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画学习】芥子园:诸家峦头分图27式(24)荷叶皴

原文:

荷叶皴,以其筋筋相属如荷叶状,即六书中所谓象形是也。北苑每用之,近日蓝田叔亦喜作此。

【国画学习】芥子园:诸家峦头分图27式(24)荷叶皴

释文:

作为山水画绘画的一种技法,荷叶皴线条勾勒如同荷叶筋的形状,所以得此名称,这就像汉字造字方法六书中的象形一样。

五代绘画大师董源(董北苑)常常使用荷叶皴,近人蓝瑛(字田叔)也喜欢用这种皴法。

【国画学习】芥子园:诸家峦头分图27式(24)荷叶皴

人物拓展:董北苑

北苑远树:北苑山头多作小树,然不先作树枝,大抵但以笔点成。画山水用画树之皴,此秘法也。北苑画杂树,但远望之似树,其实凭点缀以成形者,即米氏落茄之源委,须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染以淡墨,滃以微烟,如文君之眉,与黛色互相参合。然董亦有竟不作小树者,《秋山行旅》是也。

【国画学习】芥子园:诸家峦头分图27式(24)荷叶皴

董源 (934-约 962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国画学习】芥子园:诸家峦头分图27式(24)荷叶皴

《夏景山口待渡图》图中山势重叠,缓平绵长,植被丰茂,水汽若蒸,似江南夏日景色。起首处水面浩渺,扁舟隐现,中景山势重叠,林木疏朗挺直,竹丛杂处其间,茅屋隐约可见;卷末渡船未到,官客等待,点出主题。全图构思精细,设色雅淡,冈峦清润,林木秀密。技法上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色彩淡雅,为典型的江南山水。

【国画学习】芥子园:诸家峦头分图27式(24)荷叶皴

《潇湘图》中表现的是南方山水,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山峦多用披麻皴,并以墨点渲染山峦之上的植被,平远的构图方式和近景中大片水域的结合,让画面有很强的空间感,更呈现出江南山水的迷蒙。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其间,赋色鲜明,趣味横生,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国画学习】芥子园:诸家峦头分图27式(24)荷叶皴

溪岸图

图绘隐士的山居生活:两座山之间的山谷,有溪水曲折蜿蜒而下,汇成一个波纹涟漪的溪池。池岸有竹篱茅屋,后院有女仆在劳作,篱门前有牧童骑牛,小道上有农夫赶路,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栏而坐,举目眺望,神态极其悠闲,其夫人则抱儿与仆女嬉戏于旁,一派平淡然而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屋后山腰有悬泉拾级而下,至山脚汇集于溪池。水流及涌波以细线勾画,一丝不苟,犹是唐人风范。山石以淡墨勾、皴,重在以淡墨层层渲染,很少加点,而用浓墨染山石之交接处以醒出结构。这似乎仍是唐代王维的“水墨渲淡”的方法。山体均不高峻,而其形态,则似大浪涌起,数座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动,这却是前无古人的。浪头之崖巅,前后堆叠,望去隐约有“矾头”之形态。而向下的悬崖,则似侧倾的浪谷。中国山水画十分注重山势的脉络,但这样的山体带有强烈的动态的,却不多见,只在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中依稀看到似此的山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