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甲午战争中,总指挥李鸿章消极避战是失败的关键

甲午战前和战中,李鸿章采用的都是避战求和、避战自保政策,究其原因主要三点。

(1)李鸿章深知自己自吹自擂的海防是什么实质,因此不敢打

李鸿章吹嘘自己的三大基地牢固而不可破,还很得意的亲自题词留给世人夸耀。但冷静下来,李鸿章自己贪腐与否、亲属和手下是什么人他自己不清楚吗?由此,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海防漏洞很多。

李鸿章不清楚自己的儿子、外甥、幕僚与日本人有军火买卖?生意往来吗?如果不知道,那他真是老糊涂了。例如其外甥张士珩被板上钉钉地罪证——倒卖军火给日本、与日本间谍有关联等。

甲午战争中,总指挥李鸿章消极避战是失败的关键

由此,李鸿章深知战争一打自己将被置于何处?也正因为知道轻重缓急,李鸿章才会把“密”起来的八百万两白银的“北洋军费和日常开支”吐出来,交给自己的老政敌塞防派的代表王文韶。

(2)李鸿章和清廷都没想到会发生战争,他们都采用的是“防御”“拱卫京师”战略。北洋三大基地建成后,他们本身就认为不需要再大规模投资了。这也是清廷翁同龢为了救灾“暂时不许买西方武器”的原因。

以前我们说李鸿章防日,这是错误的:李鸿章搞海防只是便于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已,甲午战争中的“北洋陆军”带头逃跑只是“自我保存实力”的授命行为

李鸿章、丁日昌等“李鸿章系统洋务派”一直秉持着“联日思想”,受“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思想的裹挟。1867年年底,江苏布政使丁日昌上“自强八条”。李鸿章以《密陈丁日昌拟议修约片》的名义代它上奏。其中第10条(自强八条是指清廷问询各地督抚如何自强的八个方面)就有联日抵抗西方的观点。

甲午战争中,总指挥李鸿章消极避战是失败的关键

图注:北洋海军威海基地内,我方岸防武器被日军夺取后,用于围歼北洋海军

1874年,日本意图吞并我国台湾,派兵入侵。正巧,左宗棠在1874年从满人贵族手中拿走了“处理新疆问题”的部分决定权。慈禧等人开始准备以满人应对新疆问题的战略,因为满贵族内部没有人能堪大用,只好开始逐渐让左宗棠插手。李鸿章在此情况下,借助“海防”问题准备向左宗棠夺权,由此才提出了“放弃新疆”问题。

李鸿章虽然一直宣扬的日本的危险,但仅是以此作为向清廷要钱、要人、要权的借口。时任日本外务大臣的陆奥宗光就说,“中国则讥讽我国为轻浮躁进妄自模拟欧洲文明皮毛的一个蕞尔岛夷”。

到时到了1880年代,问题出现变化,但是因为“北洋成军”,三大基地已经建成。李鸿章对此志得意满,他的目光转向洋务企业,自身也积极入股。

甲午战争中,总指挥李鸿章消极避战是失败的关键

过去有些人经常造谣翁同龢与李鸿章有私仇,根本是胡说。翁同龢压根儿就没把哥哥被参倒的事情放在李鸿章的头上,而是其他人。那个人为曾国藩代笔,又没有当官,在家养老教书,翁同龢如果是小心眼儿的人早去报仇了。

翁同龢不给北洋水师拨军费,更是胡说八道。翁同龢因为黄河水灾救护灾民数百万人,要求除了太后、皇帝以外所有有权人、有钱人都捐款,所有水师不能买西方武器。这才是真相,跟翁同龢也没关系。李鸿章比户部和尚书翁同龢都有钱,李鸿章真着急,能像左宗棠那样把90%的工资奖金都捐出去,三个北洋水师都建成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