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讲的历史是发生在晋南战役期间。这一次,陈赓与胡宗南的“单挑”,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人“一对一”的挑战、对决,而是双方各自独立指挥一个方向的带战役性质的对战。
自1930年起,陈赓和胡宗南指挥各自所属部队在战场上曾有过三次会面:第一次是在河口,第二次是在松潘,第三次是在山城堡,三次较量,双方有胜有负。

陈赓
那为什么单单晋南战役这一次是两人的“单挑”呢?那是因为,当年大家都是师长、军长一级,尚够不上是雄镇一方的战略方面指挥官。说通俗一点,是居于“将”位,而非“帅”位。此时,胡宗南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总揽国民党军队西北全局,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疆帅”。陈赓在我军的地位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属下的第4纵队司令员,统领3个旅,若只看兵力,大致相当于胡宗南手下的一个整编师师长吧。
但是,自从刘邓大军东略中原后,陈赓就成了晋南解放区的最高指挥官了,也可以算是我军的一个小战略区域的统帅。由此看来,晋南决战,应当是陈、胡之间第一次独立负责的战役,也算是黄埔两大高手的首次“单挑”了。
胡宗南
黄埔时期,陈赓总是处处盖过胡宗南,学生军东征陈炯明时,陈赓勇救蒋介石,在当时可是出尽了风头。弄得心高气傲的胡宗南心里痒痒的,也非常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比试一下,分个高低。但是,由于双方过去都不是独立地负责一个战略区域的指挥责任,这样的机会也就不易出现,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1946年5月16日,胡宗南秘密制定了《攻略陕北作战计划》,密谋对延安发动突然袭击。但是蒋介石考虑到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还在进行,并未公开决裂,而西北也并非兵家必争之地,他的目光在中原,自古以来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嘛。所以,蒋介石批示:“暂缓”。
陕北可以暂缓,但是晋南不能缓。一来这个地方战略地位确实很重要,晋南地区既为关中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陕北的重要屏障,同时还是连接我陕甘宁解放区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支点与通道;二来这里并不太像延安那样敏感,构不成国际国内舆论的焦点。于是,国共双方就在晋南地区拉开了战场。
1946年7月初,胡宗南出动基干第一军,辖第1、第27、第79师等6个整编旅,外加1个重炮团和1个特务团,结合盘踞在此地区的阎锡山第61军等部队的5个旅,共计7万余人,在晋南向我太岳解放区大举进攻,企图攻占晋南。
而陈赓指挥的第4纵队3个旅(第10、第11、第13旅)只有不到2万人,另有王新亭的太岳军区和张宗逊的吕梁军区部分部队协助。从实力上来看,显然胡宗南的实力要强很多。
两支看似实力悬殊的部队就这样迎面“相撞”了。
胡宗南接令后,派董钊率经过整编后的精锐基干第一军,于1946年7月上旬从陕西强渡黄河,进入山西晋南重镇运城,准备进攻晋南解放区。胡宗南亲到运城、临汾等地坐镇指挥,决定第一步以第一军的力量,结合阎部的一个军,南北合击陈赓所部。即胡军由运城北上,阎军由介休南下,两军会合于洪洞、赵城地区,由此先将同蒲铁路全线打通。尔后再出同蒲路逐次向东压迫,扫荡晋东南解放区,彻底解决陈赓。
针对胡宗南的如意算盘,陈赓的对策是:利用阎、胡之间的矛盾,先集中主力南击胡军,歼其一部;得手后再挥师北上击阎军。如此一路南拳北腿,打得虎虎生风,既攻了胡宗南,又揍了阎锡山。战役第一阶段,主要是在闻喜、夏县展开,所以也叫“闻夏战役”,从7月10日打到22日。战役结果是,陈赓的3个旅,先后歼灭胡宗南部一个旅(31旅)挂零(重创47和78两个旅)的兵力,歼灭阎部1万余人。
第一个回合下来,胡宗南就被黄埔同学陈赓对准他的屁股狠狠踢了一脚。
胡宗南气得火冒三丈,他把逃回的31旅旅长刘铭钊撤职,91团团长李国培和92团团长柳际春枪毙,把负责前线指挥的第1军军长董钊也狠狠斥骂了一顿。当然惩办部属不能出尽心头的恶气,只有打败陈赓,他才会心满意足。
胡宗南遭受的损失,尽管没有伤筋动骨。但是,却使胡宗南的头脑稍稍清醒了一下,总算懂得陈赓毕竟是陈赓,依然出手不凡,雄风不减当年,不愧是黄埔的高材生,小觑不得。
延安收到胜利的消息后上下都很高兴。陈赓这一次采用的战法,也成为此后解放战争期间的惯用经典战法,那就是: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7月16日军委发电各中央局与军区,要求全军团以上将领学习陈赓部集中主力各个歼敌的作战方法。这是军委在解放战争初期,比较早地利用战例阐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一份重要电文。在这之后,苏中地区的七战七捷、陕北战争初期的三战三捷,莫不是在整体劣势下,通过创造局部优势而取得战役胜利的著名范例。
应当说,这是陈赓在这一次战役中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的另外一个重大贡献。不仅把胡宗南揍了,还为全军揍出经验来了。
这个时候,被打急眼的胡宗南横下一条心,拿出自己的老本第1旅,投入晋南战场。并下令此次晋南战役,只许胜不许败。若是被打败,岂不是让天下的黄埔学生耻笑。若是战胜了陈赓,那我胡宗南就在整个黄埔学生中盖了帽了。于是,胡宗南在向晋南增调整编第30师3个旅的同时,下令将整编第1旅拉出潼关,东渡黄河,进入晋南战场。总兵力达到15个旅,近10万人。
在这里我们要重点介绍一下胡宗南的第一旅。第1旅是胡宗南的发家之旅,是胡宗南的老本钱,整编第一旅即整编前的第一师,胡宗南在第一师师长任上蹲了六年之久,是胡宗南一生中在一个岗位上时间蹲得最长的。这个旅还做过蒋介石的警卫部队,备受蒋介石、胡宗南的宠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一直被吹捧为“天下第一旅”。
它装备精良,全部美式武器,士兵都是有七八年军龄的老兵,训练有素,技战术水平高,战斗力强。历任旅长都必须是黄埔毕业生,指挥官的军衔也较其他部队普遍高一级。现任旅长黄正诚,中将军衔,不仅出身黄埔,还在德国希特勒的军事学校“镀过金”,团长都是少将。因为受宠,这个旅也特别蛮横,在行军路上,其他国民党军遇上它,都要赶快让路。
据说这个旅没有打过败仗,是“百战百胜旅”。
这么牛的“天下第一旅”,抗战期间胡宗南愣是没舍得把它投入战场,只让它与日军隔着黄河相望平安相处了八年。现在为了对付陈赓,他把这看家的老底子拿出来了,可见胡宗南击败陈赓的决心有多大。
1946年8月17日,胡宗南飞抵运城,召集高级军事会议,亲自部署作战,妄图再次伙同阎锡山南北合击,一举打垮陈赓,打通同蒲路。
胡宗南的决心不小,陈赓的决心更大。本来,陈赓打算先打击一下阎锡山,迫使阎锡山更加谨慎小心,不敢出兵。但陈赓很快发现,阎锡山和上次一样,仍在故作姿态,他的部队并不远离据点,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样子。
鉴于阎老西的这种表现,陈赓把注意力又集中到胡宗南的部队上,而最让陈赓感兴趣的就是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9月中旬,胡宗南的部队在前线指挥官董钊的指挥下,主力已陆续到达临汾地区,整编第1师集结于同蒲线上的临汾、史村、蒙城地区;整编第30师集结于绛县、翼城、曲沃地区,完成了一线部署。整编27师集结于主力侧后,整编90师53旅守备后方。
陈赓判断,胡宗南当前的攻击目标是浮山县城,第1师可能沿临浮公路,第30师可能沿翼浮公路进攻浮山。胡宗南的目标是浮山,陈赓的目标是第1旅,陈赓决定利用浮山这个“诱饵”钓到第1旅这条“大鱼”。
陈赓把歼灭第1旅的战场选在了临浮公路上,临浮公路两侧都是新解放区,地势比较平缓,经过这条路进犯的敌人一般都比较疏忽大意,特别是傲气十足的第1旅更不会想到我军会在这里伏击它。
影视剧中的陈赓指挥打胡宗南第一旅
当然,特科出身的陈赓在这次战役中,还有一件秘密武器——电台监听。当时我军的电台主要来自于向国民党军队缴获,因此电台的型号,频率几乎一模一样。只要搜索到敌人电台的工作频率,是可以监听到通话内容的。
但是,如果敌人加了密,必须先破译,监听起来要费劲很多。可是狂妄自大的胡宗南及其下属,根本不管什么密语不密语,直接在电台里用明语指挥部队。因此敌人的动向被陈赓掌握得清清楚楚。用今天的说法,那就叫战场单向透明。
这不,9月21日,4纵通信科就监听到胡宗南的晋南前线指挥官董钊向部队下令:第1师167旅沿临浮公路攻击,第30师27旅沿翼浮公路攻击,目标浮山。监听到的内容和陈赓的预判一模一样。
接下来,就有好戏看了
。
22日,27旅、167旅轻松地拿下了浮山,但不久,他们就发现,大批解放军向他们紧逼过来,大有一举围歼的势头。其实,这是陈赓制造的假象,是陈赓引诱第1旅出援的“诱饵”。
董钊果然中计,他得到27旅、167旅被攻击的报告后,认为陈赓要吃掉这两个旅,便派1旅2团出兵东进策应。
陈赓很快从电台里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一直坐在司令部通信科的电台前等候敌1旅的消息,突然听到敌1师师长罗列呼叫1旅旅长黄正诚的声音:“1旅的行动要注意南边的那个‘高地方’!”
紧接着,罗列又与167旅旅长李昆岗通话,叮嘱他注意同1旅策应,并当心左边的“高地方”。
临汾至浮山间是我军的占领区,公路以南“高地方”是什么地方?
陈赓在地图前观察片刻,很快便明白,“高地方”指的是塔儿山,陈赓对这一带的地形很熟悉。这里的山区是老根据地,有一高峰塔儿山,抗战期间即为我军控制,如果敌人要沿这条公路行动,自然要“当心”“注意”点儿。
据此,陈赓判明,1旅要出动了,任务是维护临浮公路的通畅,支援浮山,行动路线就是沿临浮公路东进,当前可能要在官雀一带驻防。
机会来了,陈赓当即开会部署歼敌计划,他命令李成芳的第11旅(欠33团)首先敲掉官雀之敌;周希汉第10旅截断敌1旅2团与临汾之敌的联络,并阻止敌人向东增援,寻找机会将其围歼;陈康第13旅阻击浮山敌27旅、167旅向西增援;太岳军区第三分区的部队向浮山方向佯动,牵制敌人;11旅33团向临汾迫近活动,迷惑钳制敌人。
李成芳
显然,这是一个很大胆的作战计划。我军的作战原则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现在,陈赓仅用两旅围歼敌第1旅,压力还是有的。陈康的13旅则要顶住浮山方向敌人2个增援的旅;临汾方向还有阎老西的2个师,陈赓仅抽出11旅的一个团前去佯动。陈赓的手中几乎没有预备队了。
就这样,陈赓冒着被敌人夹击的巨大风险,发动了围歼敌1旅的战役。
22日18时,敌第1旅2团已全部在官雀村集结,我军11旅先头部队随之赶到这里。
胡宗南认为,从一般军事常识上来说,第1旅的此次行动是不会有什么闪失的。不要说前有浮山的两个旅挡驾,后有驻防临汾的董钊大军保险,即以第1旅的实力来说,仅凭陈赓的3个旅,要想一口吃掉它,恐怕到时候是上手容易脱手难,吃不了兜着走了。
况且,解放军的战术,一般总是“柿子先拣软的摘”名曰: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先打孤立分散之敌,再打集中强大之敌。现在第1旅既不是弱敌,也不是孤立之敌,岂不是万无一失了。
但是,胡宗南彻底想错了。陈赓的目标就是第1旅,而且志在必得。
“发现土匪骚扰!”坐在电台旁的陈赓清晰地听到,官雀敌2团团长刘亚武向旅长黄正诚的报告的声音。
黄正诚下令,“立即把部队收缩起来!”
“这是小股土匪袭扰,没有关系,请旅长放心!”王亚武非常不以为然。
陈赓马上命令李成芳乘王亚武立足未稳,骄傲大意之际,发动突然袭击。
李成芳命令31团从村西北发动进攻,32团从村西南发动进攻,集中兵力先攻击村西的敌第1营。
我军第11旅的两个团向官雀发起进攻后,王亚武向黄正诚报告:“我们碰上敌人主力了!”明显语气已没先前的神气。
黎明前,李成芳11旅已经歼灭敌人2个步兵连和1个团属战防炮连,并逼近了敌人的团指挥所,占领了官雀村的西、南两面。
周希汉的13旅当夜到达韩北略村时,没有发现敌军。却忽然听到官雀村方向枪声大作,立即主动出击,占领了官雀村东侧有利地形。
这样,敌1旅2团就被我军包围在了官雀村。“黄旅长,请快派部队增援。”电台中,王亚武有点沉不住气了。
“坚持住,我已经命令1团增援你们。”黄正诚答复。
周希汉
周希汉 董钊也收到了王亚武的呼救。直到此时,他才明白,陈赓不是想要浮山,而在“天下第一旅”。2团被围,他心急如焚,这第1旅可是胡长官的心肝宝贝啊,1旅挨打,必然疼在胡长官的心上,第1旅若有个三场两短,他董钊可承担不起,他马上把2团被围的消息向西安报告。
胡宗南闻报,又气又急,他知道陈赓的倔脾气,2团一旦被陈赓抓住,肯定没啥好下场。于是,他给董钊下达了死命令:“给陈赓来个反包围,拼死也要解2团之围!”
董钊不敢怠慢,他一面命令王亚武“坚持战斗”,一面下令27旅、167旅放弃浮山,向西合击陈赓,以解2团之围。
陈赓了解到了敌人的这些动向,迅速把这些情况传达到各旅:
“浮山两个旅的敌人来援被围之敌,你们要迅速构筑工事,坚决于西佐岭一线阻住敌人,不能后退,你们可向三分区部队联系,要他们也参加阻击战斗。”
“能联系上三分区的部队更好,联系不上,我们也能顶住。”陈康旅长满怀信心。
“黄正诚率一团也出动了,你们的任务是将其包围歼灭。”
“没问题,就怕他黄正诚不来!”周希汉正等着黄正诚。
此时,李成芳旅还在与官雀的敌1旅2团激战,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李成芳重新调整部署,于23日下午5时向敌人发起了总攻。
31团1营一举突破敌一个营固守的房院,经过两小时的激战,将敌人彻底歼灭。
32团2营向敌人的第2营攻击,经过逐房逐点争夺,突入院内,用刺刀、手榴弹与敌近战。有的班手榴弹打光了,就冒着极大危险与敌人“托排球”,即敌人把手榴弹扔过来,战士们又拣起来甩过去,就这样一个院、一堵墙地和敌人争夺,打得敌人不断退却。
深夜,31团第3营向敌人的纵深猛冲猛插,包围了敌团部和团直属机关。该营爆破组在火力掩护下,进行了一连串的爆破,很快开辟了通路,后续部队乘着硝烟猛扑院内,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地白刃格斗。经过逐屋争夺,激烈拼杀,终于在24日凌晨3时许,彻底消灭了最后一股顽抗的敌人,敌2团少将团长王亚武被击毙。
陈赓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自从他作出了这个冒险的作战计划后,就承担着极大心理压力,毕竟实力悬殊,“天下第一旅”到底战斗力如何,要接上火了才知道。要说不担心,肯定是假的。
如果李成芳的11旅与王亚武的2团打成胶着状态,敌人的援兵又在拼命靠近,局面对陈赓就会很不利,现在李成芳结束了战斗,算是把陈赓解放了,陈赓手里也开始有预备队了。
陈赓知道陈康的压力也很大,一个旅阻击两个旅,打得一定特别艰苦,他给陈康打电话:“李成芳已经消灭了敌2团,要不要增援你?”
“不用,请司令员放心,我们13旅能顶得住,敌人前进不了。”陈康说得轻松,但他打得却不轻松。
13旅已经打退了敌人多次轮番进攻,付岀了较大牺牲,39团2、3营伤亡过半。2营营长何光金看到机枪手牺牲后,挺身而岀,不顾敌人炮火轰击,向敌人猛烈扫射,杀伤大量敌人,光荣牺牲在阵地上。8连4班长赵小龙,当敌人冲上来时,赤手空拳跳出战壕,勇猛扑向敌人,用拳头把敌排长打翻在地,夺下自动冲锋枪向敌人射击,直到最后一息。
敌27旅、167旅以巨大的代价突破我13旅阵地后,13旅以机动防御、节节抵抗的手段,消耗、迟滞敌人。
东面的敌27旅、167旅寸步难行,西面的黄正诚率领的1旅旅部和一团也裹足难前,不过,黄正诚的命运要比27旅、167旅更惨,因为陈赓对27旅、167旅仅是阻击而已,而对黄正诚却是坚决消灭。
黄正诚
黄正诚着急解救他的2团,命令部队强行军,火急火燎地沿临浮公路一路杀来。23日当他赶到陈堰村一带时,当即遭到了我30团的顽强阻击。尽管黄正诚有飞机助战,有大炮助攻,一天内连续向30团发起14次冲锋,但始终都没办法向前迈进一步。
黄昏时,黄正诚看到部队激战一天,已经十分疲惫,不得不停止攻击,缩回了建有防御工事的陈堰村,准备第二天再战。可惜,悄悄隐蔽接近的周希汉10旅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天黑下来后,10旅旅长周希汉一声令下,各突击队一齐出动,冲向陈堰村。
10旅的袭击出其不意,一下子把敌人搞乱了,等它反应过来,立即疯狂地进行反扑,但都被我军击退。敌人缩回屋内顽抗,在房顶上架起大量的机枪,一间房一堵墙地和我军展开了争夺。
土匪出身的敌少将团长刘玉树,双手提着手枪,在一间房上跳来跳去,挣扎喊叫,最后被我们的战士追得无路可逃,摔了下来,但他站在那里,还是又跳又嚷。几个战士一拥而上,把他捆了个结结实实。
黄正诚带着他的旅部被压缩到村子西南的4个大院里。黄正诚缩进陈堰,刚被包围时,他还满不在乎,但当我10旅的十余路突击队一齐插进村里后,他开始害怕了,用电台不停地向董钊呼叫,督促他派兵救援。
当然,这些也都被陈赓监听的清清楚楚。
董钊此时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真是“越怕越有鬼”,他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他骂黄正诚是个“草包”,骂27旅旅长和167旅旅长是两个“窝囊废”,可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得想办法救黄正诚。
董钊命令27旅和167旅一定要突破解放军的防线,从西面增援黄正诚,同时从临汾派兵,火速东进增援。当然,他还忘不了不断地向黄正诚鼓劲儿,要他“坚持住”。
27旅、167旅确实又加强了攻势,奈何陈康的13旅像一道铜墙铁壁横在面前,根本无法突破。
为了迅速结束战斗,陈赓令周希汉:尽快打下陈堰村,活捉黄正诚!
周希汉集中了10旅的主力部队和最猛的火力进攻黄正诚,炮兵先对黄正诚据守的院落抵近射击,士兵用湿棉被铺在老百姓提供的桌子上做成“土坦克”,冲到敌人盘踞的院墙边,用炸药为后续部队开路。
陈赓这时还坐在电台旁,他听到越来越猛的枪炮声,夹杂着阵阵喊杀声。突然,黄正诚向董钊惊呼道:“他们已经进屋了……”话还没说完,就听见“轰”的一声巨响,电台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董钊在电台里不断呼喊着黄正诚的名字,断断续续,叫声不绝,黄正诚沉默着,没有任何声息。
陈赓打趣地说:“省省吧,黄正诚已经落在陈康手里了,过两天我来帮你叫他吧。”周围的人都一起跟着哄笑起来。
见大家都发笑,陈赓故作严肃地把脸一板:“我真要叫他,让周希汉把黄正诚给我送来。”说完自己也没忍住,跟着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陈堰的枪声停止不久,周希汉就给20团政委吴效闵打电话,问他们捉到黄正诚没有,吴效闵回答说:
“没有,有的俘虏说黄正诚被炸死了。”周希汉说:“不可能,手榴弹响的时候,他还在同董钊通话呢!一定要好好搜索!”
天亮后,吴效闵带了几个参谋来到集中俘虏的地方,双目环视。忽然,吴效闵发现了一个上身穿士兵衣服,下身穿呢裤,脚穿皮靴,鼻梁上还架着一副金丝眼镜的俘虏,见吴效闵正在注视他,连忙垂下头,神态很不自然。
“你是做什么的?”吴效闵走过去问。
“书记官。”俘虏慌忙回答,但回答得明显比较心虚。几句话问下来破绽百出,一看蒙混不过去,俘虏用手推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说:“我是黄正诚,我要见你们的陈赓将军。”
黄正诚被带到陈赓那里。陈赓一见到黄正诚,就劈头盖脸地训斥道:“你们太骄傲了,简直目空一切,敢拿一个团来碰我陈赓,胡宗南真是狗胆包天!”骂过胡宗南又质问黄正诚:
“你是黄埔毕业,又留过洋,你这个仗是怎么打的?”
“你们打仗不讲规矩,作战宜正不易邪,我的部队还未展开,你们就突然袭击,还搞夜袭。这种打法不正规,要是摆开了阵势打,你们不一定能胜利。”
“规矩,简直是笑话?我就是不让你将部队摆开!你就是个草包!”
陈赓声色俱厉,黄正诚不敢吭声,打了败仗,还能说什么呢?这个蒋介石和希特勒共同培养的黄埔“高材生”,在德国没把希特勒的“先进”战术学回来,却学会了中世纪武士决斗的迂腐。连2000多年前的孙子都对这种蠢战术表示唾弃,提出“兵者,诡道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黄正诚这个所谓“百战百胜”的中将还妄谈什么规矩,真是可笑至极。
黄正诚当面挨了陈赓的一顿训斥,背后胡宗南也在骂他。
胡宗南听到他心爱的1旅被歼,羞愤交集,他大骂董钊无能,骂黄正诚丢脸,但他已无力回天。
第1旅被歼灭后,胡宗南怀着复杂的心情,又重新组建了第1旅,但是此第1旅与彼第1旅不可同日而语了,只是胡宗南完成一个心愿而已。这个旅重新成立之后,没有再投入战场。
直到1947年3月。
3月19日,胡宗南的大军攻下了延安的一座空城,167旅已经拿下了宝塔山。但是胡宗南却压着不允许向蒋介石报告。众人百思不得其解,直至第二天,落在后面的第1旅到达延安后,才向蒋介石报告。
他是想给第1旅正名啊!当年大帅曾国藩,在进攻南京的最后一战中,一定要把首破金陵的大功留给“九帅”——曾国荃一样。
曾国藩
胡宗南想给第1旅正名,恢复被陈赓“污”过的名誉。可惜的是,上天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当时莫斯科四国外长会议尚在进行,限于军事机密,不能公布部队番号,亦不能为第1旅公开“平反昭雪”,这也成了胡宗南一声的遗憾。
陈赓与胡宗南的第一次单挑,以胡宗南的完败而告终。陈赓之所以能胜,我想无外乎三点:一是对胡宗南、阎锡山矛盾的判断,阎锡山此时乐于做壁上观;二是来自于对胡宗南骄兵必败的判断,胡宗南带的“天下第一旅”和胡宗南一样狂妄,事实证明,就是如此;三是来自于对战场主动权掌握的自信——敌人的一举一动尽在监听掌握之中。胡宗南想不败,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