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崇祯为何一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倒了?因为魏忠贤不把手伸向这种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许许多多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一般而言,大家都喜欢开国之君而厌恶亡国之君。不过历史有一个例外,那就是1644年殉国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即便是他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他并不是一个昏君。他的臣民更是在他殉国之后无比的怀念,如南明礼部郎余煜这么说:

崇祯为何一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倒了?因为魏忠贤不把手伸向这种人

“先帝(崇祯)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说崇祯皇帝是一代圣君,固然是有失偏颇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崇祯皇帝一直在拿一个圣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谓圣君者,按照《六韬》的说法,即是“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崇祯显然做到了这一点,他自己勤俭节约,衣服缝补得无法再次缝补,并要求对起义军“贼亦赤子”。可是,为什么这样的明君,还是失败了呢?

这是一个困惑许多人的问题,但是经历数百年的探索,我们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崇祯刚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垮了。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们至少知道一个问题:大明的灭亡,与崇祯皇帝杀死魏忠贤有很大的关系。这其中有什么关系呢?经过后人的研究,大家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魏忠贤从来不把手伸向这些人。

魏忠贤,别名九千岁,出生于1568年。他的出身并不好,常常混迹于街头,因此对老百姓的疾苦比较了解。他混得有多不好呢?不好到要通过自宫来生存了,明朝是严禁自宫以进宫做宦官得,但是魏忠贤没办法了,只能走这条道,竟然也好运做成了宦官。他在宫中一开始只是个服侍朱由校得小太监,但随着朱由校继位,他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

崇祯为何一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倒了?因为魏忠贤不把手伸向这种人

从此,明朝朝廷拉开了清流与阉党的旷世大战。作为阉党代表人物魏忠贤,更是成了清流东林党们攻击的重点——当然,其实他也确实值得攻击。魏忠贤不识字,贪财,而且喜欢搞特务政治,对官员特别狠毒,对皇帝特别的依赖乃至于溺爱,从这些角度来讲,魏忠贤就是一个大坏蛋。

但是,为什么自从魏忠贤1627年被崇祯处死之后,明朝的国运就大不如前了呢?要知道,即便是朱由校时期,其实明朝仍然是亚洲第一大国,也是第一强国,后金根本不能对明朝伤筋动骨,更没有灭亡明朝的能力。何以魏忠贤死后,何以1629年李自成就开始造反,1644年李自成就打进了北京城呢?

崇祯为何一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倒了?因为魏忠贤不把手伸向这种人

因为魏忠贤固然算不上一个好人,但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的手伸向农民。魏忠贤,包括明朝的许多太监,都对农民保持着固有的温情,因为他们要么是出身农民,要么则是与农民在一起生活过。譬如土木堡之变当中的王振,虽然也是个坏太监,可是他居然能够在行军的时候让士兵不要踩踏庄稼,可见其对农民的感情了。

魏忠贤也是如此。他于1620年正式掌管了权力,期间干了很多坏事,比如他没事就找文官们出气,要么是打他们的板子,要么是撤他们的官职,还没什么正经的理由。甚至对文官大兴酷刑,比如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等人都被他严刑拷打致死。同时他还不断地给商人和江南门阀加税,一方面给皇帝挣钱,另一方面自己也会拿点儿。

但是,他对农民几乎没什么压迫。其实这一点倒是很正常,处在了那个高度,魏忠贤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农民身上没有什么油水可压榨的,因为每年费尽心思交上来的农业税不过一两百万两银子而已。但是,工商业就不一样了,随随便便搞几家大厂子或者大门阀,魏忠贤就可以搞到这个数据。

崇祯为何一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倒了?因为魏忠贤不把手伸向这种人

所以当时的魏忠贤实际上是客观的成了明朝的一种“收入再平衡”的作用,他将赢取暴利的文官集团的钱通过严刑拷打收上来,从而间接的缓解了农民的沉重压力。所以当时虽然农民也过得很不好,但是苦一点儿日子总是能够过的。而因为他从工商业和门阀那里弄来了不少钱,所以明朝也能够支付高额的战争费用,明朝军政都可以勉强维持。

然而,一旦崇祯皇帝杀死了魏忠贤,这种收入再平衡立马崩溃,而变成了按照东林党的“两极化”。他们以仁义的名义攻击皇帝向工商业征税的行为,从而逼着皇帝向已经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农民加增税赋,这下农民终于活不下去了。于是乎,李自成失业了,没有饭吃的他顿时想起了1000多年前陈胜吴广的灵魂蛊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崇祯为何一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倒了?因为魏忠贤不把手伸向这种人

可见,从个人层面来看,魏忠贤不是好人,但从国家层面来看,他做的是拯救天下的事情,而东林党们则是在败坏天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