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吕正操进军东北,与林总虽然理念不合,仍受重用当铁道司令

四野战将系列72:吕正操(三)

作者:桅杆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开始对日作战,进军中国东北。8月10-11日,主席先后起草并以朱总司令名义发出7道命令,其中第二道命令是:“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以配合苏联红军作战。”

吕正操进军东北,与林总虽然理念不合,仍受重用当铁道司令

苏军进入东北

当时,吕正操人就在延安。作为“原东北军”,吕正操终于可以回东北老家了,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应当说,进军东北后,吕正操与林彪理念不合,但仍受重用。今天就来说说吕正操进军东北的情况。

(一)主动让贤,建议黄克诚任西满军区司令员

日本投降时,吕正操当时的职务是晋绥军区司令员。他8月14日离开延安,不是进军东北,而是去晋绥前线指挥收复失地。当时,延安第二道命令只是宣传需要,是为了占据主动地位,“除了李运昌部外,并非要吕、张、万等部马上开往东北”。10月中旬,因形势变化,延安电令由贺龙接替晋绥军区部队指挥,吕正操率部挺进东北。

吕正操随即率1个团,经张家口、古北口、热河、锦州,于10月下旬到达沈阳。自九一八事变14年之后,终于再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

吕正操进军东北,与林总虽然理念不合,仍受重用当铁道司令

吕正操

此时,彭真、林彪等东北局成员已经抵达沈阳,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4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也已经成立,林彪任司令员,吕正操被任命为第一副司令员。由于是原东北军将领,吕正操在东北发挥了其他人难以替代的作用。

11月下旬,东北局决定成立东、西、南、北满4个分局和军区,吕正操兼西满军区司令员。随即在西满开展剿匪、建设等工作。1946年1月,黄克诚率新四军3师部队抵达通辽。这样,新四军3师师部与西满军区合并,黄克诚任西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吕正操考虑:黄克诚是经历过长征,资历老,所带部队人数多、战斗力强,担任副职不合适。春节一过,吕正操去东北局开会,就建议由黄克诚担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局研究后,同意了他的建议,但直到1947年3月才正式下达命令。这一年时间里,吕正操名义上仍是西满军区司令员,但没有再过问实际工作,全部是黄克诚在负责。东北局安排吕正操到总部主管后勤运输,从此开始了“铁道司令”生涯。

吕正操进军东北,与林总虽然理念不合,仍受重用当铁道司令

(二)与林彪理念不合,但仍重用

进军东北的初期,面对复杂形势,在战略方针问题上,以林彪为首的有创建根据地经历的干部,如高岗、黄克诚等,极力主张进入广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先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积蓄力量,以备将来大战;而以彭真为首的有城市工作经验的干部,如林枫等,主张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大中城市,一直不愿意离开大城市。

两种观点当时争论很激烈。当时的东北,敌强我弱,又处在“三国四方”势力的激烈博弈之中,局势本来就复杂。而我方内部思想不统一,致使局势更加混乱,工作迟迟形不成合力,打不开局面。

在上述争论中,吕正操虽然也赞成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但思想上更倾向于彭真的观点,而与林彪的观点不相符合。1946年2月,在梅河口召开的东北局会议上,吕正操代表西满军区汇报工作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单纯的城市观点是不行的,而单纯依靠乡村小部分建立根据地的观点……在东北也是很难行得通的。”应当说,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很明显的。

正因为吕正操与彭真、林枫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观点相似,有人说他们是“桃园三结义”。

吕正操进军东北,与林总虽然理念不合,仍受重用当铁道司令

实际上,在进入东北的初期,在十分复杂的局面下,所有人都没有经验。上述争论,是不同的经历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对形势的判断,得出的不同工作思路或观点。所以,出现上述争论是很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谁都不是神,理性争论,然后在实践中检验谁是谁非,最终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思路,并用之于工作。这才是正确的工作方法。所谓事不经历不知难。当事后诸葛亮很容易,但有何价值?

直到四平保卫战之后,1946年6月16日,总部下决心并打破常规,调整东北局的班子,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名副其实的“一把手”。之所以说是打破常规,是因林彪当时只是中委,而四位副手中有3位(彭真、高岗、陈云)的党内地位高于他。

吕正操进军东北,与林总虽然理念不合,仍受重用当铁道司令

调整东北局班子前后,吕正操的工作没有变动,仍为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以及后来的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东北铁路管理总局成立后,吕正操先是兼任副局长(总局长由陈云兼),不久即出任总局长兼政委,后又出任东北行政委员会铁道部部长。也就是说,在进军东北初期,吕正操在战略方针上与林彪理念不合,但并未影响对他的重用,更没有受到排挤。

(三)东北解放和抗美援朝,铁道司令功不可没

进军东北后,吕正操除了借助他在东北军中的声望,开展社会联络、劝降等工作外,主要精力都放在东北铁路运输建设上。其实大家对战争的理解,似乎就是攻城拔寨,对军事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可能知之不多。事实上,一场大战,其后勤保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点也不亚于前线作战。

就以辽沈战役为例。1948年8月下旬,东野总部和东北铁道部组建临时运输委员会,全权指挥一切车辆调配和运输等事宜,以保证战役需要。吕正操率铁道纵队和铁道部门,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长距离、短时间、大规模并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把粮食、武器等物资和部队,从北满运送到锦州前线。东总为了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要求在9月12-21日这10天时间内,集中完成第一阶段运输,即战役发起所需要的物资和兵员运输。

吕正操进军东北,与林总虽然理念不合,仍受重用当铁道司令

仅这一阶段,就要把2纵5师、3纵、6纵17师、炮纵等部队和1万吨粮食、武器等物资运送到锦州前线,要为战役预备队1纵预留列车;还要把19个独立团运送到长春前线。由于敌机轰炸,是一边修路一边运输,其组织难度完全不亚于一场大规模战役。吕正操领导的铁道部门不负东总重托。9月28日,林彪特地致电东北铁道部,表扬铁路员工“在困难条件下,顺利地完成了军运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吕正操由铁道部副部长兼任军事运输司令,负责入朝物资和兵员的铁路运输以及朝方境内的铁路抢修和运输工作。吕正操不畏敌机的狂轰滥炸,多次入朝现场指挥铁路抢修和物资运输。尤其是创造了一系列特殊的抢修方法,保证铁路随炸随修,并提高运输效率,建起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吕正操进军东北,与林总虽然理念不合,仍受重用当铁道司令

军事后勤是为前线提供保障,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不见战功。但后勤在战争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功勋我们也应铭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