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吕相《绝秦书》:晋乱多诬秦,强词夺理,不可尽信

虽然晋厉公即位的前两年,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会盟之上,但是并不代表晋厉公不善于用兵,更何况晋景公已经让晋国重新回到了霸主的轨道上。因此,对于此时的晋国来说,会盟不成自然就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了。

《左传》云:“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

很明显,此战的根本原因就是上次的“令狐之盟”。与《史记》的记载不同,《左传》记载秦、晋两国会盟在先,之后秦国联合了狄人和楚国,还引导他们来攻打晋国。此番举动让其他的诸侯也都无法接受,所以与晋国组成了联军前来讨伐。

吕相《绝秦书》:晋乱多诬秦,强词夺理,不可尽信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景公剧照?

晋厉公为了让这一战打得名正言顺,先派吕相为使者,出使秦国,并发表了《绝秦书》,断绝了晋、秦两国的外交关系,随即兵戎相见。

此篇《绝秦书》近千字,洋洋洒洒、措辞激昂。正是因为晋国的目的,就是要起兵讨伐秦国,所以在此信中,晋国一一列出了秦国的罪状,通篇只传达了一个观念: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直至秦桓公,凡是与晋国之间的战争,所有的错都在秦国身上。

吕相在信中的前半段,大致将晋、秦两国从晋献公至晋厉公近八十年间的事情,简略地叙述了一遍,其中列出五场主要战争:“韩原之战”、“崤之战”、“令狐之战”、“河曲之战”以及“辅氏之战”。

在吕相看来,这些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秦国。实际上,有些战争的原因错综复杂,实在是难以判断究竟是谁对谁错,如“韩原之战”既有秦穆公的野心,也有晋惠公的背信弃义;“崤之战”既有秦穆公的贪婪,亦有晋国国君与贵族之间的明争暗斗;而且“河曲之战”发生的原因,也是源自于“令狐之战”。

吕相《绝秦书》:晋乱多诬秦,强词夺理,不可尽信

《东周列国·春秋篇》秦穆公剧照

其中,只有“令狐之战”的是非对错,是最显而易见的,原罪完全在于晋国赵盾一人。秦康公莫名其妙地在“令狐之战”中受到侮辱,已经是够无奈的了,现如今在《绝秦书》一文中,竟然将此战的全部过错都归咎于秦康公,称他“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晋国此言实在是欺人太甚!

再者说,吕相说在“河曲之战”后,晋景公盼着与秦国结盟却遭到拒绝,然而,吕相口中所称的结盟,事实却是晋国赵穿攻打亲近秦国的崇国,要趁着秦国来救崇国的时候,又与秦国结盟。晋国如此行径,不仅毫无诚意,而且还十分恶劣,秦国怎么可能与之结盟?

吕相又说,秦国在狄人侵犯晋国之际,出兵伐晋,这才有了双方的“辅氏之战”,这点是没错,但是吕相没说的是,在此之前晋国也曾会同白狄去攻打秦国,同时还因此查获了秦国的间谍。

总之,晋国为了昭告天下——他们是师出有名的,就细数了晋、秦两国的这些战争。然而,对于起因是晋国的战争,吕相完全规避了责任,甚至不惜扭曲事实;对于起因是秦国的战争,吕相则表现出晋国乃是被迫无奈才被动出兵,其中有为了博取同情而避重就轻的险恶用心。

吕相《绝秦书》:晋乱多诬秦,强词夺理,不可尽信

《东周列国·春秋篇》赵盾剧照

吕相《绝秦书》有如此之多的强词夺理,不可尽信。以客观的观点来说,每个人看这些战役,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见。然而,吕相却把错全部甩给秦国,由此可见,吕相“甩锅”的技术实在是粗糙,正如杜预所说:“晋乱多诬秦”,此言可谓公允。

在这封信的后半段,吕相说明了此次“令狐之盟”的内容。秦国先是要求晋国共同出兵讨伐狄人,接着秦国却背弃盟约,告诉狄人晋国要出兵攻打他们。秦国同时还联合了楚国要对晋国用兵,而楚国因为刚刚参与了弭兵会盟,因此将此事转告给了晋国。吕相表示晋国以盟主的姿态召集诸侯,并一再放低姿态不主动出击,只要秦国能重新与晋国结盟,即可以免除战争之苦。

由吕相的言论,得知秦桓公此次是真的“背信弃义”了。不过,这只是吕相的一面之词,况且书信的前半段,吕相对秦国多有污蔑之处,可想而知,关于秦国背弃盟约的真正原因,未必完全如吕相所言。

吕相《绝秦书》:晋乱多诬秦,强词夺理,不可尽信

此时秦国与以晋国为首的诸侯国为敌的处境,已经让秦国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危机局面之中,倘若秦国无法化解此次危机,那么战争将会无可避免。

在晋国派遣吕相绝秦后,秦国没有答应晋国的无礼要求,并没有与之结盟,因此双方摆开了阵势,一场恶战即将展开。

晋军此时的规模是四军,四军各有将佐,战斗力并不逊色于六军之时;反观秦军,按理来说秦军并非独立作战,应该还有狄人和楚国的联军,可是从结果来看,却不见这两军人马的踪影。

秦国以孤军奋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秦国大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