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操的身边,早已形成人才“滚雪球效应”,但他为何放弃了关羽?

我们都知道,钱财散尽可以复还,土地败光可以再得,但是人才既然失去了,就很难挽回了。

三国时代是个人杰辈出的时代,历数各个朝代都难以匹敌。因此想逐鹿中原、称霸天下之人,莫不以争取人才作为依据。此时的形势,可谓是“得人才者得天下”。

曹操的身边,早已形成人才“滚雪球效应”,但他为何放弃了关羽?

刘备剧照

刘备深谙此道,才能以一个毫无根据地的逐鹿者起家,一路赢得人和,最终建立蜀国。反观那些曾辉煌一时的人物,如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等,皆是不善用人才之人。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他们相继走上败亡的道路,被历史洪流无情地淘汰。

所以能善用人才,不但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盖棺论定时,也会成为后世评价的标准之一。刘备不就是因为礼贤下士,而最终赢得后世美名的典范吗?

曹操的身边,已经形成了人才“滚雪球效应”

懂得笼络人才,善于让人才尽为己用者,不只刘备一人,曹操更是其中翘楚。

曹操与袁绍谋取天下,他们的眼光和战略是不同的。袁绍想的是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地利”为本;而曹操看到的是要依靠人才,因为人才之兴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曹操在夺得荆州之后,写了一封信给荀彧,信中说道:“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在曹操看来,得到整个富庶的荆州并不值得喜悦,得到蒯越才是最大收获。由此可见,曹操是多么看重人才。

曹操的身边,早已形成人才“滚雪球效应”,但他为何放弃了关羽?

曹操剧照

事业都是以人为本的,换句话说,事业实际上是“人业”。再大的地盘没人去守,没人去经营,一切皆成枉然。有了人才,也就意味着可以得陇望蜀,可以开创壮丽的未来。

在曹操看来,只要人才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不仁、不孝也要通通收下,所以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刘备的谋士最精,孙权的谋士最拙,曹操的谋士最多。

曹操阵营里的许多人才都是由敌营投效过来的。曹操的主要谋士郭嘉、荀彧来自于袁绍的帐下,而荀彧来投更造成人才的“滚雪球效应”。

曹操获得了士族领袖人物荀彧,他就获得了起始的优势,“人才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人才群聚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曹操的身边,早已形成人才“滚雪球效应”,但他为何放弃了关羽?

果不其然,程昱、荀攸、郭嘉都是荀彧举荐而来,程昱举荐郭嘉,郭嘉举荐刘晔,刘晔又举荐满宠,吕虔、满宠、吕虔共同推荐毛玠;张辽、张郃分别来自吕布和袁绍的阵营;而庞德、陈琳等皆是被俘而来。

陈琳原是袁绍的书记,曾为袁绍作檄文讨伐曹操,曹操看了陈琳的檄文毛骨悚然,但仍笑著称赞陈琳的文采。后来袁绍兵败,陈琳被擒,曹操因怜其才,而命为从事。可以说,这二人是“一笑泯恩仇”。

如此重视人才的曹操,为何却放任关羽离去?

关羽遭遇兵败,又与刘备失散。他约曹操三事才肯就降,曹操皆应其请,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且连最细腻处曹操也做到了——以纱锦作囊与护髯。可以说,曹操是在“无微不至,礼数周全”地对待关羽。

怎奈关羽心向刘备,一知兄长下落,便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不辞而别,还过五关斩六将。在笔者看来,曹操之所以不杀关羽,任其离去,主要原因有三点。

曹操的身边,早已形成人才“滚雪球效应”,但他为何放弃了关羽?

关羽剧照

首先,曹操不杀关羽就是为了树立楷模。关羽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曹操示其属下:为人应以忠义为本,忠义之士,不但受到自己人尊重,就是敌人也会敬畏三分。而曹操的言外之意是:你们要效忠于我,不可有二心。

其次,曹操将恩惠施到底,这就是所谓的“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曹操觉得世事难料,将来如果关羽肩负重任,在两军对垒时,自己如果落难,只会有帮助而无害处。我们都知道,关羽是忠义之士,他为人仗义、知恩图报,多少会念曹操的情义。如果未来刘备有不测,关羽说不定亦会归顺于曹操。

最后,曹操想要占领道义的制高点。关羽投降的“三约”,曹营中人人皆知,如果杀了关羽岂不是失信于人?如果不杀关羽,让其离去,曹操就会赢得守信的美誉。曹操胸怀远大,又有吞吐天地之志,他一心想要统一全中国,所以这正是树立自己良好形象的机会。

正是由于这三点,曹操不但不气愤,还敬重关羽的忠义。曹操放弃了关羽,并且以礼送行,任关羽离去。正如斐松之所言:“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