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洪绍泮
洪绍泮,字季璧,号敬义,英都新枫(今南安市英都镇大新村新枫自然村)人,清乾隆年间人士,生卒年月不详。据新枫洪氏族谱记载,洪绍泮精通岐黄,为当时泉郡一代名医,一生治病救人,为民造福,深得各界赞誉。清乾隆年间,洪绍泮曾为泉州知府的母亲治愈顽疾,南安县正堂姚任道奉知府令赠予“先正风规”匾额一面,以示褒奖。
遗迹:洪绍泮故居
洪绍泮故居坐落南安市英都镇大新村新枫自然村下新厝,故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系洪绍泮所建居宅,迄今已有260多年历史。岁月更迭,历经风雨,屋宇破漏,亟待修缮。后经族中贤达倡议,诸裔孙同心协力、慷慨解囊,将顶下厅进行修缮。1998年秋修缮完成,并复制“先正风规”匾额悬挂。祠宇重光,风华复展。
医名满泉郡 泉 先正风规悬
林超连
对闽南人来说,一座红砖大厝,承载的是关于家族、关于童年的记忆。不论是红的墙、灰的瓦,还是婉转灵动的燕尾脊、精致古朴的砖雕和窗棂,每一个建筑的老物件,都封存着一段挥之不去的历史。
在南安市英都镇大新村新枫自然村,有一座屹立了260多年的古厝,虽历尽岁月洗礼,却依旧坚固如磐,这是新枫洪氏16世祖洪绍泮的故居。清乾隆年间,精通岐黄之术的洪绍泮,正是在这里为乡人把脉问诊、悬壶济世,赢得泉郡名医的美名,时任南安县正堂的姚任道更是赐匾“先正风规”,以彰其名。
也是在这座老宅里,新枫洪氏的杏林基因开始延续,此后200多年间,新枫洪氏数代人延续了绍泮公的香火,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世家。“先正风规”的美名,也伴随着洪氏人文脉络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先正风规
再访英都,已是辛丑年的冬月。
不过,温暖如春的好天气,仿佛给一路上的田园风光加了滤镜。阳光下,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切都鲜活明亮了起来。
踏入英都地界,红砖黛瓦的闽南古厝并不鲜见。但凡有点历史的,或精致考究,或美轮美奂,每一座闽南古厝都像一个娴静典雅的大家闺秀。
洪绍泮故居却是一个例外。它不精于工巧,甚至有些粗粝,虽没有太多精细繁复的工艺,却大巧若拙;它有些孤寂,隐身于一大片现代化的洋房中,不太显眼,却大象无形。
走近端详它时,也是惊喜的。那飞翼高翘的脊翼,与一垅垅整齐的灰瓦屋面,构成了高低起伏的层次感。与周遭方正矗立、灰黄不一的农村民房相比,古厝虽低矮,色调却明净雅素,与青山翠林相映衬,蓝天白云之下,格外悠然自在。
进入古厝,厅堂两边的墙上,挂着不少中国历代以来著名的医学家画像。慢顾四周,尽管上下厅看得出修缮的痕迹,但不少木作房梁却被白蚁蛀空,下厅厢房门口堆着的极具年代感的土坯,让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大厅的正中间,一块书有“先正风规”四个大字的牌匾十分醒目。牌匾上虽然写着乾隆年间赠予,但显然是新做的。同行的文史专家廖榕光道出真相,牌匾是清乾隆年间,大厝主人洪绍泮为泉州知府的母亲治愈顽疾后,南安县正堂姚任道奉知府令赠予,称赞他的德行具有先人风范,盖因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遭毁,无奈只能重新制作。
牌匾虽曾破败于人祸,但“先正风规”四个字在新枫洪氏后人心中的分量从未消解。因为不论是行医还是为人,这既是世人给予他们先祖最高的褒奖,更是先祖留给后人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走出古厝,看着门埕前枝叶繁茂的绿树和芭蕉,闻着乡人熬煮中药散发而出的香气,思绪恍然回到乾隆年间。料想那时,洪绍泮的宅前屋后,应该也种满了高矮不一的中草药,门前草长莺飞,葳蕤蓊郁;厝宅人来人往,门庭若市,慕名前来寻医者无数。历史的风霜,见证了这座古厝当年的盛况与繁闹。
新枫洪氏先人留下的药碾。
杏林奇事
地方志里,关于洪绍泮的记载仅有寥寥数笔。民国版《南安县志》“耆寿”一卷中,记载着清朝南安各地享寿90岁以上的寿星,洪绍泮以93岁高龄名列其中。除了提及洪绍泮为“英内儒士”外,再无更多信息。
但在新枫村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洪绍泮的高超医术和美好德行,都有着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做注脚。在这些故事中,洪绍泮的名医形象逐渐鲜活了起来。
洪绍泮自幼习医,在泉州府城及家乡英都坐堂行医,悬壶济世,经他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口碑甚好。族谱载其“精通岐黄,乃一代名医。”
相传有一年冬天,泉州知府的母亲生了一场病,遍请全城名医诊治,均不见效。有人举荐说,有个南安英都来的郎中,名叫洪绍泮,客寓通津门外洪厝,专治疑难杂症,药到病除,何不向他求诊。知府听此言立即命手下去寻访,果然把洪绍泮请到了。
洪绍泮一到知府第,立即入内堂为老太太望、闻、问、切,少顷,告退出外堂,知府命家人奉茶,只听洪绍泮轻地呷了一口茶,喃喃自语道:“伤暑风!伤暑风!”此言一出,满座骇然,纷纷说道,伤暑风是六月中暑,岂有寒冬腊月患暑病之理,甚是荒唐。甚至有人当场讥讽道,洪绍泮是不是看老太太身穿羊羔皮裘认为穿得多中暑了,引得哄堂大笑。
知府喝道:“不得无礼,且听洪先生论病。”洪绍泮这才不慌不忙,对知府细细道来:“令堂脉象实而郁结,有如六月天暑湿外邪入侵之状。老太太自诉腹痛腹泻,实是胃伤风寒,脉象表现为暑湿入侵。年事已高,体态臃肿,伴有痰湿,故诸病乘隙而发。其表现症候有如‘伤暑风’,并非说令堂十二月天中暑也。此冬病宜用暑药治之。”
众人听绍泮一席话,如坠雾里,将信将疑。知府大人却认为洪绍泮论病究源确有道理,拱手请洪绍泮按诊断脉象开方。绍泮沉思片刻,开了一副藿香正气汤加减,君药疏风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辅以臣药固本扶正。先服一剂,立见显效,连服三剂,即可痊愈,
今人看来,洪绍泮当年通过诊脉断定知府母亲有“伤暑风”症候,并用治中暑的藿香正气汤治愈该病,与现代人冬天患胃肠型感冒,用藿香正气水治疗如出一辙。足见其脉理之精通,医术之神妙。据传,从此泉州知府与洪绍泮结为至交。
中医世家
有关洪绍泮行医的故事很多。从清朝至今,其中一些故事在坊间口口相传中,人们不免会添油加醋地加入一些故事冲突,增添故事的传奇色彩。这些故事中,既有“慧眼识六甲”“五世口警告贪吃汉”“冷水治难产”这样的案例,也不乏“川芎炖鸡毒死人”这样带有警示意义的故事。
却说乾隆年间,英都坂埔杨厝(现良山洋厝)有一户杨姓人家,家拥万贯之财,长子却不务正业,白天睡觉,晚上赌博,经常彻夜不眠,致使体质虚弱。这可急坏了杨家老爹,寻思找个好医生,帮他调理好身体,教以正业。
经多人推荐,杨家老爹请洪绍泮来家诊病。绍泮看这年轻人30岁左右,但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手无缚鸡之力,判断此系气血两虚,宜补中益气,扶正养元。绍泮遂开了汤剂,以“四物”汤,佐以补气之药,炖鸡,固本扶正,气血双补。根据病人气血双郁的症状,他还特意加大川芎的剂量。
杨家人按照洪绍泮处方如法炖制,当晚杨公子服药后上床睡去。第二天早上,仆人叩门,杨公子没有反应,推门一看,杨公子心跳停止,嘴唇发黑,已没有呼吸。
杨家人到官府状告洪绍泮,误诊害死杨公子。县官粗通药性,寻思“四物”是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性平和,岂能致人于死地?便详细询问洪绍泮。
绍泮疑惑不解,觉得事出反常必有妖,他来到煎药的厨房察看一番。为了找出问题,他亲手在杨家厨房炖药,过程中,发现煮药小炉灶上挂着的一大串墨鱼,爬出一只大蜈蚣,药气升腾,蜈蚣吐液滴下,药汤立刻变色,难怪杨公子服后中毒身亡。
当着县官的面,洪绍泮重新蒸煮药汤,亲自饮服,安然无恙。官府综合判研,认定洪绍泮开的处方无毒,杨家公子是误服滴入蜈蚣毒液的汤药而身亡,与洪绍泮无关。至此,“川芎炖鸡害死人”一案,在洪绍泮的严谨自证下,终于真相大白。
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因为没有官方的记述,今人无从定论。但在文史专家廖榕光看来,英都很多老一辈人从小就听过“时来冷水治生产,运去川芎医死人”等形容洪绍泮的顺口溜,哪怕故事带有些演绎成分,却也侧面印证了洪绍泮的传奇一生。
新枫洪氏先人留下的医书。
历史是浩瀚而辽阔的,除了那些能影响历史进程的宰执大拿,被写入史册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更遑论一个行走于乡野的医生。洪绍泮只是一个医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儒不分家,对他的后人们来说,不管故事如何,都不能掩盖洪绍泮为新枫洪氏开启了读书取士、治病救人的风尚。
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洪氏后人步入杏坛,新枫洪氏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医世家。如今在英都镇良山村,洪家第25代族孙洪伟财,仍在接传祖辈的衣钵,在中医路坚守。家住厦门的他,每周三都会特地回来,为家乡的群众看病医治,十几年如一日。
在他为乡人看病的益安堂内,先祖绍泮公获赠的“先正风规”同样置于大厅正中,时刻提醒着他,谨记作为一名医者的妙手仁心。
(图片由本报记者李想拍摄,感谢廖榕光先生对本次采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