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抑郁症患者的身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
经过了朋友一番悉心地“开导”,好像突然顿悟了一般,觉得自己已经彻底从抑郁的泥潭之中走了出来,变得非常正能量。
但没过多长时间,一些消极的感觉又迅速地袭来,自己又变得不可自拔地抑郁了起来。

有数据指出,抑郁症如果经过治疗,依然有高达50%的复发率;而对于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复发率更是高达90%。
抑郁症的反反复复,也成为了很多人“讨厌”抑郁症患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治疗师洛莉·戈特利布在畅销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也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
有些来访者可能会突然宣告自己不需要接受治疗与咨询了,认为自己已经彻底康复了,但没过多久,TA很有可能又会重新出现在自己的咨询室里。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被称作“假性康复”。
为什么会出现“假性康复”
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不同,虽然也会有一些生理状态上的变化,但通常不会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或者一些对应的生理疼痛。
抑郁症在症状上,也有着非常多元的表现。
无论是在诊断还是治疗上,心理疾病会比生理疾病来得更加复杂。
一个人之所以会进入“假性康复”的状态之中,通常是由以下4个原因造成的:
进入了一种角色期待之中:为了满足父母、伴侣的期待,甚至是咨询师的期待,把满足别人的期待放到了自己的感受之前;
遇到了极度自恋的“安慰者”:由于自信心的缺失,抑郁症患者会容易被一些极度自信的人所吸引,他们可能可以提供暂时的安慰,但也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失望;
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原生模式之中:原生模式里的熟悉感能够给人带来暂时的“安全感”,但却隐含着一些“隐形伤害”;
心理防御机制:可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负面情绪得到了一定的释放,情绪强度变低了,原本失效了的心理防御方式又开始奏效了,也有可能是习得了一些新的心理防御技能。
无论是由哪个原因造成的“假性康复”,都意味着一个人并没有坦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而是采用了一种回避的方式来应对自己内心的忧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感受又会不断地叠加,最后爆发出一场新的心理危机。
假性康复的4种表现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看,抑郁症的康复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一些负面认知模式有了深度的认知,并能够采用一些相应的方式去做出应对与调整。
而对于一个处于“假性康复”状态之中的人来说,一些消极的认知模式依然存在,具体有以下4种表现。
1.否认
我已经彻底好了,不会再抑郁了。
否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也常常会在“假性康复”的阶段出现。
没有一个人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因此,每个人的心里,都带着一定的创伤感。
认为自己可以永远正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事实上,就是对自己内心负能量的一种否认。
但否认无法让负能量消失,它们会在潜意识里聚集起来,直到有一天再次一泄而出。
2.非黑即白的思考
我没有错,错的都是别人。
当一个人抑郁时,往往会深陷在一种自责的状态之中。
认为自己不够好,甚至进入到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认为自己对所有事情都“无能为力”。
而一旦进入到“假性康复”的状态里,一个人就会从这种自我攻击的状态,瞬间切换为对他人的攻击。
觉得自己没错,错的都是别人,用非黑即白的思考去界定一切,而没有对自身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
3.理想化
那个拯救我的“救世主”终于出现了。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处理好与患者之间的移情与投射,是心理治疗是否能够取得积极疗效的一个关键。
理想化也是抑郁症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投射,在咨询室里,表现为认为咨询师就是那个可以拯救自己的人,只要听TA的,自己很快就可以痊愈了。
而在生活里,很多人可能会投射在爱情里,即认为自己遇见了一个“灵魂伴侣”,TA就是命中注定来拯救自己逃离苦难的人。
但这种期望往往很快就会落空,因为即使是咨询师,也只能帮助对方重新找回自己内心的力量,而不是一个可以把别人拉出泥潭的人。
4.应该思维
我应该扮演好一个女儿的角色,不能让爸妈失望。
大多数心理疾病,通常在情绪超载后才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
但处在“假性康复”的状态之中时,因为还没有到达崩溃的边缘,所以我们往往还能够通过压抑与掩饰来“欺骗”自己。
而这种欺骗,很有可能就是通过一种“角色认同”来实现的。
认为自己应该扮演一个好孩子、员工或者伴侣,来让自己离那个消极的自己远一点。
一般来说,抑郁症的康复,在症状消失之后,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来巩固。
事实上,想要完全摆脱抑郁的情绪,是一件不可能达成的事情。
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自我觉察,来熟悉自己的情绪与情感模式,在平常的生活里,养成情绪管理的习惯,避免情绪超载而带来的心理危机。
“假性康复”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疏离的表现,正如洛莉·戈特利布所说,是一个人无法直面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所以采用的一种消极“自我安慰”。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
不要因为害怕自己的影子,而让自己身处在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