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华夏文化与历史简介-7-春秋12-晋文公称霸之路

公元前636年,下线好久的周天子有动静了,周襄王后隗氏与叔带私通,被襄王废黜。隗氏系狄人之女。狄人因此怨恨襄王。周大夫颓叔、桃子乘机奉叔带联合狄军攻打襄王。襄王逃今河南巩义。狄军大败周军,襄王避难于郑国泛邑(今河南襄城),并遣使告难于各诸侯国。秦穆公苦于进军中原没有理由,趁此机会,领兵东进帮助周天子。晋国群臣商议:“争夺霸权最好是拥护周天子,周王室与晋国同为姬姓,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国之后,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国称霸的资本。”尊王攘夷以谋取政治优势,建立霸业基础。

晋文公辞退秦军,亲率晋军南下攻叔带,将其俘获。四月初,襄王复位,杀叔带,周天子就将阳樊、温、攒茅(今河南辉县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四邑赐予晋文公。晋南部疆域遂扩展至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为其日后图霸中原提供了有利条件。

华夏文化与历史简介-7-春秋12-晋文公称霸之路

有了稳定的局面后,开始整理内务,从政治经济上修路减税招商引资,人才上重用贤臣,军事上教育上进行整顿。大量起用受晋惠公、晋怀公时代受到迫害的旧族,姬姓中贤良的人担任内务官,异姓中有才能的人担任边远地方的官。王公享用贡赋,大夫收取采邑的租税,分给士族田地,一般平民自食其力,工商之官领受俸禄,差役按其职务领取口粮,家臣的食用取自大夫的加田,封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让赵衰、胥臣、栾枝、冀缺等人辅佐他治理国家;让郤溱、霍伯带领军队;让贾佗、阳子制作礼仪;让魏犨、荀伯抵御北方的戎族。制定官员规章,按法办事,确立名分,培育美德。赏赐随从自己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将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以郤谷统帅中军,狐偃统帅上军,栾枝统帅下军。减免赋税,布施恩惠,舍弃禁令,分财给寡少的人,救济贫困,资助没有财产的人。减轻关税,修治道路,便利通商,宽免农民的劳役。鼓励发展农业,提倡互相帮助,节省费用来使资财充足。在生产上,号召改进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在贸易方面,降低税收,积极争取邻商入晋。

公元前632年一直想踏入中原的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便召开众将商量,看如何救宋。当时情况是:想向楚国去说情,怕楚国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愿意,而且又怕齐、秦不赞成,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答应宋国,并说明原因,叫他先和齐、秦联系,请齐、秦与楚交涉,送些礼物给齐、秦。而晋先出兵伐曹、卫,把曹、卫灭掉,将他们的土地分一些给宋,以补偿宋人的损失。楚成王见晋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将子玉不要去逼近晋师与之交战,说:“晋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晋国,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决定的,像这样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诫子玉要知难而退。可是子玉却不肯听,仍要和晋人打仗,于是派人向成王求战,说:“我不敢说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说闲话人的嘴。”

华夏文化与历史简介-7-春秋12-晋文公称霸之路

子玉率军攻打晋军。楚军一发起冲击,晋军就向后退。晋军的军官都疑惑不解:“我们为什么要撤退,这太耻辱了,况且楚军已经衰疲,我们为什么要逃走?”晋文公回答说:“从前我逃难到楚国时,曾与楚成王约定,如若晋楚交战,晋军会向后撤退三舍之地,我怎么能背弃自己的承诺呢?”三舍,也就是九十里。楚军向前追击,晋军向后撤退,足足退了九十里。直到退到城濮城下,追在晋军后面的楚军也在城濮停下,与晋军列阵以待。为了引诱楚军,晋下军主帅栾枝以车辆拖拽树枝飞驰,激起尘土,让楚军以为自己败退逃亡。这一招果然有效,子玉以为晋军败退,便令楚军左军追击。当左军追击时,楚军左侧出现了空虚,晋军中军与上军联合夹击楚左军,楚左军大败,子玉见楚国左右两军皆败,下令中军停止追击,率军离开战场。因为子玉对中军的指挥得当,楚国中军并没有太大损失。

晋楚的这场战争以晋国取胜而告终,因为地点在城濮,所以后人将这场战争称为城濮之战。

华夏文化与历史简介-7-春秋12-晋文公称霸之路

城濮之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成就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晋文公有两件事情是齐桓公没有做到的。那就是平定王室内乱,和武力击败楚国。有这两件功绩就足以进入五霸之列。晋文公身后,晋国霸业不堕,这也是齐桓公比不了的。所以单从功绩上讲,齐桓公还比不了晋文公。但是,晋文公在德行方面又要比齐桓公差一些,比如请隧礼,拘卫侯,携天子狩河阳等等,不敬天子的行为。因此五霸里他要排在齐桓公的后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