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帝当皇帝后,手中有一手好牌,只可惜什么都没捞到,落得一地鸡毛。
崇祯帝登基初期,旁边本有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袁崇焕、洪承畴六位超级名将,本来用好这批人完全能轻松搞定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等心腹大患,无奈崇祯帝性格上缺陷让其接连出昏招,让大好局面彻底丧失,最终落得一个吊死于煤山之上结局。
北京在被李自成攻破前,崇祯帝本有机会将首都迁移到江南,但崇祯帝不愿承担相应责任,最终人生的机会从眼前流逝。
因为这个原因,无数人觉得崇祯帝如果选择南迁,也许就不会有自缢煤山一事,陪都南京作为大明朝曾经的国都,南方官员忠诚度自然不用说,因而很多人觉得崇祯帝一旦南迁会不会和南宋一样延续个百来年。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距离北京城越来越近,崇祯帝很是担忧,便和大臣们在朝堂上商讨南迁事宜,不少大臣均同意将国都迁往相对安全南京。
不少忠于明王朝的大臣提出了自己计划,天津巡抚冯元飏甚至准备了两百船只和五千骑兵,只要崇祯帝决定南迁,他们就会迅速来到北京护送其去南京。这是个万无一失的计划,可崇祯帝始终没能下定决定,最终错失了最后机会。
按理说,崇祯帝应该南迁,毕竟南京城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相关配备很到位,崇祯帝到南京后可以立即办公,毕竟大臣们也不敢反对他,毕竟他是大明王朝名正言顺皇帝,威望依旧在。
崇祯帝之所以没有南迁,在于朝中清流使坏,他们觉得崇祯帝应该按照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时候南迁,会让大明朝失去传承和血性,实在不应该。
在这群庸臣使坏下,崇祯帝丧失了最终机会,最终来到了生命终点煤山上吊而亡,崇祯帝走后,曾经劝说崇祯帝那股清流并没有和他一样选择殉国,而是在李自成大军进城后直接选择投降。
崇祯帝犹豫不决让他错失了挽救大明朝的最后机会,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崇祯帝用人确实不足,而且能力和眼光不足以挽救大明朝。
换个角度来说,假设崇祯帝南迁,是否会让大明朝如同南明一样延续两百来年。
崇祯帝作为大明朝正统君主,在南京坐稳皇位完全没悬念,可问题来了,崇祯帝在南京稳定后,是否有能力挽救危局?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崇祯帝是位血性帝王,确实没错,可实际上崇祯帝除了有些血性外,可他的能力完全不足以挽救危局,登基为帝后,先是除掉魏忠贤,接着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袁崇焕、洪承畴六位顶级名将,在他神操作,相继惨死,可谓一手好牌打到烂。
这些人死后,大明朝再也没有可用之才,面对如此艰难的背景,崇祯帝依旧神操作不断,让局势一天天恶化,最终让国祚已经延续276年大明朝彻底走向灭亡。
崇祯帝用人方面不敢恭维,有能力的人在其神操作下相继死去,而那些没能力只会吹嘘拍马屁之人反而得到重用,这些人当政后,啥事不做整天瞎搞,最终让大明朝彻底走向了灭亡。
2、崇祯帝除了用人上有大问题外,自身能力也难以拯救病入膏肓的大明朝,他登基后内有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外有皇太极虎视眈眈,更为糟糕地是,朝中文武大臣还内斗不断。
朝中当权者东林党人为了一己私利,压根不顾大局,反对给商人收税,将所有的压力放在百姓身上,这让百姓压力很是沉重,最终忍无可忍无揭竿而起,可以说大明朝灭亡东林党罪无可赦。这群不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文官集团辅佐崇祯帝,大明朝还能长久,压根不存在。
文官上不靠谱,武将集团也是一群庸将,他们完全不顾国家利益,一直将扩大自身实力放在首位,才不管国家死活,崇祯帝面对这群人死后,很是无奈,可他没办法,只能一步步屈服,让他们得到想要利益。但这群武将获得相关利益,压根没打算为国效忠,而是在关键时机,要不是跑路,要不就是保存实力。
综合所述:
崇祯帝能力本就不足,旁边还有如此神队友不愿配合,因而我觉得就算崇祯帝去了南京,只能延续一段时间,不太可能让大明朝延续大百余年,毕竟他身边那群人压根扶不上墙。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