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原意究竟是什么?

话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要表达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的话,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但实际上这句话出自诗经背风里的《击鼓篇》,背这个字儿就是一个北方的北加一个右耳旁,原本是一个古国名,乃是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耕至此,而背风指的是这个地方的华夏族民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原意究竟是什么?

全剧应该是生死契阔,与此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契阔的本意就是勤苦、勤劳和艰苦,而成说就是指预先约定的话。所以呢这个意思就是不论生死离合,我都和你说定了,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修。听起来好像还是男女间海誓山盟的话。

如果将《击鼓》这篇文章通篇解释一下,你就会理解这段话啊,男女之间的感情没有关系,《击鼓》这篇古文的白话文意思如下:战鼓雷的咚咚作响,战事踊跃,操练兵枪,国都曹毅筑城墙,堵我从军奔南方,跟随将军孙子重,平定他国陈与宋,久久不能把家回,忧心忡忡心儿碎。哪里停军把营扎,慌了神儿丢了马,哪里寻他哪里找。荒野鳞下卧芳草,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修,我生生叹息金离散,不能相见多悲叹,我生生叹息天涯远,不能信守誓言把家还。这么一解释就明白了。《击鼓》这首诗描写的是兵士久数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了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意是歌颂战友之情的,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所以可能有激情,但绝对没有爱情。但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就被误用为山盟海誓,还广为流传。那今天讲到这儿,不是说这句话啊现在不能用在爱情上了,只是追溯一下它的原意诶是不是给人一种重新认识的新鲜体验呢?

那除了这句话,还有一句话实打实的也跟战争有关,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好像是讲攻心为上,不要动一兵一卒,就要让对方屈服。那这句话呢出自《孙子兵法》,很多后人也直接解读为孙子主张尽量避免直接战争,感觉孙武还是个和平主义者。其实这句话还是要通篇来看啊,它是出自于孙子兵法之《谋功篇》,全文的意思是衡量战争的取胜,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略逊一筹。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意思应该是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这句话明显就是杀气腾腾的,告诉我们怎么把敌人的城池攻陷,是战争准备的要领和注意事项,没有攻心为上,不要动一兵一卒就让对方屈服的意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原意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孙子兵法》一直以来都是兵书啊,主张是打,剩下的问题只不过是怎么打,怎么可能一味追求和平呢?再说,打仗,是不动如松,动若疾风。有文章就说带好兵,那打胜仗最好。将领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有这种坚毅的品格,或者是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平时做人、为人、处世也要说话、算数、言行合一、有契约精神,故而呢也要求要言必信、是行必果。

但是言必信、行必果,如果在古代这么形容对方,对方可不像我们现在这么理解,是褒义词,他不高兴不说,反而可能会揍你,因为你侮辱他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原意究竟是什么?

怎么回事呢?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礼,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子贡当时是这么问孔子的,说:老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呢?孔子说:我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己有耻,始于四方、不辱使命、从事外交的人,差一点儿的人才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帝的道德楷模,而更差一些的便是言必信、行必果、坑坑然小人哉。

坑坑就是浅陋、固执的状态,一听这话肯定不是夸人的了。所谓言必信、行必果,原本是指那些认死理儿、非常的固执、浅薄的低档人物,是被强烈鄙视的人。所以在古代如果你对别人说,你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那完蛋了哈,坑坑然小人哉,对方不打死你才怪。

--- The en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