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巨龙复舞九天动——气冲霄汉,也要接得住才好(七绝修改回复)

昨日接到咨询一份,是一位朋友的时事相关作品,两首七绝。

巨龙复舞九天动——气冲霄汉,也要接得住才好(七绝修改回复)

既然自称七绝,当然先看平仄。因为两首七绝是同一时期所作,可以看作组诗,那就一同分析。

一· 嘲

可恨之江疫浪顽, 杭生甬卷越连环。

烦嘲骏马陷溪淖, 哪日佳州欢我还?

二.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定绿浙群山。

巨龙复舞九天动, 旧魅新冠一掌删。

两首七绝都是仄起入韵格式,而且押的都是平水韵“十五删”部。这就有意思了。像这种情况,诗人在同一情境下连写两首同样格式,又同一韵部的七绝,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文字高手,要么就是韵脚字掌握得比较单一。

如果是有充足的情感要抒发,为什么不直接一首七律?即饱满,又规则。而使用两首七绝来分开抒发,只说明了一点,情感很激动,但是内容不够支撑一首完整七律,只能借绝句留白之手掩饰。

格式没有问题,这位朋友已然是格律好手,何以见得?“烦嘲骏马陷溪淖, 哪日佳州欢我还”,出句第五字平转仄,对句第五字就仄转平,而且都不会造成诗病,这就能说明点问题了。

格律好手,诗的水平如何呢?那就进入“可以言诗”的阶段。

巨龙复舞九天动——气冲霄汉,也要接得住才好(七绝修改回复)

我们先来看看他写的内容,结合自注。

“可恨之江疫浪顽,杭生甬卷越连环。 ”

虽然是大白话,但是对于一个外省人来说,我是费了蛮大的功夫才搞明白这些词的。比如说“之江”是指钱塘江,“杭甬”我知道是指杭州、宁波,可是这“越”是哪儿呢?我只知道“百越之地”,在当代应该是指浙江东部,但是这样和“杭甬”就不应该并列了,毕竟大家都在浙江东部。又查了下,估摸着应该是指绍兴——这真是我的知识盲点,要不是为了看这首诗,也不会去查五号疫情爆发,然后看着这几个城市连成一线,我还是只能猜测是指绍兴,依旧没有准确答案,不知道作者或者当地人能不能详细告知。

如果“越”是指绍兴,那么“越连环”倒是说得过去的,如果是我理解的浙江东部的意思,那么这里就是有些不通。

可恨钱塘江一线又有疫情兴风作浪,杭州有、宁波有,顽固地在浙江东部滋生。

“烦嘲骏马陷溪淖, 哪日佳州欢我还。”

这两句也不复杂,诗人以骏马自喻,表达自己被困在疫区,期望早日回到家乡的心态。“淖”读“nào”,就是烂泥巴的意思。为什么用“溪淖”?溪里不都是石头吗,何来烂泥?开始没想通,多的是烂泥巴的比喻,为什么选择了“溪”?后来看自注才知道,应该是作者为了说明是被困在“慈溪”,好么,又一个地名。

读到这里,已经神经衰弱,所以对句一出现“佳州”,立马联想有哪个地方叫“佳州”?想了半天,查了半天,只有陕西东北部有个“佳县”。赶快看自注,诗人明明是江苏泰州的啊?打开地图,彻底搞清楚,其实也没隔多远。那这里就只能理解为诗人觉得泰州好,所以用“佳州”代指了。前面搞了那么多实指地名,这里又来个虚指,真是让人想不到。

巨龙复舞九天动——气冲霄汉,也要接得住才好(七绝修改回复)

这比上一堂地理课还要累。

这就是我读这首诗的观感,太累,因为我地理不及格。而在诗人心中,定然是以一首七绝塞入了这么多地名而感到自豪的。但是我作为一个读者,我感觉不到有多好,只觉得读起来麻烦,那么你顶多也就是打动当地人,因为这些地名给人共情的空间太少。

刨除地名影响,诗本身还可以,但是也有不顺畅的地方——自然是强塞地名惹的祸,比如“烦嘲骏马陷溪淖”,如果不是要强行塞入慈溪的“溪”,改成“烦愁骏马陷泥淖”,是不是念起来就舒服多了?或者干脆把“陷”字改成合正格的平声字:“烦愁骏马囚泥淖”——因为诗题为《嘲》,咱们将诗内的“嘲”字去掉,是可以的。

如果觉得“囚”字不生动,那我们就使用“跌”字,虽然是入声字,但是现在发一声,至少在吟诵的时候就会减弱“骏马陷泥淖(仄仄仄平仄)”中平声太少的感觉——“烦愁骏马跌泥淖”。

“佳州”这个词反正是虚指,不如用大家都熟悉的“家乡”不好吗?“欢”也不对,有谁把“欢迎”简称为“欢”,不都是简称“迎”吗?何况“欢”字还明明白白地挤韵。我们用仄声字归入正格——“哪日家乡得我还?”,实际上是“我哪日得还家乡”的一种有意思,更有节奏感的表述。

注意“得”字为入声字,所以平仄关系反而合正格了。

巨龙复舞九天动——气冲霄汉,也要接得住才好(七绝修改回复)

前面两句,因为地理知识困乏,就不改动了。所以这首七绝调整理顺之后就是这个样子:

《嘲》

可恨之江疫浪顽,杭生甬卷越连环。

烦愁骏马跌泥淖,哪日家乡得我还?

注意,因为这类诗内容的特殊性,是无法从内容意境上做出调整的,仅仅是从字词平仄和表达通顺上下了点功夫。即使如此,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要读懂这首诗,还是需要花些力气。当然对于囫囵吞枣的读者来说,倒是无所谓。反正你说的是浙江疫情嘛,我管你“杭甬”是哪里,“越”又是哪里?

再来看第二首,这一首没有题目,也没什么必要,因为更加没什么内容。

第一首诗还在陈述事实,并发出自嘲的感叹,这第二首就有点往口号体发展了,当然,没有了那些折磨人的地理问题,就显得更加“浅白”了。

前两句有些承接《其一》的意思,但又没有完全承接,还算是讲了一些美好愿景。意思也没必要解释了,这还看不懂的,也就不要说写诗了。

巨龙复舞九天动——气冲霄汉,也要接得住才好(七绝修改回复)

这里只讲一下如果是我,会怎么处理。首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平仄为“平仄平平仄仄平”,不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不和“哪日家乡得我还”一样吗?意思也一样,那不干脆就使用第一首的最后一句做这个起句不好吗?更确定二首诗的连贯性,这多有意思?

其实我们也可以用“明月何时照我还”作为第一首的尾句,更好更顺。只不过这是王安石的原句,偶一借用无妨,两首诗都用,就显得有点儿厚脸皮了。

所以我们使用自己的“哪日家乡得我还”。

同时因为有第一首作品的详尽地理位置交代,对句里面的“浙”字也就不要再出现了,重复出现有什么意思?我们多出一个字,那么就把山名细化,找个合平仄的杭、甬、越的景点即可,“玉皇山”、“凤凰山”都可以,只要是“仄平平”就行。

既虚指了浙东,又有细致落实。

所以这两句要是我写,会更偷懒:“哪日家乡得我还?春风定绿凤凰山。”

后两句要怎么改呢?像这种凭空大言“巨龙复舞九天动”,是最不好改的,因为这是完全没有生活细节的凭空想象,而且只是一种比喻,所以就不改了,改了就不是他的诗了。但是第四句需要理顺,什么叫“一掌删”?这明显就是第三句吹得太高大上,第四句接不上气了,随便找个韵字把这句完结了。

气冲霄汉,一定要自己接得住,接住了,就是气势如虹,接不住,就是大言空谈。

何况我们还处在疫情当时,要表达出对抗的决心来,我们取来主席诗词中的“若等闲”来接住第三句的大气势。

巨龙复舞九天动——气冲霄汉,也要接得住才好(七绝修改回复)

“巨龙复舞九天动,百战新冠若等闲。”

哪日家乡得我还,春风定绿凤凰山。

巨龙复舞九天动,百战新冠若等闲!

这首作品就勉强调整如上,只不过是把最拉胯的末句更换了,虽未必合诗人愿意,但至少气势不亏。

这个时候,我们再把其一,其二放到一起通读,是不是就觉得没有那么难理解,没有那么气焰忽涨忽落了?

《信》

巨龙复舞九天动——气冲霄汉,也要接得住才好(七绝修改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