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是近代名人,清朝中兴名臣之首,他一生文韬武略,为后人所称赞。曾国藩号称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这些“家”里面,如果让曾国藩选一个,我觉得他最看重的莫过于理学家。曾国藩特别注重修身养性,至于为朝廷效力,那是理应做的事,他曾经一度掌握清朝半壁江山,但没有丝毫他想。
曾国藩在训练湘军平叛天平天国起义前,就非常注重理学,以研究理学为己任。宋明理学是“性理之学”,也可以称之为“心性之学”,这种心性之学,即是内圣之学。内在于个人自己,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作道德的实践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圆满人格之学问。
曾国藩在平叛天平天国后,掌握着清朝最精锐最有战斗力的几十万军队,长江里到处是湘军的军船,东南半壁尽是湘军天下。此时就有人出来劝曾国藩,说清朝已经病入膏肓,经两次鸦片战争已经暴露了不堪一击,您振臂一呼,取清室而代之,易如反掌。
据《投笔漫谈》记载,胡林翼在太平天国未完全消灭前,就曾问曾国藩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无独有偶,曾国藩幕僚王闿运也曾劝过曾国藩割据自立。等太平天国彻底消灭后,曾国藩的部将更是有劝其自立为帝的,甚至连曾国荃都曾劝过他,理由是,功高震主,挟不赏之功,早晚会兔死狗烹,伸头一刀,缩头还是一刀,不如取清室而代之。
湘军的“人心骚动”,慈禧太后是有所预防,有所忌惮的,按照咸丰活着时候的许诺:“灭长毛者可封王。”可慈禧太后只封了曾国藩一个侯。曾国藩这个时期不仅没有称帝的野心,他长期钻研理学,只知道忠君,哪里有这胆量和魄力。曾国藩在这个时期是胆战心惊,每日都很谨慎,主动提出裁撤湘军。
梁启超认为,曾氏不仅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而且善于推己及人,“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梁启超说:“曾国藩是一个称得上君子的人,总是用兢兢业业,持盈保泰,急流勇退的信条来进行自我鞭策。”梁启超还说了,曾国藩等一干人,是读书人带兵,似书呆子:“曾(国藩)、胡(林翼)、江(忠源)、罗(泽南)一般书呆子,居然被他们做了这伟大的事业(指削平太平天国)。”
总之,曾国藩没有取代清朝自立称帝。但他的部属鼓动他称帝的事情应该是真的,他一称帝建国,部属都是开国将帅了。关于曾国藩称帝后怎么样,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曾经说过一番话。
曾广珊
曾广珊(1871—1949)自幼受家庭文化耳濡目染,爱吟诗填词,可称清代著名女诗人。他有个哥哥叫曾广钧(1866~1929),曾广钧是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也是个文学奇才,其诗歌旖旎艳丽,水平非常高,属“温李”一派,王闿运称他为“圣童”;梁启超誉之为诗界八贤。
同时,还有人说曾广钧像浪子燕青,因为曾广钧风流倜傥。所以曾广珊曾说如果当年爷爷曾国藩取代清室称帝自立,结果会怎么样呢?她说,无非是再多了一个李后主(指曾广钧)。暗喻不会享国多久,可能三世亡国,因子孙的能力跟曾国藩没法比,子孙多吟诗作赋,沉浸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