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肩负茅台,坐在金山竹叶绿茵上,为什么不能迅速"圈出圈"?

作者:财视传媒

"你熟悉竹叶蔬菜吗?"

"酒!"

"不,是四川茶。"

"哦,不熟悉!"

说起他对竹叶绿的印象,一位四川记者在北京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酒。热爱茶叶的四川人不知道当地的茶叶有什么问题。

"四川以外的消费者可能对竹叶蔬菜不熟悉。"竹叶绿"创始人唐贤宏告诉媒体。这种"奇怪",相当多茶"不出河"的感觉。其实,竹叶绿并不沉默,早已走向世界,它也一直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

唐贤宏是谁?据百度百科报道,52岁的唐贤宏出生于四川省峨眉山市黄湾镇,"28岁接手峨眉山竹叶绿茶厂厂长,然后竹叶绿化,或年产值百万,负债1000多万的工厂,濒临倒闭。"今天的竹叶绿是不同的。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网站,唐先宏曾担任四川省峨眉山竹叶绿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据天巡看显示,目前竹叶绿的定点茶园和无污染茶叶生产基地近4000万亩,年生产各类名牌绿茶3600吨,营销网络遍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一线城市,并远销日本、北非、欧洲、美国等海外市场。

肩负茅台,坐在金山竹叶绿茵上,为什么不能迅速"圈出圈"?

如今的竹叶绿,不仅要"出河",更意在"出圈"。作为"高端绿茶",竹叶绿官方微信公众号于2021年6月22日援引"世界品牌实验室"作为评选结果,称其"比较华为、茅台、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唯一的茶叶品牌榜单",作为含金量较高的茶叶品牌。有趣的是,根据排名,竹叶绿以112.86亿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第419位,茅台以3267.39亿元位居第419位,华为以3847.17亿元位居第四。

竹叶绿素有"茶叶中的茅台"之称。据说唐贤宏从2002年就提出了"平心,竹叶绿"的品牌战略,从此开辟了打造竹叶绿高端品牌的道路。相对罕见的是,竹叶绿不仅是绿茶的一个品类,更是一个品牌,全国唯一。如今,竹叶绿外展示的高端绿茶品牌元素有:山、明、茶芽。

峨眉山,一座"山",无疑已经成为最大的卖点。众所周知,中国茶文化中的"好茶"一直是"稀缺"的。罕见的事情,如"在深山的悬崖上,采茶者在茶树上挣扎着爬上几米高,只采摘了几个芽",这是公众对"好茶"的看法。竹叶绿得名坐拥北纬峨眉山30度茶园"金山",占据了这片土地。据说"所有的茶芽都来自海拔600至1500米的山茶园"。

更引人注目的是,竹叶绿吸引了无数名人的支持。在国内与数千名企业家一起参加博鳌论坛,选用央视"民族品牌",在国外,成为迪拜世博会茶叶,"与王子,伯爵合二为一",突然走出了一条高端奢侈品之路。在国家商品光环的阴影下,政商界名人也纷纷搭建了自己的平台,如中国前外长李肇星、分众传媒董事长姜南春、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伦、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夫、财经作家吴晓波等。

肩负茅台,坐在金山竹叶绿茵上,为什么不能迅速"圈出圈"?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么多光环和名人中,茶叶绿在众目睽睽之下依然显得"小众"、"陌生"、"非常高端"、"礼品"等标签非常显眼。"这两年我还买了很多,买几斤就是几千人",成都一位当地消费者说,竹叶绿产品线,价格全部1000元一斤以上,最贵的可以达到23万元,真的是高档茶叶,这和小罐茶一样, 只卖贵。据《竹叶绿》宣传,它是"高端茶叶市场连续13年销量领先",遗憾的是,没有透露具体营收数据。

2008年,新华社发文发表题为《中国7万家茶叶企业不反对一个立顿》的文章,中国茶叶市场的尴尬局面让人嘘声,被誉为"营销鬼"的杜国轩决定尝试,摸索了四年,他在2014年创立了一小罐茶。

与小罐茶相比,唐先红的竹叶绿品牌优势明显,既有产地基础,又有多年茶叶行业栽培经验。为什么是小罐茶乞求第一个在行业中为3m打响名声?传统茶叶公司缺少什么?是缺乏利顿式的规范化运作,还是小罐茶像"幽灵营销"?

人们普遍认为,原因有三:一是过于地域化。云南普洱、两湖红茶、福建岩茶和老白茶,即使将江浙分为不同的种类等等,不同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喝本地茶,没有"包玩世界"的品牌;

在分析中,竹叶绿成峨眉山,也将受到峨眉山的影响。优点明显,产地优越,纬度较高,从形状到味道都很好。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峨眉山自古以来就生产茶叶,以前没有统一的品牌,二是宣传、投放不够或不够准确,不像小罐头茶,"高玩"快"出圈",竹叶绿明显慢了半拍。

一是打造千亿品牌?定位不够清晰,让人理解

"未来竹叶蔬菜的目标是成为一个1000亿品牌,成为中国人社交的三大必需品之一,让更多的中国人喝到这种高端、健康的绿茶。"唐贤宏在2020年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在唐看来,消费者更注重质量,质量差、品牌基础薄弱的品牌可能会被淘汰;

唐贤宏提到使用品牌"占领消费者的心灵",这与小罐茶创始人杜国轩倡导的发现"用户头脑空白"可以说是一样的。杜国轩从杰克·特劳特的《定位》中发现了这种"本质",依靠这种认识,小罐茶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好的产品离不开好的质量,质量是王道。竹叶绿应该说天然具有良好的品质元素。四川峨眉山是世界上绿茶的发源地,绿茶早在1000多年前就颇有名。唐《选集笔记》有云层:"药材多了,茶叶特别好,与世界不同。苏薇也有一首诗云,"我穷病重重,长长苦肌,子元玉碗眉毛。"

可见,峨眉山绿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尚未得到广泛传播。"竹叶绿"这个名字的起源据说是陈毅元帅在1964年给出的,并因此传播开来。竹叶绿在地理和文化上都应该更好。

但仔细研究竹叶绿的"产品定位",你会发现它真的是很"高端",其产品"叙事导向"一直强调有很多名人在追捧,除了之前提到的名人,还有蔡澜、胡润、高晓松、刘家玲、张继科、惠如琪、丁俊晖等。 能拉出一长串名人,无非就是为了证明其品牌附加值。

问题来了:峨眉山的高端茶叶产量是否足够?质量能保证吗?根据"年产各类名牌绿茶3600吨"的数据,即竹叶绿与年产720万磅的高端茶叶?这些茶是由什么产品制成的?据百度百科介绍,主要作品有竹叶绿、桃、草和竹叶绿生态园林,不是老茶客,你可能会有疑问:这是什么产品?令人困惑的是,产品线不够清晰。

根据官方微信公众号竹叶绿的投资情况披露,重点关注三类产品:一是高端高山绿茶"竹叶绿",二是高端茉莉花茶"碧潭雪",三是峨眉山红茶"千紫红"。可以看出,"高端"是其产品定位的主要定位,主要需求,只有红茶没有识别"高端"这个词。

从产品线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合理地说,竹叶绿不仅是一个品类,更是一个品牌,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不知怎么的,竹叶绿并没有使产品在品类中非常明确,而只是简单地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味觉层次,被誉为"茶叶中最好的", 另一种是禅修级,被誉为"茶中精",三是道级,也是"限量产,极为罕见"。

肩负茅台,坐在金山竹叶绿茵上,为什么不能迅速"圈出圈"?

据百度百科介绍,竹叶绿又称绿叶甘鲁。茶叶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及周边地区,属于扁形油炸绿茶,其酒质清澈,风格典雅,享有盛誉。请注意,它是"峨眉山市及其周边地区"。峨眉山一山面积154平方公里,总面积换算为23.1万亩,峨眉山一山不能种茶。值得注意的是,竹叶绿的官方茶叶面积近40万亩,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茶叶种植地应该在"峨眉山市及其周边地区"。

从种植面积来看,竹叶绿牌确实进峨眉山,也将受制于峨眉山。地理环境的性质太强,边际效应明显。这没什么,味道很重。小罐茶也是模糊的起源,凸显的是"杰作",同样能制造炸弹,利顿这样一袋英国茶也席卷了中国。值得一提的是,真正优秀的品牌,过去享受了多少赞誉,现在不得不接受多少挑剔,这是成长的唯一途径,需要更大的模式和思考。

"如果茶要成为一个品牌,就要拿出实证思维,转而用科学思维,否则就不能泡茶,把复杂的问题做得比较简单,用统一的标准简化认知。成名的杜国轩讲述了制茶的方法论,"统一标准"成为小罐茶成功的根本逻辑。

那么,有没有可能做出更"统一标准"的产品呢?答案是肯定的。包装显然很重要。据杜说,他花了四年时间才制作出一个罐子,他聘请了一个耗资500万美元的日本设计团队来反复抛光。他抓住了一个痛点:人们在为客人泡茶之前习惯不洗手,他的罐子解决了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罐子也很有用。

我知道有人这样说小罐茶罐:"真的很喜欢小罐头的茶色罐头,为此我还买了一大块红色长袍的彩色罐头。清空罐子后,罐子里会有一股很好的茶味。所以我真的不想把它扔掉!剩下两个罐头,洗净并放上装饰环。放进去就好了,省钱买了一个首饰盒,最近跟了网上教程,学了做润唇膏,再做好后担心没有容器,只需把口红放在一小罐茶壶里,挺合适的。"

据说,有些人买茶是为了几罐,这是做竹叶绿的"标准化",显然有可供参考,即使是利顿的衰落也值得借鉴,别人的成功不一定是可复制的,别人的失败值得研究。另外,竹叶绿产品线,真的要好好呵护,很一般玩得跟不上时代,必须精准针对目标用户群体。

二、谁在消费竹叶绿,高端会员能买得起高端品牌?

谁在消费竹叶绿?据唐贤宏告诉媒体,"竹叶绿目前在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茶艺人近千家,高端会员数百万。据不完全统计,竹叶绿线店在四川占比最大,186家,北京10家,上海4家,其余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这也充分说明茶叶消费是非常地域化的。

需要注意的是,竹叶绿的用户群体多为"高端会员",数量为"数百万"。奇怪的是,除了前面提到的名人之外,还有谁是"数百万"成员?会员模式会限制"更多中国人"的参与吗?成员的特点决定了服务的隐私性,以及成员之间有多少互动,能否形成"闭环生态"也是一个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互联网思维",而竹叶清唐贤红可能是传统的"产品主义者"。

从官网对竹叶绿茶可以看出,竹叶绿会塑造自己更高端的形象,但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没有描绘出"消费者形象",没有体现顾客的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比较死板的方式来形容自己的特色,那么如何让目标消费者爱自己呢?

中国茶叶消费群体有多大?根据2021年2月发布的中国茶叶行业"十四五"规划,中国茶叶消费群体已达4.9亿。从传统原叶茶的角度来看,消费人群具有老龄化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在"十三五"后期发生了变化。电子商务平台日趋成熟,形成了茶叶行业扩大年轻一代茶叶客户前沿的阵地,如春茶季销售热潮,很大一部分购买来自热衷于春茶的年轻人。这些消费者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是原始叶茶消费群体的"活水"。

竹叶绿清楚地看到了这样的趋势。曾邀请卫平、顾力等人作为形象代言人,近日又邀请李宇春和李益丰两位"流星"为其代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年轻人不是不是不喜欢喝茶,他们喜欢喝茶包,比如白桃茶袋,口味是第一位的,他们并不热衷于中老年人的传统饮茶方式,传统茶叶企业还生活在原来的"舒适圈", 跟不上时代。竹叶绿辐条背后,更像是打破了过去的刻板印象,意在把年轻的中产阶级"圈外"关门。

肩负茅台,坐在金山竹叶绿茵上,为什么不能迅速"圈出圈"?

李宇春和李一峰的补充,无疑是竹叶绿懂得互联网时代的"扇子经济",但有多少粉丝会关注竹叶绿?毕竟,茶叶,尤其是高端茶叶,是精品,二星粉丝,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竹叶绿会员或买家,还是需要看的。更令人欣慰的是,竹叶绿除了了解潮流外,本身也具备了茶叶品牌的优势。

2018年,在新华社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1万家中国茶叶企业的利润不如利顿?文章再次描述了中国茶叶市场的困境。文章谈到利顿的成功,是因为企业把产品、品牌和用户沟通放在首位,而这正是中国茶叶企业所缺乏的。

在"用户沟通"方面,茶叶企业不是没有做到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比如龙井,价格区间还是很大,从几百到几千都有,但从西湖芯产区到西湖龙井是"国家级"的。部分企业在介绍中,列出了"生产地图"、"干茶地图"、"茶汤地图"、"口味介绍"。高端龙井的宣传方式,显然聚焦于不熟悉茶叶的高端人群。

比如,高端信阳发尖在突出自身产地和品质的同时,也描绘了"不是产品极限,是自然极限"。这种宣传方式凸显了产品的"稀缺性"。

唐贤宏还详细描述了一个竹叶绿成员"沟通"的细节。"疫情期间,竹叶绿在全国所有门店除部分大型门店未关门外,几乎所有其他门店均关门,销售额下降98%以上;

有意思的是,唐贤宏提到,竹叶绿是第一家为客户提供民营产品协会的绿茶企业,"训练有素的茶艺师在门口为会员提供泡茶、讲解服务,受疫情影响这些活动无法开展。茶艺师会利用线上渠道,关注客户及其家人的身体状况,通过微信、电话为会员提供泡茶指导、讲解、温度传递、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上述方法,今年竹叶青春茶的预购量同比增长89%,预购数量同比增长154%。"唐贤宏说。

纵观众多传统茶叶企业对这些"用户沟通",虽然不乏反映用户的"参与度"和"知名度",甚至增值服务,但为什么这种玩法仍然没有显得爆裂?核心原因可能自己还不清楚,或者"用户的思想"没有被把握。

一些研究还发现了茶叶市场长期存在的一些奇怪现象:一是茶叶销量弱于茶饮料等餐后饮品,二是中国消费者有好茶,却不能做出好茶,第三,很多消费者不能正确分辨茶的真伪。"茶叶市场很大,水很深。很多事情不是看质量,而是依靠营销。而是你不知道高价不值得。一位内部人士供认不讳。

它从第一个现象中说了什么?许多茶叶公司仍然生活在他们原来的舒适区。以小罐茶为例,很多传统茶叶企业在小罐茶时并没有真正制作出茶叶,他们认为"活得还行","一般有40-60%的毛利率","小而美"活得更好。杜国轩的打法,不值得学习吗?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吗?这需要突破以往的治愈思维,拥抱变化。

看看竹叶绿,它留住高端用户的玩法是"健康卡",用增值服务与用户沟通,似乎还不够,这一举动和竹叶绿品牌的吸引力并没有太大的正相关,不排除用户会有一些积极的反馈, 这只能说明竹叶绿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企业。

所以关键是要让消费者知道你是谁。

三、宣传、配送频频受到诟病,茶叶企业还缺少什么?

在品牌推广中,如何进行精准的投放到位,也决定了传统茶叶企业能否快速"走出圈外"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宣传、投放策略是必要的。

竹叶绿广告给人的印象非常死板,一直在央视平台上:我很好,我"高端茶叶市场连续13年销售领先"。其实,一个好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一定有口碑,比你说的1万次"我是很高端"的效果要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放大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竹叶绿品牌的号召力是高端的,大气的和档次的,这样的说法本身是对的,但是你说你很高端,这不合适,用户会反感,可以喝上千元的茶叶消费者,智商不低,他们有足够的判断力或识别能力,竹绿在产品推广指导上可以做得更好。同样起源于四川的海底渔,作为餐饮企业,它不讲究口味,牛呢?成为一家市值数千亿、营销成本为0的公司,这难道不值得竹叶绿研究吗?

此外,中国是一个茶叶大国,说到茶,每个人都可以说几句话。"高山""海拔"这样的地理上认定的茶叶,而且名气大,而且比竹叶绿。你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世界人民,购买你昂贵的茶叶?你必须给出一个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拒绝购买的理由。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为了"抢占用户的思想"。

竹叶绿在宣传方面的努力在几年前就受到了批评。在2016年"360问答"中,知名品牌战略专家徐大伟回答"竹叶绿广告到底在做什么?其核心含义是,竹叶绿不懂宣传,没有通过"北京用户心思"来学习。其问答环节集中在四个方面:

肩负茅台,坐在金山竹叶绿茵上,为什么不能迅速"圈出圈"?

首先,无论是"竹叶绿"品牌还是"在路上"品牌在北京的影响力都非常薄弱,品牌张力和品牌溢价都很低。其次,销售渠道存在问题。三是品牌传播混乱,"主叶不清晰"。广告会是"竹叶绿",一是"上路",最终在北京是主推"竹叶绿"还是主推"理论"还不明确,营销策略不明确,母卡、分卡缺乏科学梳理和规划。第四,只懂"硬广告",不知道"软宣传"。

徐先生还表示,北京人普遍不相信"硬广告"。徐大伟还引用了一位喝茶的北京姑娘的话:"自古以来,北京的绿茶就不能摆在桌面上,北京人很少喝绿茶,都是喝花茶。"从徐大伟的回答来看,虽然很尖锐,但也不乏诚意。对于品牌来说,用什么样的场景来形容不同的自我,不仅仅是曝光,而是要有效地转化曝光,量化成KPI,每一分钱都要恰到好处地用,这就是今天的"互联网思维"。

还在央视做小罐头茶的曝光,为什么做得很成功?《销售与市场》曾这样总结:深刻的觉悟和洞察的胜利,"首先是创造一个罐头是一个泡沫,这是消费的场景,场景,你是消费者,这个茶不是一种购买,而是一种必需品;小罐头茶准确捕捉有商业茶叶习惯,也喜欢为新创业者做广告,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茶叶。

杜国轩一个小小的创新,让商家送礼团购的欲望爆发。他的方法是抛开传统的两磅计算,在央视上卖,在央视长效霸屏上,让小罐茶迅速爆红"圈出"。成功的核心在于"大师级讲故事的体验",它本质上给了消费者一种参与感和知名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竹叶绿如何做"更多中国"饮料,如何成为"社交圈"的必备茶叶,如何打造"千亿品牌",在产品上显然有很多文章要做,在用户发展上也需要深入下功夫,在宣传策略上也需要讲好故事, 让消费者参与进来。

疫情也变了竹叶绿,唐贤宏也开始有"网络思维"。据唐贤宏对媒体的描述,爆发期间竹叶绿从线下销售到线上销售。"我们正在遵守...准备"在线销售宝藏",为销售人员提供在线销售技能指导。增加电子商务分流,实现线下业务与线上业务融合。"可以看出,竹叶绿也在转型,也在努力寻求'圈外'。

竹业业青想打造像华为、茅台这样的"千亿品牌",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唐贤红必须走出之前的舒适圈,打造全新的战略。市场很残酷,也许,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