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战只是美国的一桩买卖?大佬们刚散会,一场灾难便注定降临

电影《温柔的杀戮》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美国就是一桩买卖。”实际上,大部分历史都可以被视为“买卖”——从某种程度上说,战争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而促使战争爆发的恰恰是利益。如今,咱们在谈论二战时总喜欢“翻旧账”,把英法跟德国、中美跟日本间的爱恨情仇算得明明白白,实际上,二战并没有这么复杂,它归根结底也是一场“买卖”,只不过这场买卖的尺度和胆量更大一些。

二战只是美国的一桩买卖?大佬们刚散会,一场灾难便注定降临

历史上有这样一段神秘的小插曲:1933年11月24日,《纽约时报》提到了一本名为《西德尼·沃伯格》的书。该书曾于当年早些时间于荷兰出版,但在上架后没几天便被撤下。即便如此,《西德尼·沃伯格》仍被翻译成英文传遍了全世界,不仅美国人知道其存在,它更是一度被展出于大英博物馆中。好景不长,《西德尼·沃伯格》很快便遭到了残酷封杀,连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也无权接触。

正所谓“树大招风”,《西德尼·沃伯格》如此神秘,反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提出该书作者西德尼系美国大财团沃伯格家族的成员,后者并没有就此给出正面回应,却对书中的内容一个字都不承认。原来,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件事,那便是当时的美国大企业家们是如何同纳粹元首希特勒做交易的。

二战只是美国的一桩买卖?大佬们刚散会,一场灾难便注定降临

有些人肯花大价钱买一块表,有些人则每一顿都要享受昂贵的食品,彼此看对方,可能都会感到对方的消费观很奇怪;人与人的追求不同,思维和行为方式也不一样,国家也是如此。

没有国家不想让自己民富兵强,但只有一小撮把霸权主义奉为圭臬。步入20世纪以后,羽翼渐丰的美国就开始在这条路上苦心钻营,然而,当时的世界还掌握在英法手中,世界绝大部分原料产地跟重要的金融中心几乎都控制在欧洲列强掌控之下,虽然一战令传统体系出现松动,但美国想要取而代之,还得找到一条更硬的杠杆以撬动更大的事端。

其实,正如我们经常讨论的那样,《西德尼·沃伯格》中也曾提到,美国总统实际上就是财团的利益发言人,有些时候,总统的权力甚至还没有背后的财团大。美国人也将这套思维套在了德国身上,它甚至成为挑起二战的关键因素之一,咱们不妨从头讲起。

二战只是美国的一桩买卖?大佬们刚散会,一场灾难便注定降临

一战结束后,英法集团的一纸《凡尔赛和约》把德国压得几乎崩溃,英法想要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眼下跟自己斗争了几个世纪的德国是真正可怕的敌人,而远在天边闷声发大财的美国尚未引起这两个大国的重视。英国和法国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把德国压得一辈子翻不了身,最好成为他们的“提款机”。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同纳粹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他们很快便遇到了一个大麻烦,那便是法国。

原来,美国向德国注入大量资本,通过金融运作从中赚了个盆满不满。这还不算,据统计,从1924年到1931年,美国向德国提供贷款总数超过1300亿马克,光利息就得多少钱啊!然而,规模如此庞大的资金在流通,英法不可能发现不了端倪,法国政府便将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单方面冻结,以“战争赔款”的名义纳为己有。简单地讲,这部分钱基本上就算是打水漂了。

二战只是美国的一桩买卖?大佬们刚散会,一场灾难便注定降临

法国的做法渐渐引发美国诸多大财团的不满,1929年中,各大银行、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跟美联储的大人物们坐到了一起,就如何对付法国展开了讨论。我们对这次会议的结果并不陌生——这些大人物认为想要突破英法体系的铜墙铁壁就必须要扶持一位手段够狠、态度够强硬的利益代言人,纳粹头目希特勒无疑是理想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纳粹可没说他们日后要搞犹太人,而是向德国人民承诺德国会重新强大起来,人人都会获得工作。当时全世界兴起了一阵“纳粹风潮”,甚至连年幼的英国女王也在学着敬纳粹礼并将其视为时尚;甚至在1929年12月,连哈佛大学还正儿八经地开设了有关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课题研究,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多美国社会顶端的人物也难免受到影响,例如福特汽车的掌门人亨利·福特和洛克菲勒。有资料就明确记载,洛克菲勒对纳粹的那一套颇为着迷;而当纳粹开始下手迫害犹太人时,福特还曾帮忙洗白。在这些大人物的推动下,美国资本家们决定让希特勒和德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二战只是美国的一桩买卖?大佬们刚散会,一场灾难便注定降临

根据“杨格计划(YoungPlan)”,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机构为德国输送的资金均用于魏玛共和国的重建,然而这些钱真正被消耗在了哪里,恐怕彼此都心知肚明。《西德尼·沃伯格》中记录了西德尼同希特勒的许多次对话,其中提到后者一次性就要数亿马克用以夺取政权,华尔街断然拒绝,声称“这种规模的资金调动会震动整个金融市场”,后来经协商,资金被分批支付给纳粹,数额以1500万为限。按照本书说法,连臭名昭著的“国会纵火案”也是在美国资本的支持下策划的。

这段历史许多朋友可能并不陌生,正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德国才轻易地突破了英法的封锁,再次建立起强大的武装力量。但实际上,德国当时的繁荣只是建立在透支式发展基础上的假象,除了军工之外,其他产业大多濒临破产,巨大的财政黑洞根本无法填补,外汇也消耗得所剩无几。有人认为希特勒是战争狂人,客观地讲,当时发起战争转移矛盾几乎是他唯一的选择了。这场交易进行到这里,希特勒如愿夺取了政权并重新同英法平起平坐,美国财团则赚了个盆满钵满,眼看是场“双赢”,但美国人从中发现了攫取更大利益的可能。

二战只是美国的一桩买卖?大佬们刚散会,一场灾难便注定降临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方被动被卷入了交易,那便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飞速崛起的苏联。

有观点认为,当时的苏联试图武装入侵德国,以积极的姿态掀起新一轮扩张。实际上,回看那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苏联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战略上其实已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紧缩——斯大林先是叫停了共产国际,随后又放弃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计划,1941年5月,苏联还举办了耀武扬威的大阅兵,目的恰恰是为了秀肌肉以避战。之所以在西部边境屯兵,那是因为战略家们看得清楚,苏德间必有一战,若无法避免便先下手为强。

二战只是美国的一桩买卖?大佬们刚散会,一场灾难便注定降临

苏联的崛起令英法感到恐慌,这种担忧甚至超过了眼下德国的复苏;当斯大林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法国人不得不承认:苏联才是真正的欧洲陆霸。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往后,美国对德国扶持的效果愈发显著,这也令英法从德国身上看出额外的价值——对抗红色力量西扩。在这个时间点上,英法和美国两大势力都想利用德国,前者是想让德国当枪对付苏联,后者则是想利用德国挑乱整个世界格局,自己好浑水摸鱼。二战爆发前夕,英国想方设法将祸水东引,甚至不惜安插大量间谍满世界散布谣言,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那段时期苏联跟德国的交好我们不难理解:彼此都曾被英法集团压迫,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盟友,自然一拍即合。实际上,在德国武装力量重新崛起的过程中,苏联也帮了不少忙:苏联曾在喀山等地开设了大量军事学院帮助德军培训人才,我们所熟知的古德里安就曾在那会儿造访过苏联。同样的,交易进行到后来,英法、德国和苏联都有失算之处:英法没想到德国会反戈一击,德国没料到入侵波兰会引发英法集团如此之大的反应,而苏联也没想到“盟友”的反水会来得如此突然;只有美国一直将自己摆在有利位置上——欧洲越乱,美国和它背后的那些大财团就越高兴。二战的结果也正如美国所期待的那样:德国将英法拉下神坛,美国如愿建立起了新的“日不落帝国”。

二战只是美国的一桩买卖?大佬们刚散会,一场灾难便注定降临

当然了,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美国也并非总能称心如意。

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何美国当年要对日本这么狠,甚至连在美国的日裔平民都不放过,统统关进集中营?答案就是日本恨不听话。同一时期的日本也获得了美国相当的扶持,在美国的战略中,日本扮演的角色就跟德国在欧洲一样。然而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的野心居然远远超出了理智,做出了其国力无法支撑的战略决策——这条美国精心培养的牧羊犬,到最后反而咬了自己一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