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福鼎人民剧场的前世今生。

福鼎人民剧场的前世今生。

福鼎论坛 讲故事

近日,福鼎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露出真容,令人赞叹。但也让人不由想起曾是广大市民“文化粮仓”的人民剧场,如今两座新旧剧场遥相辉映。对于老福鼎人而言,人民剧场承载了更深厚的情怀。

福鼎人民剧场的前世今生。
福鼎人民剧场的前世今生。

福鼎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内部

位于中山中路的人民剧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以来,便成了滋养数代福鼎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在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的上世纪,这里曾带给无数福鼎人幸福感。

福鼎人民剧场的前世今生。

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人民剧场 档案局资料图

01

近日,可以从文化学者马树霞的口中了解人民剧场的建成始末,去探寻这座曾经的“文化地标”背后的故事。

从马树霞的口中我们得知,人民剧场始建于1958年。福鼎是有名的茶乡,人民剧场正是在这一片叶子的推动下建成的。1958年,全国茶叶生产现场会在福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代表莅鼎参会,为了此次大会能够得以顺利进行,人民剧场的建设计划因此被提上日程。

经过工人们的日夜赶工,历时三个月左右,一个可以容纳一千多人的人民剧场顺利完工了。

据马树霞介绍,当时人民剧场是融汇了南京等地剧院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剧场外形为罗马式,廊沿4根圆形大立柱,看上去有一种端庄的华丽。

福鼎人民剧场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人民剧场外观

02

人民剧场建成后,除了作为各项大型会议的会场外,平时主要以剧团演出为主。“过去几乎天天都有演出,除了越剧团外,京剧团、木偶剧团等也会在这里进行各种剧目表演。”马树霞说,人民剧场演出过很多成功的剧目,比如《金沙江畔》《刘三姐》《借伞》等,都是当时热度颇高的剧目,演出期间常常人满为患。

福鼎人民剧场的前世今生。

新建设并投入使用的福鼎市文化艺术中心

据马树霞回忆,当时人民剧场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当属春节期间。彼时春节联欢晚会尚未开办,电视也还没普及,人民剧场的过年晚会便成了“香饽饽”。因此,每年一到除夕夜,人民剧场的演出都一票难求。

晚会节目主要由各机关单位的文艺宣传队联合进行演出,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大多是宣传队自编自演的福鼎革命歌曲及戏剧,颇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福鼎人民剧场的前世今生。

福鼎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

这一波热闹,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夜。元宵节当晚,来自各乡镇的宣传队也会汇聚于此一起“闹元宵”,剧场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其中,尤以沙埕镇的“水生大队”、太姥山镇的“建国大队”等带来的节目格外出名。

春节期间,也因此成了文化宣传的黄金季节。

03

直到今天,人民剧场依旧是各类演出的重要场所。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娱乐日益多元化,在时间的洪流中,人民剧场的热度逐渐退却。

据马树霞透露,人民剧场曾经历过一次大变革。二十世纪末期,人民剧场进行改建,不仅缩小了整体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和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最早的时候,人民剧场是一座独立的建筑,内部还设有演职人员的宿舍,平时除了外出演出外,演职人员都住在剧场内。”据马树霞介绍,改建后的人民剧场,拆除了门口的4根罗马柱,入口也由一楼改到了二楼,建筑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如今,站在人民剧场外,望着那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仿佛依稀还可以看见剧场曾经的样子——庄严、气派。

斗转星移

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

福鼎这座小城日新月异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屹立在市中心的人民剧场

却数十年如一日地等待着

与每一位市民的相遇

那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