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宋庆龄素爱白鸽,一是缅怀孙中山先生,二是白鸽代表和平。如今的中国也远离喧嚣,走向和平。她也用行动履行自己当初的诺言:“我一定要自己尽力并鼓励他人继续我丈夫的事业。”

宋庆龄有大情怀、大格局,如千丈岩石,任凭风吹雨打依旧巍然屹立,写就“铮铮鸣劲骨,落落绘灵姿”的一代传奇。

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本期内容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支持一下吧,咱们下期见。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