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阔别二十余载 江南丝竹乐师重返豫园湖心亭茶楼

阔别二十余载 江南丝竹乐师重返豫园湖心亭茶楼

图说:一批江南丝竹乐师重返百年茶楼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杨玉红)笛子、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笙、阮等多种传统民族乐器奏出一首首江南丝竹乐曲,勾勒出地道的江南韵味。12月27日,湖心亭丝竹乐社正式揭牌,一群白发丝竹爱好者重返百年湖心亭茶楼。

自上海开埠以来,江南丝竹作为上海地区特色民间合奏音乐在沪流行了300多年,曾是代表上海及江南地区“乡音”的符号,于2006年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

“2000年左右,我带领丝竹乐队大部分成员离开湖心亭,一别便是二十余载。今天,我们重返百年茶楼,演奏拿手曲目,感慨万千。” 年过七旬乐师陆勤康携多位老友走进湖心亭二楼,演奏了《欢乐歌》《中花六板》《霓裳曲》等经典曲目。他回忆道,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批丝竹爱好者、民间老艺人自行凑合,固定在城隍庙得意楼茶园,一边品茗漫话一边即兴演奏。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批老人走进湖心亭茶楼活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众艺人推荐和提议下,他参与组建了第一支丝竹乐队。他们每周日集中排练,每周一下午在湖心亭茶楼相聚,演奏古典乐曲,茶客们击掌相和,怡然自得。

阔别二十余载 江南丝竹乐师重返豫园湖心亭茶楼

图说:豫园文商集团与长桥江南丝竹乐社联合重建湖心亭丝竹乐社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上海,在游览豫园期间,步上湖心亭二楼,在靠近东窗的一张红木圆桌旁就座。她居高临下,环顾四周,顿时被古典园林和庙市风光所吸引,连声说:“这儿的风景真美!真美!”服务员为她端上了用紫砂茶具冲泡的一壶特级狮峰龙井茶。伊丽莎白二世一边喝茶,一边欣赏优雅悦耳的江南丝竹。

彼时,湖心亭茶楼不仅是上海丝竹玩家交流活动的中心之地,还隐含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和文化认同,一度有“不到茶楼非高手”的境况。陆勤康说道,一名丝竹玩家如果能坐在湖心亭的桌上演奏一曲,在上海就算有名了。书法家任政特意题写了“丝竹之乡”牌匾。随着丝竹乐队离开湖心亭茶楼,这块牌匾却又谜一样地消失,至今不见踪迹。

12月27日,由民乐教育家伍国栋手书写的“江南雅韵,丝竹之家”的对联牌匾揭幕,拉开湖心亭江南丝竹社重建的序幕,意味着民间丝竹人的传承将在这百年茶楼里延续。历经多年业态调整升级,豫园文商集团与长桥江南丝竹乐社联合重建湖心亭丝竹乐社,将以长桥丝竹乐社为班底,吸引更多江南丝竹玩家重回湖心亭,擦亮代表着上海市民独特人文情怀的文化“名片”。

上海最新公布的100家演艺新空间,有“海上第一茶楼”美誉的湖心亭茶楼成功入选。“捧一杯香茗,窗外便是九曲桥的雅致景观,丝竹悦耳、琴瑟和谐。”豫园湖心亭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22年1月1日起,湖心亭茶楼将传承每周丝竹活动传统,丝竹社将在每周一下午进行江南丝竹即兴演奏活动,每月不定期邀请江浙沪丝竹名团前来切磋交流展演。元宵节、端午节、中秋等传统佳节,湖心亭丝竹乐社还将举办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为市民游客打造沉浸式文旅休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