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创作生涯中,关于太子被逼造反的有很多,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被逼造反,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也曾被逼造反等等,几乎可以总结出来一条历史定律,那就是明君的太子难当!

很大程度上,这些太子可能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皇帝有很大的问题,导致这种悲剧的发生。尤其是唐代明君的太子,可谓是难上加难!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公认比较开明的皇帝,然而关于李世民的评价却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李世民的登基之路并不光彩,是弑兄逼父才得以登基的,这一点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很重视对继承人的培养,希望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然而,事与愿违,就李承乾的历史表现,还不如李建成、李世民这一代,所以,李世民的教育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本文以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了十七年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造反?

很多人为了宣扬李世民的英明,将问题全部归结到李承乾身上,认为是李承乾的顽固不化导致的,“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

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十七年,最后竟然走上一条造反的道路,要说李世民一点责任,或者说皇家教育一点责任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唐太宗一共14个皇子,在唐朝初期嫡庶之分很严重,其中为长孙皇后所生的3个儿子最为唐太宗所重视,也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儿子,他们分别为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是很看好李承乾的,在即位的时候就立李承乾为太子,希望李承乾不要成为李建成第二,李承乾刚当太子的时候,史载其“性聪敏,太宗甚爱之”。

如果长孙皇后不死,估计皇位妥妥是李承乾的,但是贞观十年的时候,长孙皇后去世,对于唐太宗和李承乾都是一种打击,对皇室的内部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是因为长孙皇后的去世,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宠爱逐渐减少,而关于李承乾的负面消息却是越来越多了。

关于李承乾的负面消息影响最大的,首先就是生活作风不好,有记载说李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说白了就是有喜欢男童的趋向;

其次李承乾经常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大概是玩的比较开,尺度有点大。

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李承乾面对老师的多次提意见,甚至说出要加害老师的话,引起李世民的极大不满。

其实,李承乾的这些表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属于青春期叛逆,也可能是李承乾内心的自卑造成的,李承乾是一个跛脚,严重点说就是一个瘸子,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子因为身体上得残疾性原因而永久性的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李承乾不可能不感到自卑,在这些压力之下,而又处于逆反时期,自然容易作出一些出格的举动,甚至被人利用。

在贞观十六年,年仅24岁的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事情败露,造反失败。

这里面,尤其侯君集,那都是人精级别的,李承乾与他们造反,明显是被蛊惑的。

可以说,李承乾从贞观初年当上太子,当了十七年的太子,结果最后还会走上造反的道路,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唐代的皇室教育体系是如何构成的呢?

李世民是经历过隋唐朝代更替的一位君主,他十分清楚皇家教育的重要性,曾对侍臣说:“古来帝子,生于宫闼,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不得不说,李世民在教育理论上还是很有水平的。

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鉴于隋朝立国短暂而迅速灭亡的情况,李世民在登基之后,立即投入巨大的资料到皇室教育当中。

在皇子年幼的时候,启蒙教育都是由后宫的嫔妃们自行完成,说白了就是处于放羊的状态,但是不要以为这样就说明唐代不注重“早教”,在唐朝时期是门阀政治,能被封为嫔妃级别的女性,其本身就出身于豪门士族,有着良好的教育,这一点,从长孙皇后、武则天的身上都可以看出来。

等到皇子年长一些,就会到“小学”进行初级学习,这是李渊时期就建立的皇室教育机构。

初级教育阶段完成后,就开始到中高级教育机构学习,中级教育阶段也就是宏文馆,在宏文馆中,有很多学士辅导皇子们的教学,高级教育阶段也就是崇贤馆,也是大唐皇家图书馆,主要是精选20人,在此读书。

宏文馆与崇文馆采取当时应对科举考试相差不多的官学国子监一样的教育形式,采取大课授学的方式,一个老师在那讲,一群学生在那听,皇室教育的区别之处在于,讲课的都是大儒。

当然,皇家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整个皇室成员水平的,而是为了太子教育服务,李世民认为太子“生乎深宫,长乎妇人之手,未曾识忧惧,无由晓风雅”,其他皇子都是东宫教育的陪跑。

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直到这些皇子成为王爷之后,才有专门配套的人负责教育。

太子有特殊的东宫教育体制,平时也要到宏文馆和崇文馆中去和皇子享受一样的待遇,来“走出深宫”。

在李承乾教育中,李世民选取老师的失误

实际上,究其根本,唐太宗并没有想到一条可以深化成制度性的皇帝继承人的教育体系,到最后,太子教育的核心就是寻找皇帝的老师,将太子的培养完全推给太子的老师,这个任务是有点重的。

因此,唐太宗对太子老师的选取十分上心,选取的老师都是精挑细选,不是忠贞的老臣,就是博学的鸿儒,早年曾为李承乾挑选萧瑀、李纲等人为太子的老师。

在李承乾担任太子初期,对东宫的老师十分尊敬,比如李世民任命李纲为太子少师的时候,因为有脚疾,李承乾还曾亲自将其扶引上殿来,师生关系相当融洽,在李纲死后,李承乾甚至亲自为其立碑。

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然而,后来所选东宫的老师时,李世民则犯了重大的失误,很多人老师虽然有才学,但是他们在教育太子的时候,还是夹带私货,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目的。

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一向清高,喜欢以强谏的方式获得名声,最为出名的应该就是魏征了。

所以,魏征也曾被当过太子的老师,只不过当时魏征岁数比较大,只是一个挂名的,然而这并不妨碍太子老师队伍当中有一些喜欢强谏的老师,尤其李世民还比较欣赏这种教育方式,认为太子的老师能够强谏,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在李纲去世后接替李纲的老师于志宁,就曾因为李承乾的问题三次上书李世民,提出严厉的批评,这也就是上文所说,李承乾要杀死的那个老师。

在于志宁之后,李百药、杜正伦等人也都对李承乾进行了劝谏,然而最激烈的应该是孔颖达与张玄素,他们看到李承乾的生活作风不断下降,就开始进行强谏,所谓的强谏,其实就是打着谏的幌子进行严厉的批评。

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而这种批评,往往是太子老师批评一遍后,李世民立马再进行深度“补刀”,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李承乾有了抵触情绪,甚至气急败坏的说,等我当上太子,有人劝谏的,我就杀他个几百人,就好了。

可以说,在选取太子老师这个问题上,李世民是失败的,而老师对教育太子起到的是核心作用,选取老师失败,那就是没有了硬核!

李世民作为李承乾的父亲,本身就存在重大的问题

实际上,从太子老师的选取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位曾经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的皇帝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还是喜欢以粗暴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李世民的教育方式中并没有考虑到李承乾的内心感受,批评教育是必不可免的,但是也要因材施教,前面已经说到,李承乾是一个残疾,内心是存在自卑感的。

李世民作为一名出色的统治者,从其内心来说,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的,他接受魏征等人的谏言,实际上也是为了表现自己虚心接受批评的人物形象。

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李承乾作为太子,本来就一事无成,还处处受到李世民的简单、粗暴、严厉的批评,最终导致李承乾自暴自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李世民真的能够容忍舆论的指责吗?其实他也接受不了,自己晚年的时候大肆修改史书,美化自己的形象,最后才留下来这样一个雄伟的君主形象。

从这一点来说,李承乾的教育,还是李世民自身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李世民就是以弑兄逼父的形象登上帝位的,这就难免导致后来人效仿之,而李世民不但没有想到避免的方法,反而还在无形中助长玄武门之变再次重演的可能。

李世民很喜欢魏王李泰,平时给李泰大肆进行封赏,在各方面规格都不输于太子,当时大臣都有点看不下去了,向太宗进谏说您对魏王太过偏袒,使他“有逾于皇太子”。

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想想玄武门之变前的情况,李世民的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打算让历史重演,李世民的这种作为,实际上也让李泰产生了幻想,认为只有扳倒太子,皇帝就是他的了。

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来看唐代皇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李承乾也认为父亲打算立李泰为太子,这才被引诱发动叛变,假如没有这一出,李承乾为何不能再等个几年呢?

总结: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李承乾当了17年太子,最后走上造反的道路,很大程度上跟李世民的教育失败有着必然的联系。

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为失败的,这种为了权力发生宫廷政变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