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姐妹还是两兄弟?成都市妇儿中心多学科诊治性发育异常

作者: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染色体核型是fish结果么,数了多少个细胞?”“为什么两姐妹的遗传信息不一样?”“需要再去做qPCR验证一下妹妹的基因突变数据。”12月30日下午,在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科大楼会议室里,来自儿童遗传与内分泌代谢科、小儿泌尿外科、儿童妇科、影像科等科室的医生参与了一场性发育异常罕见病多学科会诊。

据了解,即日起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罕见病MDT正式启动,“掌上妇幼”预约通道正式开设儿童罕见病多学科联合门诊,本场多学科会诊的对象正是预约的第一个患者。

两姐妹还是两兄弟?成都市妇儿中心多学科诊治性发育异常

是男孩还是女孩?多学科团队专家与患者、家属面对面

“我们以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病,如果当时知道孩子会得这个病,我们可能就会慎重考虑生育问题。”坐在最前排的欣欣(化名)爸爸告诉医生们。

今年10月,爸妈带着7岁的大女儿欣欣和4岁的小女儿卿卿(化名)来到了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遗传与内分泌代谢科,因为孩子的外生殖器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而且两个女儿都出现了这种症状。

欣欣的外生殖器发育不同于正常女孩,出生时便发现了外阴异常,3年前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个包块,并于两个月前出现疼痛,还逐渐出现了嗓音增粗,阴蒂进一步肥大等症状。经过相关的检查后欣欣被诊断为性发育异常(DSD)。这一次的多学科会诊则是为了进一步给予欣欣全面的评估与治疗。

为了让医生们更了解孩子的情况,儿童遗传与内分泌代谢科将检查室搬到了会诊室,“还要带孩子去儿科做一个彩超。”检查完毕后,小儿泌尿外科医生告诉孩子家长,“继续药物治疗,待激素水平稳定后,后续还需要联合心理科做心理评估及心理认知,决定孩子的性别,再接受手术治疗。”

明确手术时机、评估生长潜能及生育功能、确定诊疗方案......经过多学科会诊后,这些问题将迅速确定下来。

两姐妹还是两兄弟?成都市妇儿中心多学科诊治性发育异常

医联体与罕见病多学科联合诊疗为新生家庭带来希望

“在国家卫健委发的121个罕见病目录中,内分泌科的占了一半,整年下来,科室会遇到不少疑难病、罕见病,单是性发育异常的儿童就有数十例。” 儿童遗传与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程昕然告诉记者。

今年4月,医院医务科接到了来自我市某医联体的电话,称该院产科接生了一例性别模糊的特殊新生儿,请求儿童遗传及内分泌科会诊。

“当时妈妈正值产后情绪不稳定期,向我哭诉称每次给孩子更换纸尿裤时都是一次心理折磨,想到孩子的未来,更是自责又无助。”程主任回忆,“孩子到医院后,我们迅速组织了小儿泌尿外科、新生儿科、放射科、超声影像科等共同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诊疗,并迅速给出治疗方案,很快孩子的病情稳定下来。

专家们耐心交代患儿家长,放松心情,此类疾病可诊断可治疗,并对日常饮食、感染应激后的药物调整、复诊的时间等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细致交待,孩子的母亲动情地说,是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给这个孩子和她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最强天团”携手 让疑难病、罕见病有路可循

为进一步贯彻“一切为了妇女儿童健康”的服务理念,该院“掌上妇幼”预约通道正式开设了儿童罕见病多学科联合门诊预约窗口,力争为疑难罕见病患儿提供更加精准化、个体化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合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据罕见病联合门诊儿童遗传与内分泌代谢科程昕然主任介绍,联合门诊根据病人需求不同,设有儿童消化、呼吸、血液、神经、心血管、免疫、肾脏、内分泌、新生儿、PICU等专业组,并要求参与讨论的诊疗医师由相关疾病科室主任(副主任)或副高及以上资质医师担任。

“今天有两个预约病人,我们就只放了两个号,但系统多放了一个,还以为没人会注意这个新上的门诊,没想到立马被抢了。” 儿童遗传与内分泌代谢科主治医师苏娜告诉记者,“由此可见有需求的病人还是很多。为了让这部分罕见病患儿在就诊时有路可寻,帮助她们从‘养不大’到‘长时间生活’、从没有‘药物’到‘有药可治’,甚至‘正常工作、结婚生子’,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医院积极推动罕见病MDT的开设,进一步为患者简化了就诊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据介绍,目前该门诊暂定每周二设定5-10个号,有病人主动预约及医生引导预约两个途径。“医生引导预约是指已经经过专科医生的初诊,认为比较疑难,需要多学科诊断;另一种情况则是病人有这个需求,在掌上妇幼挂预约号,后台收到信息,我们会主动联系病人了解相关情况,根据他的需求和对病情的初步分析,确定参与讨论的诊疗科室,让‘最强天团’齐力护佑患者的健康。”

<b>【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b>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