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彝海结盟”的联系人——陈志喜

1935年5月10日至5月22日,中央红军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当年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贡献的联系人又是谁呢?让我们慢慢还原当年的那段历史。

“彝海结盟”的联系人——陈志喜

准备·通过·彝民区的中央红军

当年在在四川大凉山的安宁河畔有一位著名的商人叫陈志喜,祖籍湖南,其祖父陈敬斋是石达开部下当兵,石达开兵败后流落到四川冕宁落户,到陈志喜这一辈已将近百年。陈志喜读过私塾有一定文化,在冕宁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安宁河畔经商,此处是汉族彝族杂居之处,他长期与少数民族接触,精通彝族语言,加上他精明能干在地方上有一定威望,与彝族罗洪支头人罗洪作一、罗殿洪和果基支头人小叶丹、果基打铁等很有交情,小叶丹还是他的干亲家,他的女儿陈文芙曾经拜小叶丹为干爹。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四川,在会理、西昌击溃川康边防军刘元琮的部队后,直下冕宁。根据中央军委在西昌土官庄军事会议精神,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军先遣队过泸沽经登相营、越西至大树堡抢渡大渡河。当红军先遣队到达泸沽后,冕宁地下党提供了敌军部署的新情况,刘文辉部队已经在大渡河布防,刘湘、杨森的部队也到达了大树堡、金河口,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参谋的供词也验证了这一情况,为此,刘伯承、聂荣臻建议军委改走冕宁、大桥、托乌的小路至安顺场渡过大渡河。当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军到达敌军已经落荒而逃的冕宁县城时,当地的地下党陈野萍、廖志高等同志已经组织起群众欢迎红军,并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和人民武装——冕宁抗捐军。

为了准备通过彝族区,刘伯承提出需要寻找一位向导通司(翻译),廖志高同志当即推荐了居住在大桥的陈志喜,于是刘伯承同志派人连夜把陈志喜同志找来,陈志喜同志愉快的接受了与彝族头人联系的任务,并详细的介绍了彝族区的风俗习惯。

冕宁县城以北垭口到大桥一段路归彝族头人罗洪作一和罗殿洪管辖,大桥以北归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管辖,陈志喜先找来罗洪作一、罗殿洪,在冕宁县城外小堡喇嘛庙喝了血酒,随后他们把刘伯承和红军接到到了大桥,这样红军兵不血刃进入大桥,迈出通过彝民区的第一步。

在大桥陈志喜派厨工“龙老幺”去通知小叶丹到大桥来,可是果基小叶丹不了解工农红军,不敢来,只派遣自己的当家娃子(管家)沙马而各子来探探虚实,陈志喜对沙马而各子说,中国工农红军刘司令要和果基小叶丹喝血酒,结拜兄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打刘文辉的,与国民党队伍不一样。他们只是借路通过,不进村,不扰民,不伤财。他还做了保证:“你回去和小叶丹说,红军动一根汗毛,我当中柱(中间人)的赔”。

第二天红军先遣队开始进入果基小叶丹管辖彝海子附近,但是受到果基彝族群众的阻挠停了下来,通过司通陈志喜喊话,请来小叶丹,由群众工作队的肖华和冯文斌和他谈判,小叶丹表示愿意和刘伯承司令喝血酒结拜兄弟。于是在彝海子边,刘伯承司令和小叶丹以水代酒歃血为盟。由于当时天色已晚,红军暂时回到大桥宿营,并邀请小叶丹也到大桥,并买酒杀鸡再喝血酒,一并参加这一活动还有陈志喜和彝族另一头人罗洪作一。席间刘伯承司令讲话说:“彝族人内部不要打冤家,汉保彝,彝保汉,团结打刘家(刘文辉)。”刘伯承代表红军将一面写着“中国彝族红军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予小叶丹。

“彝海结盟”的联系人——陈志喜

次日一早,小叶丹随着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军先遣支队到达彝海子、喇嘛房,随后小叶丹派彝民做向导把部队一直送到霄箕弯,又转送到岔罗,出彝族区顺利到达安顺场,并留下参谋丁伯霖作为后续部队联络员,一直到所有红军大部队完全通过敌人认为不可能通过的彝族区。

刘伯承在大桥时住在陈志喜家隔壁,陈志喜曾经杀猪送酒热情款待红军,晚上刘伯承司令与陈志喜彻夜长谈,很是投缘,本想动员他一起参加红军,但他已经参加了冕宁抗捐军,还担任中队长,据传刘司令送给陈志喜一面红旗。红军走后抗捐军失败,陈志喜被迫远走他乡,三年后他从外地返回故乡,1943年被当地劣绅迫害致死。

解放后,刘伯承元帅一直惦记陈志喜,曾经派人寻找过他。1971年6月9日,刘伯承写信给冕宁县委:“在红军长征中,我由会理奉毛主席命令任红军先遣司令,经四川冕宁强渡大渡河,在冕宁大桥驿找到一个向导姓陈的,他原籍是湖南人,他做向导时对我们帮助极大,…”中共冕宁县委经过调查,以“冕宁县委(79)字第066号文件”肯定:陈志喜同志在红军通过彝族区问题上,不仅积极搞联络打通关系,而且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红军维护彝民,彝民护送红军’,并参与商量红军如何通过彝族区,这个事实本身说明在红军路过大桥时陈志喜同志的工作时有成绩的,在积极配合红军通过彝民区上,是做出贡献的。”

1982年冬天,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蒙到冕宁采访时,得知陈志喜同志的遗孀徐宝珍还健在,专门去拜访她老人家,刘蒙回到北京后,刘伯承元帅的妻子汪荣华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称徐宝珍为“嫂子”,并寄来了礼物,表达了刘帅的惦念之情。

“彝海结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而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充当中介的陈志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更应该被后人所牢记。(蓑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