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黄金期指什么?
人气高、作品硬、活得久,还是人气与作品又高又硬?

如果单纯以人气高为衡量标准,那么初代流量、二代流量和三代流量都曾拥有过黄金期。
但流量似流星,曾闪耀星空,却一闪而过,只留下一道模糊的影子,并没有清晰的样子。
假如单纯以作品硬为衡量标准,这就有得说了。
六大中生代中的黄渤、吴京、徐峥、沈腾、王宝强、邓超,他们过硬的作品大都在以前。
如黄渤的《疯狂的赛车》、吴京的《太极宗师》、王宝强的《士兵突击》、邓超的《烈日灼心》、沈腾的《夏洛特烦恼》。
就连徐峥的《我不是药神》都是三年前的作品,邓超的上一部主演的电影还是两年前的《银河补习班》。
若单纯以活得久为衡量标准,那么成龙、刘德华、周润发、李雪健都属于这类。
还有一些所谓的老戏骨,也就年龄大而已,因为郭德纲说过:“只要你活得够久,把同行都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
由此可见,以这三个标准衡量都不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综合来看,还是以人气与作品又高又硬为标准更准确一点。
如果以这两个标准衡量,以上提到的大多数人都可以入选。
如刘德华、周润发、成龙、李雪健,六大中生代,那么他们为什么既可以拥有超高的人气又能够拥有好的作品?
其一是要有长相。
外貌可以很帅,如刘德华、周润发,毕竟门面是敲门砖,第一眼被人记住的演员更容易红。
而他们也因为长相比一些此“颜”差矣的演员更方便接到戏,甚至更快成为主演,这就是长相的重要性。
当然,外貌也可以很丑,但要丑得有特点。
关于这一点,王宝强和黄渤必然要现身说法,他们两个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帅哥,放在人群里都不会被人多看一眼。
但是他们丑出了特点,王宝强笑起来很憨厚,黄渤笑起来很搞笑,这就是他们被人记住的标签。
同理,外貌也可以很普通,但要有观众缘。
观众缘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不好定义,如吴京和邓超,称不上帅,也算不上丑,属于没有特点的很普通。
但是他们却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观众缘,能够与观众打成一片。
其二得努力。
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极少有人做到,并且几十年如一日。
有这么一句话是形容刘德华的,能红一两年的,是有运气;能红一二十年的,是有道行;能红三十年的,叫做刘德华。
成龙从1971年入行做武师,到1978因《醉拳》和《蛇形刁手》被人熟知,再到2017年的《机器之血》,成龙打了五十年。
他们之所以现在还是一线,就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坚持,而有些演员连个头发都不愿剃,更别谈“努力”二字了。
即使当初以人设而红,也要继续保持下去,否则半路塌房,演艺之路或许就停了。
正所谓“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这句话最适合形容刘德华,也符合人设未崩前的王姓优质偶像。
其三要有机遇
快50岁才红的于和伟最能证明这一点。
此前他也演过大火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里的万古碑、《新三国》中的刘备、《军师联盟》中的曹操。
可他演戏演了几十年,中间一度放弃,准备转行,直到碰上了短视频时代,借着“接着奏乐,接着舞”的魔性鬼畜才火出圈,成了大叔类偶像。
还有周润发,未演《英雄本色》之前,周润发是票房毒药,没有几个导演愿意用他。
1986年《英雄本色》席卷香港票房市场后,周润发才摆脱了票房毒药的称号,成为了享誉两岸三地的大明星。
其四要懂得选择。
吴京当年凭借一部《太极宗师》走红,可当红之际,为了追求动作梦,放弃了内地的一切,孤身前往香港发展。
然而港片日渐式微,华语动作片也是日薄西山,在香港摸爬滚打的那些日子,吴京只能演一些配角,前途看起来很渺茫。
如果一直固守港式传统动作片,吴京成不了现在的他。
没有出演《我是特种兵2》,没有执意拍《战狼》系列,也许吴京就是一个二线演员。
不会是现在的主旋律标杆,六大中生代之首,华语电影中票房最高的演员,这就是选择的重要性。
其五是要有实力。
有脸蛋只能红一时,有实力才能红得长久。
如成龙,很多人只知道他的动作喜剧很厉害,还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可很少有人知道,成龙曾凭借《警察故事3》和《重案组》成为首位蝉联金马奖影帝的演员。
作为一个动作演员,成龙还能拥有不俗的演技,这本身就是实力的体现。
如当年的张晋,出演《水月洞天》中的童心时,他的演技真的是不堪入目,后来演戏多了,演技也长进了,这才拿下了金像奖最佳男配。
其六是要有耳熟能详的经典代表作,并且不止一部,因为曾经达到的高度决定下坡路可以走得很久。
如成龙、刘德华、周润发、黄渤、吴京、徐峥、沈腾、王宝强、邓超,他们的代表作都在三部以上,像成龙这种bug,甚至都能数出来十部以上。
可是,能同时具备这六种特质的演员不多。
至于演员的黄金期能维持多久?这个问题难以界定,有些演员很早就红了,也有了代表作了,如徐峥和他的《春光灿烂猪八戒》。
有些演员很早就有代表作了,但很晚才走红,如于和伟和他的《历史的天空》;有些演员很晚才走红并拥有代表作,如李幼斌和他的《亮剑》。
演员的黄金期有多久确定不了,但好演员是什么样子却很清晰。
梁家辉曾说:“有些演员在大导演眼里就是一个明星,你不需要会演戏,镜头摆在这边,你走五步后回头,直接看镜头,给我一个眼神,你就是影帝了。
但我追求的道路不一样,我希望知道为什么我需要这个回头?这个回头的眼神里表达了些什么?
我要和观众交代的是什么?我要经历这个角色所经历过的事情,而不是生硬地把对白讲出来。我想要的演员道路是这样的,通过一个角色走进他的感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