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武帝的最后决策:太子人选,霍光辅政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其中老二刘闳早年夭折了,老大刘据在"巫蛊之祸"中死了,老五刘馎也郁郁而终了。

因此,如今能够继承皇位的人,就剩下汉武帝的另外三个儿子,即老三刘旦,老四刘胥,以及老幺、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了。

汉武帝的最后决策:太子人选,霍光辅政

中国有一句古话∶"立嫡立长,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一般情况下,年龄大,意味着阅历丰富、思维缜密、举止沉稳,考虑事情也不容易被欺骗,更不容易被其他权臣或者邪恶势力所挟制。因此,在确定国家继承人的时候,一般都要"立长",尽量选择年龄大的孩子继承家业。

可见,如果从这个方面考虑,汉武帝应该选择年龄更长的老三或老四,而不是选择那个仅仅七岁,啥也不懂得老六刘弗陵。

然而,在汉武帝的这番海选中,刘弗陵之所以能够胜出,完全是造化弄人。

第一个无能的对手,是汉武帝的三子燕王刘旦。

汉武帝的最后决策:太子人选,霍光辅政

要知道,在储君的争夺战中,刘旦拥有很大的优势。第一,他在幸存的兄弟中居长,年龄最大;第二,根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刘旦不仅聪明绝顶,而且博览群书,精通诸子百家之术,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可惜的是,虽然优势明显,但是刘旦的缺点也同样惊人。什么缺点呢?八个字形容∶缺乏耐性,急功冒进。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刘旦突然上疏汉武帝,他申请返回长安,要给父皇当贴身卫士。

您想,汉武帝是何等聪明的人,一看见这封书信,他立刻知道了刘旦的把戏。于是,盛怒之下的汉武帝斩杀了刘旦的使者,还顺便削了他三个郡的封地。

刘旦偷鸡不成蚀把米,只能落荒而逃,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痛哭流涕去了。

刘弗陵的第二个对手是汉武帝的四子,广陵王刘胥。

对比自己的三哥,刘胥的性格正好相反。刘旦博学多才,善文;而刘胥却善于武,他不仅身强力壮,且勇力过人,是一个当将军的好材料。

汉武帝的最后决策:太子人选,霍光辅政

话虽如此,但是刘胥唯一的爱好,就是上山跟狗熊打架。

据说,为了更好地跟这些狗熊摔跤,刘胥特意在自己的封地里修了一个熊苑,里面豢养了各种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白熊、猫熊……·总之一句话,那真是什么样的品种都有。

有了这些狗熊后,刘同学就彻底辍学了。人家啥也不干,就天天琢磨着怎么跟这些熊掐架了。有一天,刘胥遇到一只厉害的熊,打着打着,刘胥就被这只熊击倒在地了。从此以后,他就半身不遂,彻底瘫痪了。

鉴于此,汉武帝对这个儿子彻底死心了。

综上所述,这么一看,能够继承大统、成为自己接班人的,只剩下老幺刘弗陵了。

汉武帝的最后决策:太子人选,霍光辅政

当然,根据《史记》的记载,刘弗陵从小天资聪慧,比同龄小孩要聪明,也比同龄小孩身材要大得多,再加上"尧母门"的神话效果,汉武帝对他的宠爱,那是更多一些。他天天逢人便说∶"这个孩子,类我,类我!"

话说如此,刘弗陵再像自己,他也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而汉武帝时日不多了,一旦驾崩,刘弗陵将如何单独面对这个凶险的世界呢?

看来,只能临终托孤,找一个既忠心、又有能力的大臣,任命他为顾命大臣,来托付自己的后事了。

当然,汉武帝也清楚无比,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在主弱臣长的情况下,托孤都是一场赌博,一场决定天子所有命运的豪赌!

以三国为例,托孤正确了,那就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托付错误了,那就是司马懿,谋朝篡位改朝换代。所以这种事情,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最后,在经过了数次筛选,来回掂量后,汉武帝终于眼前一亮,他找到了那个合适的人选。

这个人,就是汉武帝的贴身侍中——霍光。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选择霍光呢?首先,霍光这个人一直不出错。

汉武帝的最后决策:太子人选,霍光辅政

根据史书记载,霍光十几岁入宫,侍奉了汉武帝整整二十年。其间从没有出过一点儿差错,其谨慎小心,无人可比。

一个人如果两三天不犯错,应该可以。两三个月不出错,估计就很难了。整整二十年不出错,就更加困难无比了。因此,霍光不仅在谨慎、稳-重上适合当顾命大臣,他也绝对能够胜任。其次,霍光这个人,他非常忠心。

中国的一些老话说得好;人心隔肚皮,对面不相识;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了解这个人的才能与性格,这个非常容易,但要想判断他是否忠心,这个就困难无比了。

殊不知,对于这个问题,汉武帝却能放一百个心。

汉武帝的最后决策:太子人选,霍光辅政

原来,霍光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就是那位战无不胜、英年早逝的霍去病。可见,霍光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一部分是沾了哥哥霍去病的光,享受了皇帝对他哥哥的待遇而已。

因此,对于汉武帝而言,我平时待你不薄,你应该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忠诚度也完全可以。即使要赌,就赌你这颗忠心,我也应该能赌赢。

不管怎的,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在临终托孤这个问题上,汉武帝就是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霍光这里,而且,他还赌赢了。

汉武帝死后,霍光成为一代摄政王,他辅助汉昭帝、汉宣帝两位皇帝,以"与民休息"的方针来制定政策,纠正了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年年征战的局面,让大汉王朝再次兴盛起来,史称"昭宣中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