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分数不是唯一,优秀的妈妈都这样教育孩子

【美可玩故事】,用梦想点亮孩子的未来!

大家好,我是Maco.

最近Maco重温一下电影《你好,李焕英》,虽然是喜剧演员贾玲为了怀念母亲李焕英而创作的,但在影片中除了浓浓的母女情,也透露着生活的教育观念。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

酒桌上,女儿贾晓玲给妈妈李焕英“看相”,告诉她,未来她的女儿美丽大方、学习优秀、工作好、赚得多......而妈妈却说:“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好。”

分数不是唯一,优秀的妈妈都这样教育孩子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家长都难以接受孩子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凡

很多家长都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能出人头地,替他们“圆梦”。

所以,在孩子出生就开始为孩子的前程奔波,为孩子的未来铺路,高价的学区房,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挤破头了想让孩子上名校。

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胡可饰演的妈妈何景华,女儿高考失利,选择复读。

但当别人提起这件事情时,何景华“狡辩”说:女儿不是因为考不上才复读的,而是看不上那些学校,一定要考985、211的学校,才复读的。

分数不是唯一,优秀的妈妈都这样教育孩子

何景华这些话说出来,被几个妈妈称赞她女儿挺有志向的。没等她夸完,女儿就直接问她:“妈,承认我高考失利,不是学霸这件事情,很难吗?”

分数不是唯一,优秀的妈妈都这样教育孩子

这一幕,简直和生活中的我们一模一样。明明自己的孩子很普通,可在别人面前,却始终不愿说出事实。

因为他们无法接受,孩子去重复他们平凡的命运。

安徽阜阳,一位父亲和儿子在街头争吵了起来。

分数不是唯一,优秀的妈妈都这样教育孩子

这位父亲嫌弃儿子的每一份工作,送外卖、做销售、摆地摊;他觉得这些让他颜面受损。

知乎上的这位家长,她的提问引来了近170万的围观和热议:

分数不是唯一,优秀的妈妈都这样教育孩子

为什么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

根本原因是,他们将自己的愿望和需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想从孩子的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满足感和优越感。

其次,就是家长剥夺了孩子做为一个“平凡人”的权利,很多家长从心里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能考试第一名,能考上名校。打从心底对孩子的高期望,让家长无法接受孩子不优秀。

对孩子期待过高会否定孩子

家长希望孩子成才本来没什么错,但是物极必反,如果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呢?

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太高,导致孩子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父母的肯定,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

最后,摆在大多数家庭面前的问题依然是:作为家长,愿不愿意接受,以及如何面对孩子归于平凡的现实?

分数不是唯一,优秀的妈妈都这样教育孩子

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那99%大概率的人生。

放下焦虑,放下那些毫无意义的攀比,重新看待自己的孩子,重新思考让孩子努力学习的意义。

分数不是唯一,关注孩子本身

当我们把成绩、分数、荣誉看做孩子童年的奋斗目标,当我们替孩子去追求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狭隘。

我们应该少一点痴迷在成绩和分数上,多关注孩子的习惯、心态、身心健康。

分数不是唯一,优秀的妈妈都这样教育孩子

其实,我们期望孩子现在多努力一点,无非是为了让他以后有能力去养活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但我们的孩子若能安于平凡,健康快乐地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违背做人的原则,踏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健康快乐,平安到老,又有何不可呢?

家长最想孩子拥有的未来

我想,家长最希望孩子拥有的未来应该是这样的:

有一天,作为家长的我们都会离开孩子,我们都不希望,孩子对我们的回忆里,只有试卷、补习班、大吼大叫。

是否也最好能有些温情,比如,有傻笑,有拥抱,有歌声,也有雪糕。

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闪耀,成为不凡的人。但能够接受孩子有可能在我们做了一切努力之后依然平凡,可能是为人父母最大的不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