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补贴”官员的公使钱,为何实施后有了偏差,助长了贪婪之风

全文共1895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古代皇帝的权利是高度集中的。独裁专行的制度却让腐败之风盛行。因为皇帝要在首都治理朝政,无法顾及地方百姓的生活。所以便设立了许多地方官员。

地方官员是皇权的象征,对待地方的一切事物有直接管辖权,因此,老百姓们也把地方官员称作“土皇帝”。皇帝的眼线自然要遍布全国,这样才能了解各地情况,对反动势力也能了如指掌,早做防范。

比如清朝大官和珅,虽然他人在朝廷,但是清朝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触角。人们之所以说他是大贪官,就是因为他的全部财产,可抵清朝国库十五年的收入。如此庞大的数目,仅凭领取俸禄是不可能的。

清朝的经济水平是很富足的。官员们除了正常的工资,还有养廉银可以领取。这一政策和宋朝十分相似。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不仅国家富足,百姓的生活也是风生水起。

“补贴”官员的公使钱,为何实施后有了偏差,助长了贪婪之风

所以,国家想通过给员工更多的工钱来满足官员们的私欲,避免他们去鱼肉百姓,搜刮民财。宋朝创立公使钱的目的就是减轻百姓的负担,弱化官员的贪赃枉法。没想到却助长了官员的奢靡之风。

一、人心不足蛇吞象,好心办了大坏事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到这样一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描写的就是滕子京因为滥用公使钱而受罚被贬的事情。

在当时那个朝代而言,滥用公使钱算不上罪过,因为全朝大臣皆是如此。滕子京因此受罚不过是一些人想要排除异己,党同伐异。他的贬官是有人故意为之。

“补贴”官员的公使钱,为何实施后有了偏差,助长了贪婪之风

1、公使钱其实就是在刺激贪腐

权利对人有着无上的吸引力。当时的地方官员凭借自己皇族延伸的身份,不断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他们的工钱也没有公示于众。即便如此,也从未受到过惩罚。

天高皇帝远,皇帝每天日理万机,不会关注官员的日常开销。所以受到惩罚的官员无非是贪污行为太过张扬,或是被人针对了。公使钱设立的初衷是改善官员们的生活,减轻百姓的负担。

但是这笔钱对于官员们而言,就如同意外之财,不花白不花。因此,当时的官员不仅用公款来支付自己的花销,还会做许多假账来骗取更多的公使钱来中饱私囊。

“补贴”官员的公使钱,为何实施后有了偏差,助长了贪婪之风

2、坏毛病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

陶渊明的《爱莲说》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句讲的是一个人清明廉洁的品质,即便处于淤泥中,仍能保持本心。

可是处于一个大染缸中,又有多少人能抵制诱惑,由奢入俭呢?许多官员尝到了滥用公使钱的甜头后,自然就不愿尝试贫穷的滋味了。

当时,清廉官员们看到其他人奢靡挥霍却不受惩罚,自己一身廉洁却未受褒奖。如此情形下,又怎能固守本心呢?

水至清则无鱼,当朝廷中都是贪污腐败之辈时,太过清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更会成为被排挤的对象。渐渐地,额外补贴的公使钱就是官员们纸醉金迷的原因。

“补贴”官员的公使钱,为何实施后有了偏差,助长了贪婪之风

二、制度是错误发生的源头

1、高度集权必然滋生高度腐败

公使钱虽然是由朝廷派发,但也是来自百姓的税收。官员们拿着百姓的血汗钱花天酒地,实在让人心寒。宋太祖设立公使钱是希望官员在处理案件时不必在金钱方面有后顾之忧,而大臣们却用公使钱做各种不法买卖,牟取暴利。

2、贪腐成本过低,且朝廷控制力不足

建炎南渡后,朝廷为了拉拢大臣们的心,全面发放公使钱。原本一项好的制度,渐渐沦落为陋习,不仅给了大臣们光明正大贪污的理由,更加重了百姓们的苛捐杂税。

这种情况在北宋时期也发生过,但是宋仁宗及时控制了它的发展,将各种不良后果扼杀在了摇篮里。但是南宋皇帝的威信太差,为了稳住皇位,只能靠讨好文官。

“补贴”官员的公使钱,为何实施后有了偏差,助长了贪婪之风

皇帝此举并未考虑当时国家的经济情况,为了大量聚财,只能让官府增收税务。连皇帝都有这种行为,下面的官员当然更加明目张胆了。

这种歪风邪气就在皇帝和官员的默认下疯狂助长。况且法不责众,当所有人知法犯法时,所谓的规章制度就起不到规范作用了。

三、朝廷的纵容,导致官员肆无忌惮

1、公使钱成了变现的手段

人的欲望会在不断满足中变得更加大胆。当官员们一门心思扑在金钱上时,他们就不会满足于正常薪资了。官员们开始用公使钱谋出路,做生意。

因为即便生意无法盈利,自己也毫发无损,反而如果能够捞些油水,就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物质追求。

“补贴”官员的公使钱,为何实施后有了偏差,助长了贪婪之风

2、得寸进尺,成为助纣为虐的罪魁祸首

官员贪污这件事情并不稀奇。从古至今每个朝代都有中饱私囊的贪官。然而公使钱却让原本清廉的官员尝到了贪污的甜头,从而慢慢踏入贪污的深渊里。加上领取公使钱的方式并不费力,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贪污的路。

“补贴”官员的公使钱,为何实施后有了偏差,助长了贪婪之风

人性是经不起试探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忍受黑暗的原因是他们从未见到过阳光。奢靡和享乐是人们生活的常态。朝廷让官员们品尝到了贪婪的甜头,就要做好覆水难收的准备。

尽管公使钱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官员们的生活质量,给百姓减轻负担。但是随着贪污在官员中不断渗透,这一制度早就在源头上腐烂了。公使钱实施后无人监管,官员们的贪污就会不断放大。

参考文献:《清史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