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探访阿富汗国博:展品有佛首和西方油画,经费来自塔利班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一座普通的庭院和一幢不起眼的二层小楼,这就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所在地。自从今年8月份塔利班进入首都喀布尔之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经历短暂闭馆,近期重新对当地民众和外国游客开放。

《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穆罕默德·叶海亚·穆赫布扎达的陪同下,独家探访了博物馆,见到留有阿富汗文化记忆的众多藏品。

探访阿富汗国博:展品有佛首和西方油画,经费来自塔利班

清冷的周末因为天气原因,参观者并不多,进馆步骤不复杂,门口由持枪的塔利班人员驻守,负责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听说是来自中国的访客,这些塔利班人员热情地打了招呼,对《环球时报》记者一行人点头微笑。

门票很便宜,本国访客票价20阿尼(约合1.3元人民币),外国访客票价100阿尼(约合6.5元人民币),如需拍照,票价翻倍。买完门票之后,通过安检门即可进到博物馆内。

据穆赫布扎达介绍,阿富汗一直动荡不安,对当地人来说,博物馆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人们愿意花钱来参观,去了解阿富汗的历史,他们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阿富汗现在经济不好,门票对于本地人都是一个较大的负担,但还是有不少阿富汗人来了解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就在昨天,我们刚刚接待了一个150人组成的大学生团队。”

从佛首到油画

在博物馆主楼入口处的石碑上,刻有英文“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意为“文化兴则国家存”。位于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阿富汗,在上千年历史中,多种文明在此地碰撞融合,留下了绝无仅有的文化结晶。然而多年的战乱给阿富汗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造成巨大伤害,大量文物遭盗窃、抢夺和破坏。

探访阿富汗国博:展品有佛首和西方油画,经费来自塔利班

现在伴随着塔利班重掌政权,一切慢慢获得改善。塔利班政府公开向国际社会承诺,尊重不同文化,积极保护本国文化遗产。

除了伊斯兰文化的遗迹之外,《环球时报》记者还欣赏到博物馆“镇馆之宝”贵霜帝国国王迦腻色伽的塑像、佛教画像和佛首及有5000年历史的银碗残片。

穆赫布扎达强调,这些藏品记录着阿富汗灿烂多彩的文化,凸显其不同文明交汇地的特色。

由阿富汗本国画家创作的油画以及来自中国的传统屏风、清代的瓷器,均在展出之列。

经费来自塔利班政府

穆赫布扎达向《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当时塔利班进入首都的过程,“比较平静,博物馆在第二天被塔利班接管,所有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一个月后塔利班向博物馆交回管理权,并给博物馆安排了安保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没有遭到任何破坏,藏品也没有丢失。”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面积不大,有限的场地展出的藏品数量并不多,大部分藏品还被收藏在地下室。出于安保的考虑,部分国宝目前仍存放在总统府。

穆赫布扎达告诉记者,“博物馆现在有包括女性员工在内的80多名工作人员,所有人员全部归塔利班政府管理,由政府发放工资。目前还没有渠道接受国际组织的援助。”

感恩中国同行

为了保护在战争中得以幸存的珍贵文物,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曾经挑选出一批重量级藏品,于2006年10月开始了长达14年,途经英国、美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全球巡展之旅。

2017年3月,这批国宝首次亮相故宫博物院,展览主题为“浴火重光”,寓意历经阿富汗战争和国家动荡等考验后浴火重生、再现光彩。此后直到2019年,国宝们先后在中国的敦煌、成都、郑州、深圳、长沙等地“接力”展出。

穆赫布扎达说,他当时随同展品,访问过很多中国城市,“对中国的印象很深,当时和中国同行交流了很多经验,感谢他们对于展品的支持。”

如今在办公室的书架上,穆赫布扎达把湖南省博物馆为他颁发的荣誉证书放在醒目的位置,证书见证了中国和阿富汗两国文化交流的努力和成果。

面对阿富汗文物保护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于11月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发出公开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大保护阿富汗文化遗产的力度。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曾经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正在更积极地参与保护国际文化遗产,并愿意为保护阿富汗的文物发挥更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博物馆之间的切实合作,充分发挥国际协作精神,帮助阿富汗的文物得到更加妥善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