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同地区古村落寺庙壁画的调研与分析

大同地区古村落寺庙壁画的调研与分析

《美与时代(中)》 2011年10期 文/王策

摘要:壁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壁画的内容丰富,影响也非常大,因此被称为“壁画之国”。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大同地区的民间壁画。大同辽金时期的壁画在民间遗留很多,但保留不太完整,原因是在岁月的变迁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壁画多存在于古村落的小庙中,本文即从大同地区古村落寺庙壁画的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展开论述。

大同地区古村落寺庙壁画的调研与分析

一、壁画

壁画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绘画的一般规律和元素,如构图、色彩、造型、线条等。因此,壁画的作者必须有很强的绘画功底,才能创作出好的壁画。历史上很多壁画创作者都是绘画大师及具备厚实绘画功底的民间画工。壁画家只有经常写生才可以画出很有生气的壁画,才不会使其概念化。但是壁画又和其他的绘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为壁画是与建筑紧密相连的,壁画都是画在建筑中的,有了建筑,壁画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一旦建筑倒塌毁掉,壁画必然不会存在。同时壁画也能表达建筑存在的意义,如此建筑是用来做什么的,它的修建对周边的人或事有什么样的影响。壁画是建筑的重要标志,可以提升建筑的艺术气氛。画工绘制的壁画的内容、形式、风格都必须与所属的建筑修建的功能相吻合。壁画与建筑是统一的,壁画只有放到建筑中去才能使读者体会到它的妙处。由于建筑的多样化反映的意义不同,因此壁画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壁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壁画的内容丰富,影响也非常大,因而被称为“壁画之国”。壁画是中国画的主干,鲁迅在评论中国画所具有的优良传统时,特别强调要学习汉刻的深沉雄厚,唐画中佛画的灿烂及线条流动如生,宋画的周密不苟。这些都是壁画的传统。后来,由在墙壁上绘画转移到在绢纸上画,逐渐地形成了今天所谓的国画。[1]

大同地区古村落寺庙壁画的调研与分析

二、民间壁画

民间壁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是在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并且是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民间壁画的创作始终是围绕老百姓所具有的群体的意识、感情,以及所处环境中的生产、生活状态和习俗而创作的。

创作这些民间壁画的工匠们大多数都是以男性为主的农民、市民、手工业者的民间艺人,他们是以创作民间艺术作为谋生手段的民间美术缔造者。经过他们的世代相传,随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丰富与创新其内涵,逐渐创作出很多富有地域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足可以反映出当地所具有的文化气息,也就是反映一种民族的精神和气质。[2]

大同地区古村落寺庙壁画的调研与分析

三、大同地区古村落寺庙壁画的背景与艺术表现形式

(一)背景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大同地区的民间壁画。大同辽金时期的壁画在民间遗留很多,但保留不太完整,主要是在岁月的变迁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壁画大都是存在于古村落的小庙中。在最近几个月中,大同市左云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调查中就发现了辽金时期很多部落遗址。大同作为辽金时期的陪都——西京,当时的大同不仅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更是一个重要的边陲军事重地。西京的建立是辽国与西夏矛盾的产物。由于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处黄土高原,山丘起伏,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与内蒙古相接。大同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由于地势偏高,常年风沙特别大,降水量少。据史料记载,大同地区的自然灾害很多,主要以旱灾、风灾、雪灾、虫灾等灾害为主。再加上连年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得不到保障,且由于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毫无反抗能力,人们通常只有将自己的期望寄托于神的帮助。因此,供奉的神庙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位于大同市左云县三屯乡辛村的马王庙是辽金时期当地村民所建,根据走访当地百姓得知,修建马王庙的原因与当地的风俗、农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在当时,人们愚昧落后的思想中认为只有神灵才能保佑他们,神可以主宰一切。在我国很多地方都修建了马王庙,很多马王庙内都会供奉马王爷以及其他神仙的雕塑,而在此座马王庙内,则是以壁画的形式出现,来塑造马王爷的形象。同时,农业生产对壁画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多数壁画的内容都用来描述农业的发展,其实民间壁画对于老百姓并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因为他们大多数人不懂艺术,他们着实关注的只是生存。但是,对于专门研究地理与民俗的学者们来说,却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3]通过对三屯乡辛村马王庙壁画的研究,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在辽金时期当地的综合文化,包括时间、空间特点,生产、生活活动,语言、地域特点,习俗、服饰、制度等。壁画的创作不仅直接表达了创作者的初衷,而且间接地传达了创作壁画以外的信息。

(二)艺术表现形式

辛村马王庙坐落在村落的西北方向,是祀奉传说中的道教人物马王爷的庙堂。由于是下层百姓所建,此庙与普通百姓所居住的房子差不多大小,有茅舍三间,整座庙舍是由木材建造而成,木结构外层裹着厚厚的土坯。屋檐多为斗拱木架结构,并由四根木柱支撑。在屋檐下的横梁上还雕刻着形态各异的花鸟鱼虫,寺庙左右两侧突出了两面长约1米的与寺庙成90度角的墙壁,上面有用石头雕刻成的花鸟图案,做工非常精致。该庙的壁画主要是在黄土层上绘制的,三间庙舍内的东、西、南三壁满绘壁画,南面墙壁的壁画几乎全部脱落,只有边缘遗留了一小部分。壁画内容非常丰富,画艺精巧。壁画内容大都为百姓所供奉的神。主庙舍比东、西两间稍大,东、西两面墙壁上的壁画绘满整个墙壁,高约3米,长约4.5米,表现的是道教神话中各种人物的活动。东面墙壁上主要是各路神仙赶往天庭朝拜的场景,整体构图非常严谨,壁画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分布密集,形态各异。整个画面以白色的云为主,人物的服饰以红、蓝、黑色居多,画中的人物或侧身,或仰首,或骑马,或手持兵器,或吹奏乐器,没有雷同。画面中线条基本上以短线为主,人物面部线条丰富,衣纹一波三折,形象地表现出每个人物的个性特点。

西面墙壁上绘有马王爷带领天神降服妖魔的场景。马王爷是道教神话中的一个人物,长有三眼四臂,在《南游记》、《北游记》中都有记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和对方示威都会说:“谁不知我马王爷有三只眼”,从中可以看出传说中的马王爷是非常厉害的。马王爷还被称为华光、华光大帝、华光天王,是道教神话中最厉害的神仙之一。《南游记》中记载,华光是灵芝公主被龙王追赶在危难中生出来的,华光被赤须大仙收养,学得了奇功异法。华光在救母的过程中除掉了很多妖魔,为百姓除害。由于华光的英勇,玉帝封华光为“天王”。但华光不愿在天宫做官,便又回到人间为民除害去了。因此,人们出于对马王爷的虔诚,在民间都会供奉他以乞求福禄双收、长命百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民间剔除各种灾害。整体壁画都是以浮动的流云作为背景,壁画构图主从有序,疏密适宜。整个画面以马王爷作为主体,衬以随从和兵将。马王爷精神焕发,威风凛凛,两手拿着弓箭,两手举着双刀,骑着御马,目光怒视着前方的妖魔,而前方的妖魔个个神情慌张,被马王爷的气势所吓倒。马王爷身穿红色战袍,飘带以及身上的装饰都是用石青和石绿平涂而成的,衣服和面部的体积都是沿衣纹和面部线条进行晕染,使人物更具立体感,整个画面更具有动感。

东、西两庙舍的壁画同样以道教内容为主,有南极长生大帝、东方泰威、西方泰威、南方泰威、北方泰威、造生仙师、扶桑大帝、北极紫微大帝等。这两间内的壁画不同于主庙舍的壁画,画工将墙壁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又分为很多格状画面,上层每个格内都是画有一些道教的神话故事,下层则是上面提到的神仙,在每个格的上方还标明壁画产生的故事和众神的名称。每个人物比例与真人相似,线条变化丰富,疏密结合,恰当地反映了每个人物的精神面貌。[4]

这些壁画的色彩主要以红色、石青、石绿为主,都是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虽然年代十分久远,但画面色彩仍然非常鲜艳。从画面分析,大部分的壁画以平涂为主,局部则进行了细致的渲染。画面中的线条流畅多变,尤其是人物面部的表情变化,胡须、头发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人物面部线条细致渲染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生动,可以反映出画工对所表现人物形象的深刻认识。同时,画工在壁画的构图上都夸大对主要人物的刻画,使主要人物占据着画面的绝大部分。整幅壁画具有很强的气势,震撼力极强。

四、总结

这些庙宇的建成与当地地理位置和当时的社会习俗有着必然的关系,但更主要的是落后村落中人们思想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对鬼神的敬重,所有的这些因素使得民间壁画得以很好地传承。但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壁画这一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根本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只是希望壁画中的这些神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存中遇到的问题。

在历史的变迁中,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程度的提高,行礼膜拜的壁画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淡化,村中的马王庙也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在当地的考察和对当地居民的走访中,得知马王庙后来被当地村民当作粮仓囤积粮食,因此,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能幸免遇难。如今,马王庙已被当地政府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但这对保护民间壁画是远远不够的。民间壁画艺术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因为它是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它更需要我们每一个热爱艺术的青年去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