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世纪最骇人听闻的刺杀事件

1170年12月29日,托马斯·贝克特大主教在坎特伯雷大教堂遇刺身亡。

这是中世纪一起著名的谋杀案,当事双方分别是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国王亨利二世和他的挚交好友、英格兰前任大法官、现任英格兰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

贝克特大主教被刺身亡后,震惊了整个欧洲。

这场刺杀,表面上看是贝克特主教和亨利二世的恩怨情仇,实际上是中世纪英国政教关系的一个缩影。其根源在于从诺曼征服到亨利二世统治时期,在王权日益得到强化的同时,教权也逐渐成长起来,王权、教会之间的矛盾变得尖锐化,加上罗马教皇积极干预英国政治,政教关系由联合转为对抗。

不光在英国,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也贯穿了欧洲的整个历史。

从德皇亨利四世的卡诺莎之跪 ,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到伊丽莎白一世被奉为新教女王,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三次更改宗教立场,无不反映着斗争的激烈。

为什么这一次的大主教之死会让整个欧洲都震惊?这场刺杀事件又是如何改变英国的历史进程的?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清楚——

第一,出身商贾的贝克特如何成为国王的至交好友?

贝克特出身低下,起初在坎特伯雷大主教手下做文书。大主教觉得他虽然学术成就不怎么样,但勤奋肯干,于是逐步提拔他。

1154年,贝克特成为了坎特伯雷的总执事。在此要职上,贝克特俸禄增加,他在伦敦的府邸因此建得富丽堂皇。正是在总执事这个位置上,他与亨利二世相识。

贝克特的性格和能力也逐渐得到了亨利二世的认可,于是,在大主教特奥巴尔德的举荐下,亨利二世任命将贝克特任命为英格兰政府的最高官吏。贝克特也不负众望,在为王室服务的工作中应对自如。

1160年前后,贝克特到达了权力的巅峰,他被任命为大法官。当时他四十出头,而国王将近二十七岁。贝克特身材高大,相貌给人以好感,仪态高雅,擅长宫廷谈话的技巧。就像亨利八世的首相托马斯·沃尔西,伊丽莎白一世的秘书一样,贝克特运用自己的政治手腕和灵活的头脑,为亨利二世上上下下打点好日常工作的繁琐和混乱。

不光在政府事务上两个人配合默契,私下里两人的感情也非常好。他俩经常一起骑马打猎,国王经常招呼也不打到贝克特家吃饭,还把自己的儿女送到贝克特那里学习。

中世纪最骇人听闻的刺杀事件

那么,国王为什么要谋害自己的至交好友?

这就要说到贝克特的另一重身份了。除了担任亨利二世的大法官,贝克特还是坎特伯雷总执事。提拔贝克特,固然有性格和能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亨利二世一直将贝克特视为王室和教会之间的桥梁。

整个12世纪,欧洲所有的君主和教会都在就职权问题产生争斗,而作为金雀花王朝的国王,亨利二世也认为教会的手伸的太长了,损害了他自己的王权。所以,亨利二世一直在盘算要将英格兰教会从罗马的管辖中“解放”出来,甚至决心“驯化”教会。

而老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死,在亨利二世眼中就是最好的契机,他可以培养一个温顺听话的大主教,重新定义王权与教权的界限。而贝克特,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但在教会看来,贝克特根本没资格当大主教。

第一, 他俗世身份过于显要,身为国王的密友和大法官的他让教会不能认同、服从;第二, 他的出身低下而且神学的学术建树不足;第三, 他在担任大主教之前的职位和资历也不是最佳人选。

最重要的一点,他被任命为大主教,很明显是亨利二世企图用皇权压制教权的一种表现。

不过,在亨利二世力排众议之下,贝克特还是担任了这一职位。但亨利很快发现,贝克特没有按照自己规定的路线,继续为王权服务。

在贝克特看来,这种任命是非常惶恐的。

一方面,拿着教会的钱,吃着王室的饭,无论如何都有悖于他的原则;另一方面,初次担任教庭职位的贝克特承受了来自宗教界的极大压力和非议,为了能坐稳这个位置,他也要做出一些成绩。

贝克特成为大主教不久就辞去了大法官一职,理由是他“不可能同时效忠两个主人”,就此与皇权,也就是亨利二世割断联系。在亨利二世重整国家的司法体系,与教会分庭抗礼的时候,贝克特还釜底抽薪,上书罗马,要求增强坎特伯雷的权力,也就是联合罗马教廷全力反抗。

王室忠心耿耿的鹰犬,一夜之间成为了最大的敌人。

贝克特与亨利二世最终一拍两散。贝克特到亨利二世的死敌法国国王那里待了5年,5年间,贝克特不断上书罗马要求制裁亨利二世;而亨利也无视贝克特的大主教之位,让别的主教给皇子主持加冕仪式,贝克特恼羞成怒,回国后贝克特将这些反抗他、亲近国王的教会人员全部驱逐。

面对这样的情势,亨利二世震怒,说出了著名的:“谁愿意帮我解决掉这个烦人的主教?”于是,四骑士闯进坎特伯雷,刺杀了大主教,贝克特成为了皇权和教权斗争的牺牲品。

最后,贝克特的死,让这场权力斗争倾向于皇权了吗?

可惜的是,亨利二世失败了。

中世纪最骇人听闻的刺杀事件

在神权至上的年代,大主教被谋杀这一事件震惊了基督教世界。教皇得知这一事件后沉默不语,拒绝与任何英格兰人说话,甚至打算开除亨利二世教籍,给亨利二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英格兰国内的贵族本就不满亨利二世不断集权,贝克特的死点燃了英国内战,分裂的战火一触即发。

最后,亨利二世只好前往坎特伯雷,接受所有在场主教的鞭笞——每人至少抽在国王身上三下。亨利二世向上帝发誓自己没有杀害贝克特的意思,不合双眼的祈祷斋戒了三天,请求宽恕。

亨利二世没能加强王权,反而让自己的国家,陷入了分裂;而贝克特呢,死前没有得到过教会的爱重,但因为他死于俗世王权之手,教皇追封他为“圣人”。

不过,亨利二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失败,他为英格兰皇权与教权的斗争埋下了一颗种子。贝克特遇害300年后,英格兰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捣毁了亨利二世修缮的贝克特坟墓,将其尸骨毁掉。

历代评价

“我爱国王,我更爱上帝。”

——托马斯·贝克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