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上最凄苦的一首爱国名诗,声情悲壮,让人读了溅泪惊心!

每天诗词猎奇

关注读书狗子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潼关被叛军攻陷。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部分军队,连夜开了城门,向着西面逃跑了。于是,长安城中的人们四处逃散。

杜甫和妻子杨氏先是去投奔杨氏的堂兄——奉先县尉杨衍,后又在杜甫朋友的帮助下,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买了一处房子和几亩地,安顿了下来。

过了些日子,一个消息传到了羌村:本年七月,太子李亨在宁夏的灵武匆匆即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这李亨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有了新的君主,就有了希望。杜甫当即决定离开家人,去投奔在灵武的肃宗。

杨氏有些舍不得丈夫在这样的乱世中离开自己和儿女,但杜甫不顾她的反对,毅然在这年年底,辞别了家人,穿了一身破旧衣服,打扮成一个普通百姓的样子,自鄜州出发,赶向灵武。

史上最凄苦的一首爱国名诗,声情悲壮,让人读了溅泪惊心!

这一路,杜甫历经千辛万苦,眼看就要到达灵武了,不料在离灵武还有二百多里的芦子关遇上了出来抢劫的安禄山的军队。那些叛兵正在路上如同强盗一般抢劫旅人的财物,他们见杜甫身上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就把杜甫抓了起来,准备将他带回长安作奴仆。

杜甫就这样回到了长安。

幸亏,他在叛军中遇到了一个小头目,这人原是长安城中的一个平民,得到过杜甫的资助。在他的帮助下,杜甫得以重获自由。但是,长安郊外战火纷纷,杜甫依然不能离开长安。他就这样在城中孤单单地迎来了至德二年(756)的春天。

春天还是那样的美丽,但是长安城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已经是一片残破。杜甫思念着远方的家人,在这个春天写下了著名的《春望》一诗:

"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史上最凄苦的一首爱国名诗,声情悲壮,让人读了溅泪惊心!

同时,杜甫从来没有放弃逃跑的计划。他耐心地等到了初夏,待郊外的草木长得郁郁葱葱,藏得住一个人的时候,杜甫悄悄地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出了长安城,向西进发。

这个时候,肃宗已经迁到了陕西的凤翔。从长安到凤翔的道路并不太平,昔日关中平原上的村落,经过战火,已经是十室九空,不要说旅店了,就连借宿的人家有时候都找不到,因此,杜甫只得经常在野外露宿。河上的桥梁也大部分被焚毁了,有时候为了渡过一条河,杜甫要往上游或者下游绕上几十里路。

最可怕的还是路上时不时会遇上叛军,这一次杜甫十分小心,远远地听到一点动静后,他就连忙藏到路边的庄稼地里,甚至是躲在灌木丛中。因此,他的脸被荆棘刮了好多口子,衣服也被刺得破破烂烂的。

就这样,一路上小心翼翼地赶路,杜甫终于赶到了肃宗所在的凤翔。

史上最凄苦的一首爱国名诗,声情悲壮,让人读了溅泪惊心!

唐肃宗听说有人历经千辛万苦从长安逃出来投奔自己,又听说杜甫曾在自己的太子东宫里任职,心里有些感动,便亲自接见了杜甫。听到肃宗要召见自己,杜甫来不及跟人借一身替换的衣服,仍穿着破烂的行装去见了肃宗。

杜甫深深地跪伏在肃宗面前,想到历经艰辛,在大半年后终于见到了这位新的君主,禁不住呜咽出声。

唐肃宗见到杜甫的样子,明白他这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心中很不忍,于是便让杜甫站起来回话。杜甫站起来向肃宗行礼,两片衣袖破破烂烂地挂着,肘部已经破出了两个大洞,露出黑黑的胳膊。肃宗非常感动,同时也想树立一个榜样,于是封杜甫作了左拾遗。

杜甫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影响了后世许多人,连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曾赞叹道:“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史上最凄苦的一首爱国名诗,声情悲壮,让人读了溅泪惊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