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构定都临安,和金军第二轮大扫荡有什么关联?

杜充上任后没多久,金国就开始了第二轮大扫荡。

这一次大扫荡声势惊人,汴梁有了陷落的风险,杜充抵挡不住,于是就把黄河大堤掘了。

这样一来,宋军等于凭空多出了十来万,直接把金军挡在黄河以北望洋兴叹,可百姓自然是遭了大殃。

对杜充的这种做法,后世读者莫不大加批判,认为杜充之所以恶名昭彰,完全是因为干出这种缺德事儿。

这事儿干得的确很缺德,但杜充之所以会有恶名,是因为他最后投降了金国,而不是他掘了黄河大堤。

后来,杜充率军离开汴梁,南下找赵构去了,依然获得了高度认可,地位在刘光世、张俊和韩世忠之上。

由此可见,南宋政府并不认为掘开黄河大堤是错误的行为,因为只要能拦住金军,牺牲点北方老百姓,似乎不算什么事儿。

更何况在南宋政府看来,这些老百姓习惯性地当墙头草,今天是金军的顺民,明天是宋国的遗民,后天又是义军和流寇的乱民,根本不值得倚重。

赵构定都临安,和金军第二轮大扫荡有什么关联?

金军的第二次大扫荡依然是兵分三路,试图在第一次大扫荡的基础上取得更大成绩。

这次大扫荡前,金军在战略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以完颜宗翰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该集中精力全力攻打西北,只要彻底控制住西部,就可以居高临下,席卷整个东部地区。

而以完颜宗辅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该集中精力攻打东南,只要击破南宋中央政府,就可以占据东南经济重心,更容易统一天下。

以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金国基本盘太小,宋国太庞大,现阶段妄图灭宋,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应该在黄河以北稳扎稳打,尽量消化这些地盘。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分歧,主要是当时的金国并未实现中央集权,各派的利益不同,他们的战略规划自然也不同。

在当时背景下,如果黄河以南的地区占领太大,中央政府缺乏直辖的能力,就需要分封宗室成员坐镇那里。

这样一折腾,几大宗室强支就可能形成挑战皇权的能力,完颜吴乞买一派取得了皇权,自然不希望藩王势力失控,所以相关战略一直非常保守。

完颜宗翰和完颜娄室两大宗室代表人物负责中线、西线战争,自然希望集中更多军事资源用于西部地区。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势力才更容易扩大。

完颜宗辅和完颜宗弼作为阿骨打一系的代表人物负责东线战争,自然希望集中更多军事资源用于东部地区。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势力才更容易扩大。

这三派显然谁也无法说服谁,最后大家意见折衷了一下,那就是继续兵分三路,一路向东、一路向南、一路向西,先把宋国打个稀巴烂再说。

赵构定都临安,和金军第二轮大扫荡有什么关联?

与此相对应的是,南宋也在类似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有人认为,应该把军政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定都长安);有人认为,应该把军政资源集中在北部地区(还都汴梁);也有人认为,应该把军政资源集中在东南地区(定都建康、扬州、杭州);还有人认为,应该把军政资源集中在中部地区(定都襄阳)。

哪种意见正确呢?自然是各有各的道理。

赵构在选择都城地点时,肯定会把各种方案的利弊都思考遍。因为各种意见会堆满他的案头,各种意见的支持者,都会没完没了地为自己的意见辩护,并指出其它意见的弊端。

类似的选择,不仅仅是决策者的内部意见不同,还牵涉着各地利益代表的考量。

一切是显然的,基于北方的利益群体、集团,自然希望大宋还都汴梁,这样一来,北方的利益就更容易得到保证。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会把还都汴梁的好处说了又说,甚至不惜信口开河提供虚假信息。

总而言之,现在汴梁有雄兵一百万、甚至一百八十万,只要皇帝还都汴梁,马上就可以吊打金军了。

基于南方的利益群体、集团,自然希望大宋定都江南,这样一来,南方的利益就更容易得到保证,而不会无休无止地拿南方的资源,去填北方那个无底洞。

哪种选择正确呢?这个很难说。我们只知道,赵构后来选择了定都江南。

赵构的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国缺乏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

现在的宋国,正规军不会超过十万,而且这些正规军也是各怀心机。对此,只要看一下后来苗傅、刘正彦轻松控制帝国都城就可以知道了。

苗傅、刘正彦兵变之后,张浚(水字旁)、吕颐浩领衔勤王时,只有张俊(人字旁)、韩世忠积极响应,刘光世犹豫再三才参与的,杨惟忠虽然同意吕颐浩率领他的军队勤王,但是本人并没有参与行动,而范琼更和没事人一样。

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官系统作基础,这段历史恐怕就没有赵构啥事了。凭借这种军队,赵构哪敢北上呢?

赵构定都临安,和金军第二轮大扫荡有什么关联?

说到地方军,西北军的确足够强大,问题是西北军一盘散沙。所以,娄室率领金军进入西北,直接就把关中打穿了。

王庶代表中央政府,希望节制西北各地军政长官,根本就没有人搭理他,后来王庶惹恼了曲端差点被杀;最后因为没人支持曲端,于是他便夺了王庶的大印,把王庶赶走了。

张浚代表中央政府,希望节制西北各地军政长官,大家表示愿意服从,可到了战场上,他们还是一盘散沙。张浚后来整顿军队,因此投敌、叛乱的人成群结队。

凭借这种军队,赵构就算到了西北,又能怎样呢?

至于以汴梁为中心的地方军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曾经的各大义军首领,后来十有八九都变成了贼寇。

我们可以居高临下地说,这都是因为杜充无能造成的。问题是,如果赵构坐镇北方,就一定比杜充强吗?

到时,这些军头都是摆出一副“中央政府只知道贪污腐败、内讧,所以我们不得不反”的样子,赵构又能把人家怎么样呢?

更主要的是,赵构坐镇江南,在南宋建立仅仅一年时间内,襄阳、镇江、扬州、杭州都被贼寇占据过,寿春等地都曾被贼寇大举围攻过。

如果赵构远离江南,江南恐怕早就成了贼寇、军阀的天地了。

赵构选择定都东南是不是正确,这个很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我们认为,赵构选择定都东南,只是因为他低能、胆小,那也把事情说得太容易了。

赵构定都临安,和金军第二轮大扫荡有什么关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