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位女上校9岁参加红军,从军52年,一小参谋的死令她几十年难忘

王新兰于9岁时参加红军,成为一名战士,军旅52年,见证过不少壮烈的生与死。但是,据他的女儿萧云说:

“母亲说参加革命以来,她经历过无数次死亡,最让她震撼的还是那个参谋的死。”

这位女上校9岁参加红军,从军52年,一小参谋的死令她几十年难忘

这是怎么一回事?

那是在东北的时候。王新兰的丈夫萧华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她为丈夫的机要秘书兼电台台长。

在与蒋军大战之前,辽东部队首先要对付和解决的,是多如牛毛的土匪。

东北土匪多。日伪统治时期,土匪武装更加增多。日军投降之后,“座山雕”、“许大马棒”遍地都是,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成为东北一大公害。

这位女上校9岁参加红军,从军52年,一小参谋的死令她几十年难忘

萧华的司令部居住在安东城内,土匪活动也十分猖獗。解放军人员走在街上,经常遭受突袭和杀害。一次,司令部两个参谋从城外的部队检查工作回来,刚一进城,就被藏在暗处的土匪冷枪打中,一伤一亡。

其中死掉的那一个参谋,就是深深“震撼”王新兰且令她几十年都难忘的“小参谋”。

那个参谋头上中了三弹,两颗子弹是从太阳穴射进去的,一颗子弹打中他的胸部。

2004年,萧华和王新兰的女儿萧云还说:“母亲至今回想起那个中弹牺牲的参谋,依然感慨万千。”

王新兰为什么“感慨万千”?

不是感慨土匪的枪法很准。

这位女上校9岁参加红军,从军52年,一小参谋的死令她几十年难忘

而是因为此前晚上他与她的一次谈话。

这个参谋是不久前才调到辽东军区机关的。牺牲的头天晚上,他还来到电台,与王新兰聊了好一阵。闲聊中,王新兰得知他的老家是山东乐陵。

而乐陵就是当年萧华率挺进纵队到达冀鲁边抗日时的第一个落脚点。参谋说萧司令在他们那一带名气很大,大人娃娃都知道,他就听过萧司令讲演,后来他就当了兵。当兵前,他已经结了婚,媳妇比他大两岁。他们那地方兴娶大媳妇。

说到媳妇,他拿出一个绣花荷包给王新兰看,说是媳妇绣的。王新兰几十年后还记得那荷包,上面绣的是两只鸳鸯,活儿很细。

这位女上校9岁参加红军,从军52年,一小参谋的死令她几十年难忘

最后,参谋问王新兰:

“东北打完了仗,我们还能不能再回山东?”

王新兰说:“不知道啊。”

她看参谋有点失望,又改口说:“全国解放了,山东也需要人建设,当然可以回去。”

这位参谋高兴了,小心翼翼地把绣花荷包装进了贴身的衣服口袋里。

然而,第二天,这位参谋就被土匪打死了。

王新兰得知噩耗后十分悲伤。在和大家整理他的遗物时,她从他的衬衣口袋里,找到了那个绣花荷包,土匪打中他胸部的那颗子弹不偏不斜,正好打在荷包上,绣花荷包染满了血,已残缺不全,看不出荷包的形状,荷包上的两只鸳鸯只剩下了半只。她捧着那个残缺的荷包,默默地难过了好长时间。

这位女上校9岁参加红军,从军52年,一小参谋的死令她几十年难忘

以后,很长日子里,那个参谋的模样还不时出现在王新兰的眼前。

这位参谋的牺牲,在战争年代中,可以说是很平常的。可是,身经百战,看见过无数生死的王新兰如何如此震撼呢?

萧云后来说:“我想,参谋的死如此使母亲震撼,与他牺牲的头一天晚上与母亲的那番谈话不无关系。在战火纷飞中,对亲人的眷恋和对明天和平日子的向往,是一股带着暖意的清流,让人感动。而当那一切都被猝不及防的暴行撕裂的时候,活着的人心底是会流血的。很小的时候,母亲给我讲过那个参谋,讲过那个绣花荷包。那个故事跟了我几十年。”

那个参谋姓郑。

王新兰为开国女上校,从军52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