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阿富汗國博:展品有佛首和西方油畫,經費來自塔利班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一座普通的庭院和一幢不起眼的二層小樓,這就是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所在地。自從今年8月份塔利班進入首都喀布爾之後,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經曆短暫閉館,近期重新對當地群眾和外國遊客開放。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穆罕默德·葉海亞·穆赫布紮達的陪同下,獨家探訪了博物館,見到留有阿富汗文化記憶的衆多藏品。

探訪阿富汗國博:展品有佛首和西方油畫,經費來自塔利班

清冷的周末因為天氣原因,參觀者并不多,進館步驟不複雜,門口由持槍的塔利班人員駐守,負責博物館的安全保衛。聽說是來自中國的訪客,這些塔利班人員熱情地打了招呼,對《環球時報》記者一行人點頭微笑。

門票很便宜,本國訪客票價20阿尼(約合1.3元人民币),外國訪客票價100阿尼(約合6.5元人民币),如需拍照,票價翻倍。買完門票之後,通過安檢門即可進到博物館内。

據穆赫布紮達介紹,阿富汗一直動蕩不安,對當地人來說,博物館票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人們願意花錢來參觀,去了解阿富汗的曆史,他們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阿富汗現在經濟不好,門票對于本地人都是一個較大的負擔,但還是有不少阿富汗人來了解燦爛的文化和曆史。就在昨天,我們剛剛接待了一個150人組成的大學生團隊。”

從佛首到油畫

在博物館主樓入口處的石碑上,刻有英文“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意為“文化興則國家存”。位于東西方文明交彙處的阿富汗,在上千年曆史中,多種文明在此地碰撞融合,留下了絕無僅有的文化結晶。然而多年的戰亂給阿富汗文化遺産保護,尤其是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造成巨大傷害,大量文物遭盜竊、搶奪和破壞。

探訪阿富汗國博:展品有佛首和西方油畫,經費來自塔利班

現在伴随着塔利班重掌政權,一切慢慢獲得改善。塔利班政府公開向國際社會承諾,尊重不同文化,積極保護本國文化遺産。

除了伊斯蘭文化的遺迹之外,《環球時報》記者還欣賞到博物館“鎮館之寶”貴霜帝國國王迦膩色伽的塑像、佛教畫像和佛首及有5000年曆史的銀碗殘片。

穆赫布紮達強調,這些藏品記錄着阿富汗燦爛多彩的文化,凸顯其不同文明交彙地的特色。

由阿富汗本國畫家創作的油畫以及來自中國的傳統屏風、清代的瓷器,均在展出之列。

經費來自塔利班政府

穆赫布紮達向《環球時報》記者回憶起,當時塔利班進入首都的過程,“比較平靜,博物館在第二天被塔利班接管,所有從業人員不得入内。”

一個月後塔利班向博物館交回管理權,并給博物館安排了安保人員。“在這個過程中,博物館沒有遭到任何破壞,藏品也沒有丢失。”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面積不大,有限的場地展出的藏品數量并不多,大部分藏品還被收藏在地下室。出于安保的考慮,部分國寶目前仍存放在總統府。

穆赫布紮達告訴記者,“博物館現在有包括女性員工在内的80多名從業人員,所有人員全部歸塔利班政府管理,由政府發放工資。目前還沒有管道接受國際組織的援助。”

感恩中國同行

為了保護在戰争中得以幸存的珍貴文物,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曾經挑選出一批重量級藏品,于2006年10月開始了長達14年,途經英國、美國、中國等十幾個國家的全球巡展之旅。

2017年3月,這批國寶首次亮相故宮博物院,展覽主題為“浴火重光”,寓意曆經阿富汗戰争和國家動蕩等考驗後浴火重生、再現光彩。此後直到2019年,國寶們先後在中國的敦煌、成都、鄭州、深圳、長沙等地“接力”展出。

穆赫布紮達說,他當時随同展品,通路過很多中國城市,“對中國的印象很深,當時和中國同行交流了很多經驗,感謝他們對于展品的支援。”

如今在辦公室的書架上,穆赫布紮達把湖南省博物館為他頒發的榮譽證書放在醒目的位置,證書見證了中國和阿富汗兩國文化交流的努力和成果。

面對阿富汗文物保護面臨的困境和問題,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于11月邀請國内外知名學者共同發出公開倡議,呼籲國際社會加大保護阿富汗文化遺産的力度。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霁翔曾經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正在更積極地參與保護國際文化遺産,并願意為保護阿富汗的文物發揮更重要作用。希望通過博物館之間的切實合作,充分發揮國際協作精神,幫助阿富汗的文物得到更加妥善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