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场干旱意外发现水下皇陵,被埋湖底300年,这是为谁建造的?

杜甫有诗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科技之力,赋予人强大力量,然人力之于自然,终有力竭之时。唯有以敬畏自然之心,方可因势利导,造福人类。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中国,产生了灿烂夺目的文化成果。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丧葬文化一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了今天,古时的丧葬文化已经成为了专家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而且在古代陵墓中的发现,为考古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实物证据。

一场干旱意外发现水下皇陵,被埋湖底300年,这是为谁建造的?

在众多古代陵墓中,皇陵往往是规格最高、潜藏价值最大的墓葬,但是出于稳妥谨慎的考量,皇陵常常不被允许发掘,只能就地保护。人们最耳熟能详的皇陵,应该是秦始皇陵,又或者是明十三陵。

在今天人们的认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皇陵都是建造在地面和地底,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首次发现了水下皇陵的存在,这处水下皇陵藏身于湖底将近300年。那么,这处水下皇陵到底是为谁而建造的?围绕这处水下皇陵的疑问又有哪些?

一场干旱意外发现水下皇陵,被埋湖底300年,这是为谁建造的?

在1963年,由于洪泽湖地区发生旱灾,使得该湖的水位持续降低,最终,一座大型古墓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后来,经过许多考古专家的实地研究和商讨,针对这处大型古墓有了一个基本的推断,此处乃是一座明朝时期的皇家陵墓,它也是中国发现的首个水下皇陵。

这处水下皇陵墓主人的身份,很快就被考古专家确定。此处皇陵是多人的皇陵,他们分别是朱元璋的高祖、曾祖及其祖父,因此这处水下皇陵被称为明祖陵。虽然知晓了这处水下皇陵埋葬的逝者,但是,在它身上依然有很多疑问,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自然是明祖陵这处水下陵墓真的是在水下建造的吗?

一场干旱意外发现水下皇陵,被埋湖底300年,这是为谁建造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祖陵虽被称为水下皇陵,但并非是在水下建造,那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水下呢?导致明祖陵出现在水下的原因是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明祖陵所处的位置是一处低洼带,这是它被藏在水底的根本原因。第二,人为因素直接导致了明祖陵被水淹没。

关于这第二点的人为因素,指的是明朝时期的治水政策。在明朝弘治年间,为了保护黄河下游农田,弘治皇帝命令当时的大臣刘大夏,修筑太行堤。此堤一建成,黄河北部支流被阻挡,大量的黄河水携带着泥沙涌向了处在南方的淮河。

一场干旱意外发现水下皇陵,被埋湖底300年,这是为谁建造的?

由于淮河河道狭窄,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流量,再加上黄河泥沙的沉积,使得淮河两岸的水灾日益严重。很快,明朝朝廷意识到了淮河水患的严重性,于是命令治水能手潘季驯,解决此问题。在进行一番考察之后,潘季驯提出了“束水攻沙”和“蓄淮刷黄”的治水方针。

虽然这两条治水方针有其科学性,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蓄淮刷黄”这一方针导致洪泽湖水位不断上升,使得该湖的抗洪能力越来越弱。等到了公元1680年,明祖陵被特大洪水淹没,自此,它沉入洪泽湖底近300年之久。

一场干旱意外发现水下皇陵,被埋湖底300年,这是为谁建造的?

明祖陵所选的位置并不好,但这里是朱元璋家的祖坟所在,朱元璋害怕影响了风水,不敢将其迁葬到别处,只能在此修建祖陵。为了建造这座祖陵,朱元璋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大兴土木,而且改移河道、移土造山,用了整整28年才修建完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明祖陵最终藏身湖底约300年。

明祖陵被发现之后,考古工作人员对这处皇陵进行了发掘、清理等工作。由于明祖陵在水下时间太久,使得皇陵所有的木制建筑被毁,留下了只有一些石质文物,比如神道旁的21对石像。

一场干旱意外发现水下皇陵,被埋湖底300年,这是为谁建造的?

自1997年至今,考古工作人员曾多次修复明祖陵,并命人在其周围修筑了2706米的防洪大堤,防止其再次被淹于湖底。今天的人们可以前往江苏淮安的明祖陵镇,一窥水下陵墓的全貌。

透过这件事情,人们应该明白人力往往无法胜过自然的力量。不管是朱元璋的费尽心机,还是潘季驯等人的治水策略,后来的发展都证明他们失败了。虽然如今的人类掌握了更强大的力量,但是,人类依然无法征服自然,只能因势利导地改造自然,人类应该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不要妄自尊大。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