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淮西兵变导致宋朝部分兵力叛逃金国,严重影响宋朝对金局势与态度

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裹挟全军四万余人及十余万百姓投降金国扶植的傀儡政权——伪齐,史称“淮西兵变”。

淮西兵变归根结底是在宋高宗赵构的授意下,由时任右相的张浚出面组织的收夺兵权处置不当造成的严重兵变,这次兵变给当时的宋金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南宋角度来看,由于淮西兵变中有4万精锐军队被裹挟叛投到了金国,占据了南宋总兵力的十分之一,直接导致国家战略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

在南宋初年,南宋全国能战之兵也就40余万,结果一下子就有4万人投向金国扶植的傀儡政权——伪齐,占据了总兵力的十分之一,这个损失不可谓不大,而且这种损失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的。而且己方精锐军队的叛投完全就是此消彼长,由此导致南宋的军事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守。这无疑给高宗的此前对金进攻信心形成打击,也使他以后的主导思想也由主战转为求和。国家的军事战略也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守。

淮西兵变导致宋朝部分兵力叛逃金国,严重影响宋朝对金局势与态度

南宋伪齐对峙图

淮西兵变后张浚被罢相,前线隔江失去统一领导,严重影响了南宋的抗金斗争

淮西兵变后,宋军损失严重,高宗的抗金信心也备受打击,再加上宋金战争的形势趋于缓和,高宗随即转变了对金的态度。对于主战的张浚态度也有了明显转变:从“江淮事尽付张浚,倚之为长城”,积极鼓励支持张浚措置两淮,到认为“张浚措置三年,竭民力,耗国用,何尝得尺寸之地,而坏事多矣”。最终罢免了张浚的右相之职。而张浚罢相也导致其一手打造的两淮防线失去了统一领导,岳飞、韩世忠、张俊等诸路大军群龙无首,处于一种相对涣散的状态,抗金斗争陷入低谷。

由于郦琼叛投伪齐,使得南宋两淮防线上的淮西大门洞开,以至于两淮战略重地完全暴露在金人的锋芒之下

因为宋朝一直都是实施的“以文御武”的战略,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开始,宋朝的统治者对于武人掌兵权就看的比较严,因此,赵构就想着利用收复两淮地区,江北稳固的大好形势趁机收夺兵权。然则由于张浚的处置失当,造成了淮西兵变的恶果,使得形势急转直下,本来驻防两淮门户的刘光世所属投降敌国,力量此消彼长,他们的叛变也导致淮西门户洞开,两淮战略重地完全暴露在金人的锋芒之下。

淮西兵变导致宋朝部分兵力叛逃金国,严重影响宋朝对金局势与态度

刘光世

宋高宗由主战转变为主和

由于杨沂中在淮西的“藕塘之捷”,证明张浚力保两淮的决策是正确的,而张浚措置两淮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著,“自此两淮始可立矣”。两淮地区稳固,再加上韩世忠出淮东进攻京东东路,岳飞出襄阳直取中原,最终逼近西京洛阳,由此朝野上下大为振奋,内外形势一片大好,宋高宗赵构也建立起了收复失地的信息,对于金国也是主动进攻的态度。

但是淮西兵变后,兵力的损失,形势的急转直下,无疑都给高宗此前对金进攻信心形成了打击,再加上主战派右相张浚的下台、主和派秦桧的上台,在其鼓动之下,导致赵构的对金主导思想由主战转为主和。

从金国的角度来看,其正面承受的巨大军事压力得以缓解,从而可以从容地部署军力对付南宋

对于淮西兵变的最大受益者——金国来说,其承受的巨大军事压力得以舒缓,可以比较从容地重新组织、部署他们的军事力量对付南宋。而淮西兵叛投不但为己方增添了生力军,而且两淮地区完全暴露在自己面前,掌握了战略主动性,同时为后续双方的议和中从南宋争取更大利益奠定了基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