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岁月里的印迹

心里头的执念

指尖上的传承

一声手艺人

一生守艺人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

第三集

《盛富竹编》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钟振昆:

我们畲族有句俗语,勤劳生巧、懒会生病,做竹编和做人一样,勤劳刻苦手艺才会熟练。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安溪多山,山上多竹林。

竹海深处的湖上乡盛富村,是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地。早在400年前,心灵手巧的盛富人就地取材,巧妙编织各种竹编器具。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做这个竹编选材料很关键,这个竹子要砍长的,不要有斑点的,最主要的是,原材料选两至三年的竹子,像这根竹子就挺不错的。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制作一件竹编,需要娴熟的技艺,能把竹子劈成薄片细丝,全凭日积月累练出来的,功夫都在手上。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我8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一起学做这个竹编,做起来的竹编,一些是家里自己用的,另外一些卖到市场上维持生活。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钟振昆,四十岁光景,年龄不大,但手艺相当高超,可以在1厘米的竹篾上分出15根竹丝,每根竹丝厚薄均匀宛如发丝,又十分有韧性。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剖篾条的时候,手要扎紧,不能放松,放松竹丝就坏掉了。竹可以剖成丝,最细的可以穿针过去。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经过破竹、刮青、抽匀等多道准备工序后,竹编的“重头戏”——编织正式开始。在每一段竹丝的首尾相接处,都暗含着一次微妙的较量。所有接头之处都要藏而不露、浑然一体,这对师傅的操作要求极高。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做这个竹编手要巧,心要细。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日复一日的破竹,年复一年的编织,钟振昆基本功样样扎实、件件通晓,一手竹编绝活挥洒自如。不仅竹篮、竹篓等传统竹制品做得好,还创新性融入历史元素、现代元素,佐以畲族风情,编制出各类具有观赏、实用为一体的竹工艺品。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黑布、藤,还有上面这个竹子,三种编织而成的手提包。黑、蓝是我们畲族服饰的主色调,加入这种黑色花布,这个手提包就变得好看又时尚,可以提出去逛街,也可以放在家里做摆设。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烙上畲族民族印记,为传统的竹编技艺汇聚新活力,钟振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盛富竹编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在盛富,无处不在的竹编制品,曾是一代人的“乡愁”。虽然现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手工的灵气是机器无法代替的。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村民 钟连春:

我们盛富人现在已经习惯用竹编来装东西,就比如说装花生、装笋干、晒茶青,透气不变味,保持原材料的味道。

《守艺》系列微纪录片|第三集《盛富竹编》

故乡的风情,先祖的技艺。随着时光流转,传到钟振昆手里,于他而言,竹编不只是一门讨饭碗的手艺。小小的竹编物件,更是老百姓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味道。

来源: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叶一煌

审核:一审|苏伟篇二审|林百兰三审|陈志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