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由检曾六次发罪己诏,但无法挽回明朝的颓势

什么是罪己诏呢?也就是皇帝表达自己有罪过的诏书。一般王朝出现天灾人祸,或者国家管理不善。不是开个发布会就能了事的,皇帝总会跑出来说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向天下人(主要是向史官)表个态。

最早的最出名的罪己诏,应该是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晚年依旧不断发动战争,不顾百姓死活,结果贰师将军李广利不仅大败,而且逃亡匈奴,汉朝损失惨重。此前汉武帝又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刘据,这一系列的错误,使得汉武帝给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诏。

那么崇祯皇帝有没有下过罪己诏呢?当然是有下过的,从汉武帝开始,基本上刮个风下个雨,皇帝就会跑出来下个罪己诏。告诉老天爷,这些都是自己的错误,不要惩罚王朝的老百姓。所以崇祯皇帝当然也是下过罪己诏的。

崇祯皇帝下罪己诏,基本也是例行公事。

什么人最不相信神魔呢?我认为封建时代,最不信这些的人应该就是皇帝了。因为他们动不动就跑出来搞一份罪己诏。让老天爷把所有的罪过都怪罪到皇帝身上,千万不要迫害他的百姓。

皇帝有这么好心吗?平日里锦衣玉食,百姓都是他的钱袋子,他们怎么可能舍得让老天爷把灾难降在他们头上呢?所谓罪己诏,不过就是作秀罢了。他们自己不迷信那些东西,但是他希望老百姓们迷信这些东西,当然是在一定限度下相信。这样一来,皇帝等于什么成本都不用花,就完美地解决了天灾人祸的负面影响。

朱由检曾六次发罪己诏,但无法挽回明朝的颓势

朱由检

崇祯皇帝一生有下过六次罪己诏,每一次都是王朝发生了比较巨大的灾祸。毕竟是亡国的时代,自然是有与众不同的灾祸。

第一次,崇祯八年(1635年),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大明王朝的中都凤阳,这里是朱元璋起家的地方,是大明王朝的龙脉所在。老朱家的祖坟被人给挖了,崇祯皇帝觉得十分伤心,所以就发了一份罪己诏。

第二次,崇祯十年(1637年),北方大旱蝗虫四起,庄稼是颗粒无收。百姓们易子而食,一片荒凉。可是崇祯皇帝依旧在征三饷,结果百姓们四处造反。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好再次下罪己诏,表示干旱蝗灾都是因为官员腐败导致的。

第三次,崇祯十五年(1642年),内忧外患之下,李自成攻破开封城,淹死了数十万百姓,而清军再次闯关成功,掠杀山东百姓。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十分无能,为了表达自己在军事上失当的指挥,他再次下发罪己诏。

朱由检曾六次发罪己诏,但无法挽回明朝的颓势

李自成

第四次,崇祯十六年(1643年),基本上跟第三次一样,因为李自成和张献忠攻占了大片土地,荆襄之地全都落入了贼寇之手。与此同时辽东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下发罪己诏,认为自己用人不当。

第五次,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破潼关,兵临京城城下。这个时候距离京城陷落,大明亡国,也没多长时间了。崇祯皇帝表示要亲自带兵讨伐李自成,想要激励手下将士用命。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发出罪己诏。

第六次,崇祯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李自成兵临城下后的一天,京城陷落。崇祯皇帝在后宫杀掉了一系列女眷后,跑到煤山上自杀了。在自杀前,崇祯发布了最后一道罪己诏,是写在自己的锦袍之上的。意思很简单,表示自己做了17年皇帝,都是大臣们耽误了自己。这皇帝他也做不成了,希望贼人不要伤害百姓就好。

这六份罪己诏,基本上就是例行公事。除了最后一份罪己诏稍微有点真情流露,其他五份跟之前那些皇帝的罪己诏,没什么两样。

崇祯皇帝的罪己诏,有发挥什么作用吗?

在古代,皇帝发罪己诏,一般都是为了平息众怒。比如天灾出现以后,极有可能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一时之间百姓没饭吃,那就比较容易引发叛乱。

朱由检曾六次发罪己诏,但无法挽回明朝的颓势

罪己诏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罪己诏可以起到安抚百姓的作用。所以每次天灾出现以后,一般皇帝都会出来发一份罪己诏,可能上面的内容就是抄袭上一代皇帝留下来的。所以说罪己诏基本上就这么一个作用,让百姓们知道,皇帝虽然山珍海味地吃着喝着,但是内心还是想着你们的,你们千万不要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看看朕给你们画的一张大饼,是不是又大又圆?

这还真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要是没用的话,皇帝才懒得搞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呢。那么崇祯皇帝的这几份罪己诏,有没有发挥作用呢?

很可惜的是,并没有。因为崇祯皇帝是亡国之君,当时的明朝,都让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给搞得差不多了,崇祯皇帝上台以后,大明早就是千疮百孔了。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再要用老一套的方法,似乎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这件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老百姓的心,他已经挽回不来了。

朱由检曾六次发罪己诏,但无法挽回明朝的颓势

张献忠

李自成集团占据西北地区,张献忠占据西南。多尔衮大军在关外虎视眈眈,就连崇祯皇帝管辖范围之内的大臣们,都不听从崇祯皇帝的调遣,崇祯皇帝就算谢罪一万次,又能怎样呢?左良玉号称拥兵百万,郑芝龙富可敌国,可是崇祯皇帝亡国的时候,他们眉头都不皱一下。

崇祯皇帝发罪己诏当然是没错的,王朝出现如此多的灾难,发罪己诏非常有利于自己的统治,至少表明了自己想要治理好这个国家的心态。

可惜的是,这一招在灾祸比较少或者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才比较奏效。而崇祯皇帝所面临的灾祸,基本上具备所有亡国的征兆。不光是灾荒年年有,造反寻常见。关外的铁蹄早就已经垂涎中原大地,手下的将士全都不听从崇祯皇帝的调遣,崇祯皇帝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殉国,似乎也没有其他出路了。

罪己诏用在寻常灾祸上或许还能解决问题,可这一次不行。崇祯皇帝没有任何创新的思路,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皇帝,亡国也就不奇怪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