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安石,寂寞千年的独行者

若干年前,我到浙江奉化雪窦山游览。雪窦山风景秀美,但人迹寥寥。我在山中很快便迷失了方向,兜兜转转之间,忽然看见路边不起眼的地方有一尊王安石的石像,在绿树掩映中颇为寂寞。

我当时立刻想到了熙熙攘攘的西湖边上昂首挺立的苏东坡像,这地位差别是何等的悬殊,一种难以言表的滋味涌上心头。

王安石,寂寞千年的独行者

前几天,诗人雷格准确地说出了我的体会:“学士风骚百代,相公寂寞千年。”

千年以来,苏东坡苏学士尽得风流,杭州惠州儋州,到处都有他的故事在流传,提到乐观豁达必提苏东坡;但是王安石,生前身后都争议不断,几乎被骂了千年,流传了个寂寞。

王安石,寂寞千年的独行者

今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年,我们短短的一生能够恰好遇上几个人的千年诞辰呢,籍籍无名者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湮灭,能名垂千年仍如雷贯耳者寥寥无几;又有几个人能赶上大人物的千年诞辰呢,写《王安石传》的梁任公就没能赶上,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

所以在王安石诞辰日12月18的当天,学界有纪念王安石的学术研讨会,民间自有民间的纪念方式——那就是,学子们纷纷祈求Jeff(介甫)保佑当天进行的四六级考试顺利,真是新时代新景观。

王安石,寂寞千年的独行者

我对王安石一直比对苏东坡更加偏爱,原因可能是先入为主。

小时候看过一本小人书,名字叫做《三难苏东坡》,故事是说苏东坡自恃才高,随意修改老师王安石的诗,自作聪明地在老师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后面添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结果,被现实打脸,满地黄花憔悴,菊花也是要落的。

我觉得老师肯定比学生厉害啊!

王安石,寂寞千年的独行者

可是为什么到了后来,我还是更加偏爱王安石呢?

明明是苏东坡写诗更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么奇妙又多么自然。而王安石被人传颂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被奉为炼字的典范,但是我偏偏觉得这个绿字实在是压住了其他字,显得有点刻意而不够自然了。

我反倒比较喜欢他的另一首小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估计也是王安石自己的写照吧,他就是一枝对抗凛冬的白梅。

明明是苏东坡更加风流,我偏爱王安石,不是因为他有才华,或许是因为他性格执拗?

王安石勤奋博学、淡泊名利,却又争强好胜、性格执拗,被人称为“拗相公”,这不是典型的“真性情”吗?历史上,杜甫就是这样性格褊躁之人,他因直言顶撞,差点被救济他的恩人严武杀掉。

率真执着的性格自有其好处,一方面,它可以让人专注于某一方面,产生巨大的成就,杜甫写诗的水平就登峰造极;另一方面,这种个性其实是易相处的,因为他喜怒形于色,不会藏着掖着。《红楼梦》中林黛玉会当面就把花儿一丢,说,“我就知道,不是别人挑剩的也不会给我。”薛宝钗就绝不会这样,宝钗总是安分随时,但是你也别想得到她的真心。

太搞笑了,难道我偏爱王安石是因为他是个二愣子?绝对不是,王安石最大的魅力来自他的政治家体质。

王安石是历史上少数几个堪称“政治家”的人物,俗话说,“谢安石,王安石,治国安邦两安石”。王安石也自视甚高,自比孟子。他老师欧阳修夸奖他文章写得好,“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您就是李白再世,当代韩愈啊!不得不说欧阳修夸得不在点上,王安石自然不认同,他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我志不在文学,我的目标是孟子!

其实,以我们粗陋的见识,王安石应该对标的人物是管仲管子。后者是中国古代的“凯恩斯主义”推行者,春秋时的齐国正是由管仲发起改革,从财政、税收和价格三方面对经济进行宏观管控,才实现了霸主的崛起。而王安石推行变法,也是意图通过税收改革来增税、调节贫富,利用信用借款来刺激经济,从而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众所周知,王安石变法失败了,由于种种原因,诸如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政策执行走样、他本人性格上的暴躁极端不能容人、识人不明被小人利用……等等。

于是上千年来他成了历史的罪人。为什么会是这样?明明他在先进发达地区鄞州已经局部试验成功了的呀!不是他的方法不好,而是所有的配套条件都在背弃他,时代跟不上他的做法,王安石与现代的我们更接近,反而与他同时的人物格格不入。

王安石,寂寞千年的独行者

古人推崇立德立功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但有时候,我觉得可能是知识分子占据了话语权,才把“立德”排在了首位。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成为高高在上的圣人难,还是躬身做事更难呢?

反正我觉得,做事是相当难的。如果你想让别人都称赞你很容易,只要光说不做就行了;但是知易行难,只要你开始行动,必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必定会有臧否。改革者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包含了无数种悲剧的可能。

毕竟时代已经改天换地。有时我想到我们的朱总理,在经济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也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总理无惧,以雷霆手段推行金融改革和经济改革。一时的质疑改变不了大国崛起的趋势,历史终于证明了这位改革家、躬行者,他比圣人更艰难、更伟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但浮云重重,王安石终究不能冲破时代的迷雾,他不能克终大业,徒留下北宋的不幸和千年的寂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