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家贫,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又云:“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食,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汉末,黄巾起义爆发,烟尘四起,刘备弃学从军,后征战四方,颠簸流离,及由荆州入成都,才跨有荆、益二州,称帝于蜀。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指刘备云:“天下英雄唯孤与使君耳!”广汉彭羕(字永年)失意于位,骂刘备“老革荒悖”。意指刘备是个老兵,昏庸无道。可见刘备常年在军旅中,无暇读书。

然而,刘备并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不喜读书的人。他十五岁即从学于涿郡名儒卢植。在军旅中,三顾茅庐,与诸葛亮论天下形势,其用兵行师,深得兵法之旨。及白帝城托孤,遗诏对后主刘禅说:“唯贤唯德,能服于人。尔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想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另外,其遗诏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成为千古名句。体会此中所说,刘备即使在军旅之时,也常在读儒经、诸子百家之书,以为己所用,否则他是说不出以上的话的。
他与“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刘邦项羽不同,汉高祖刘邦虽重视人才,但不喜儒生、泼口骂人,项羽更是不重视人才。刘备不甚乐读书,不是不读书,而且这还是他青年时的情况,他要成大事、立大业时,已不像“昔日的吴下阿蒙”,他求贤若渴,以经、史、诸子之书来充实自己,用于政治,可说为天下三分之英雄。有人引《刘先主传》说刘备“不甚乐读书”,来指责刘备学问欠缺,这是十分谬误的。须知人无完人,金无足金。刘备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不是儒生啊!
在用人方面,刘备确实有过人之处。他一眼看出马谡既无关张之勇,更无孔明之智,只是个参谋人才,临死之前特意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最看重马谡,伐魏时用马谡守街亭,直接导致了重大失败。可以看出刘备是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重用有真才实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