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是毛主席在1949年3月进入北京城时所说的话,后来经过电视和电影的反复宣传,成为中国无人不知的名言。
“不当李自成”,也就成为共产党的一句著名的口号,告诫大家不要忘本,要戒骄戒躁,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不能被人当李自成赶出北京城!”
其实在毛主席之前的两个月,也有一个人也说过类似的话,这个人就是解放后青岛市的第一任市长马保三。
一、马保三其人其事,件件生动。
马保三出生于1888年,他的年龄比毛主席还大5岁。因为他小时候进过私塾,所以文化水平较高。
解放后青岛第一任市长马保三
1924年37岁的马保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寿光县第一个党支部,他是我党早期的党员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他短期避入朝鲜参加汇川的朝鲜革命,后很快回到山东继续革命。在解放前他的主要事迹有:
1.豪侠仗义、专门好打抱不平,痛打大清的县长为民保田。
有一回,寿光的大清县长看上了马保山老家牛头镇的湖滩上群众自行开发出的1000多亩良田,就带着人强行要把田地划为“学田”,企图霸占。
马保三听说后大怒,提着大刀就赶了过去。
年轻时的马保三
他杀开一条血路,直接杀到县长面前,把刀拍在桌子上,一拳把县长打倒在地、瞪着县长说:“你要地还是要命?”吓得县长赶紧逃走了。
虽然经过协商,地最后还是被划走了400多亩,但是寿光的以后的县长都没有人再敢来牛头镇闹事了。
2.毁家散财闹革命,一个人不怕丢掉性命,那他还怕什么呢?
加入了共产党后,就面临着需要大量的活动经费的问题。为了给组织筹集经费,马保三还把自己家的一座房子卖了。
当时家里的人都劝他不要冲动,马保三说:“参加了革命,我连命都不怕丢,还怕丢这几个钱吗?”
3.动员家乡子弟成了八路军山东军区第8支队。
抗日战争全面抗战爆发,马保三决定拉起一支队伍抗日。他在寿光县以牛头镇为中心,走家进户动员青壮年参军,很快就拉起了一支70多人的队伍。
马保三的家就成了部队的指挥部,他的家产也就成了部队的公产,家里的人全都为部队忙前忙后,毫无怨言。
马保三经常带着游击队四处活动,打得日伪军整日不得安宁,当时在寿光的日伪军中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要是撒谎,让我出门就撞到马保三!”
在马保三的领导下,队伍很多快发展到了700多人,再发展到1500多人。
马保三寿光起义拉起队伍
1939年的临朐五井战斗,马保三的部队共击毙日伪军160多人,被罗荣桓誉为“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战斗”。后来,马保三的部队都编入了山东军区的正式部队里,成为主力部队。
二、马保三版本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青岛解放后因为它的地位特殊(国民党的直辖市)很重要,最后经过认真地研究,决定让已经61岁的马保三出任青岛第一任市长。
解放时的青岛
接到任命,马保三就给身边的人写下了4句话:“进城不忘本,关心老百姓;一切为人民,不当李闯王!”
这就是马保三的“不当李自成”版本的来历。
要说马保三与毛主席说的“不过李自成”有什么不同,就是马保三说的是“不当李闯王”。
当了青岛市长后,马保三的很多亲戚都来找他想要官做,马保三大怒说:“我来青岛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来当官做老爷的,你们统统都给我回去好好种地!”
马保三的卧室
随后马保三又立下了一条规矩:“第一,我不是来当大官的;第二,如果有人敢打着我马保三的名号去捞好处,这样的亲戚我可不认!”
马保三高升要离开青岛去济南,临走前他对秘书说:“咱们来青岛时带的有什么,走的时候就带走什么,其它的我一样都不要。”
1964年,77岁马保三在济南病逝。
在他的数公里长的送葬队伍中,有自发来自寿光、青岛、济南三个地方的很多老百姓,很多人放声大哭,哭声震天。
马保三故居,也是牛头山起义指挥部旧址
结束语:马保三是一个好干部,也是一个文化理论水平非常高的干部,他能早在毛主席之前就提出“不当李闯王”,并一生实践,非常地保贵,这也是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