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来源 :青揽家长地带

ID:educool

还记得小沈阳的女儿,那个被全网嘲笑长得丑的女孩吗?

2014年,小沈阳首次带着8岁的女儿沈佳润登上综艺《人生第一次》。综艺的本意是见证孩子的成长,共同探讨亲子话题,可网友的注意力,全在沈佳润的颜值上。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一时之间,谩骂嘲讽之声铺天盖地般地朝沈佳润涌来。有人说她丑得像射雕英雄传里的老巫婆;有人说她面如老鼠,会克家人。

想象一下,一个已经对“美”、“丑”有了初步认知的八岁女孩,看到网友对自己的评价,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刚开始,她不服气。节目中最动人的一幕,是沈佳润朝着大山呼喊:“我长得像爸爸,我很骄傲。”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可后来,她还是被击溃了。原本自信大方的沈佳润,逐渐变得自闭,甚至一度抗拒去学校,连镜子都不敢照。

让一个孩子从自信到自卑,只需要短短几天。

让一个孩子从自卑到自信,却需要整整7年。

前不久,已经15岁的沈佳润再次出现在互联网上。视频中的她笑容自信,动作舒展,全然没有小时候拘谨的样子。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她展示了自己的画作,看得出很有自己的想法;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她还参加了英文“紧急新闻提词器”挑战,口语十分流畅,完全没有卡顿。

不仅如此,她还选择正面回击流言蜚语,将网友对她的恶意评论置顶,并配文表示:“美不美都是父母给的,我不会以此骄傲,更不会以此感到羞耻!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自信的沈佳润,更美了。

这里的“美”无关所谓的大眼睛、双眼皮、白皮肤,而是她身上由内而外透露出的坦然气质,和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

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的保护、肯定与支持。

女儿被伤害后,小沈阳便再也没有同意其他节目的邀约,将女儿保护的很好。同时,他又在安全限度内,给予女儿最大的自由。

去年,14岁的沈佳润想拍摄街头舞蹈视频,小沈阳便全程默默陪同,只为让女儿开心。

视频中的沈佳润搞怪可爱,一点都没有怯场。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从小沈阳的教育方式里,我发现了让孩子自信的三个秘诀。

01.

多肯定,少打击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轻微脑瘫孩子的故事。

小男孩马上三年级了,和医生交流的时候,他格外懂事。因为害怕医生听不清自己的话,他不仅会特地放大声音,还会手舞足蹈地比划。

知道小男孩叫徐成宇后,医生便鼓励他:“爸爸一定想让你成为全宇宙最棒的人。”

原以为小男孩会羞涩或臭屁地笑出声,没想到他沉默了许久,原先比划的双手也无力地垂了下来,然后说:“不会地,我不会优秀的,爸爸说我一生肯定是失败的。”

说完小男孩定定的望着天花板,两颗黑葡萄快速的蓄满泪水,然后又带着哭腔一字一顿的重复那句话:“不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说我以后不会优秀,肯定会失败的。”

才9岁的孩子,本该朝气蓬勃,却已经将自我否定深深的扎根在脑子里。

医生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落泪,轻轻握着小男孩的手,说,爸爸妈妈只是怕你骄傲要你谦虚所以才那么说的。你要记住,你以后一定会成功,不会失败,阿姨说的话才是真的。

评论区很多网友都在为医生的做法点赞,但是医生这一番话,孩子就能自信起来吗?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可能不会这样,说不定会认为我不配拥有这样的夸赞。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说: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如果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父母常说“你真蠢”,你就是真蠢。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的自信,父母拼命否定打击就够了。

相反,想要成就一个孩子的自信,父母一定要懂得认可和鼓励。

前段时间,一个女孩在课堂上自我介绍的视频火了。

她说,“我叫蔡畅,我一直有个外号,叫蔡胖,可以看出来我的体型……”

接着,她又说,“我家是干收废品的,父母很累。我有个特别实在特别土的梦想,就是给我妈买个大别墅……”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这段视频收获了近50万点赞,大家都被蔡畅的自信、大方和懂得感恩所折服。

我总在想是什么样的父母养出这么自信的孩子,直到看到另外一个胖女孩的故事。

胖女孩的网名叫“杨小乙”,她说她从小就长得胖,有很多外号,但是她从来没有自卑过,反而一直很自信。大学时140斤,和班花走到一起都自信满满,看到的人还以为她才是红花,班花是绿叶。

因为她有一个从言行上一直很认可和鼓励她的爸爸。

每次她被同学嘲笑后,问爸爸自己胖不胖,爸爸都会说“不胖不胖,多好看。”然后又加一句:“说你胖的人都是在嫉妒你,因为你又聪明又漂亮。”

有一年春节前买新衣服,她想要买一件黑外套,妈妈认为不好看,不同意,爸爸却说:“她那么白,穿什么都好看,穿黑色就更显白了。”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上大学时,她爸爸给她的生活费特别足,还交代说:“不要轻易收男生礼物。你这么好,不能随便让男的追到你。”

高中的时候,她父母经常去看她,后来她才知道,她爸爸认为自己女儿很漂亮,怕被男同学惦记。杨小乙说听到这句话“快笑死了”,因为那时候她都胖到买不到衣服穿。

然而正是这种打心底里的接纳,言行一致的认可和鼓励,才让杨小乙这么自信,不仅外貌上没有自卑,在能力上她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最后考上了工商管理学硕士,就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曾有项研究调查数据显示:

一个经常处于负面评论的人,潜能仅能被开发20-30%;

如果能得到肯定,就能上升到50%;

如果得到来自家庭的肯定,那么潜能则可以被开发70-80%。

如果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就尽管否定打击TA,如果想要孩子未来有无限可能,就要学会真心的认可和鼓励孩子。

02.

多放手,少包办

教书六年,我发现班上总会有这一类孩子:报名班会表演节目的时候,他们说要回去问问妈妈;选择学校社团的时候,他们说要回去问问爸爸……

这类孩子,一点都不自信,唯唯诺诺,不敢做主,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求助家长。直到看到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我才明白为什么。

父母接孩子放学的时候,第一件事是把孩子的书包接过来,自己背上;孩子们交上来的手工作业或者是课后阅读感悟,总能看到父母代做的影子。

我理解家长的初衷,想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务,让孩子在成功中找到自信。

但家长的误区在于,孩子不是因为成功才有自信,而是因为有自信才能获得成功。

一昧地包办孩子的生活,无异于给孩子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你一个人肯定做不好,除非爸爸妈妈帮你。”

前不久,看过一部引人深思的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

综艺里,八岁的何一可,每天被妈妈照顾得“妥妥贴贴”,除了写作业,几乎什么事都不用做。小到刷牙,大到整理书包,全部由妈妈代劳。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按理说,他比其他的孩子多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应该会学有余力吧?

令人惊讶的是,何一可非常自卑,每天挂在嘴上的话是:“我觉得我不行。”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诚然,我们能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唯一一件我们无法代劳、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探索自身能力的边界。

也许今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时漏带了语文课本。

但明天,孩子就明白自己应该对照着课表来收拾书包。

到了后天,孩子就会发现,连整理书包我都能做到,那么独立整理错题又有什么难度呢?

当孩子在“尽自己努力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那么将来,哪怕孩子遇到挫折,也会按照从前成功的经验,想方设法解决难题。

正如《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所说:

这份“自己说了算”的感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才是主动进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能爬起来的动力。因为“你想要”,而不是被迫地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

03.

多信任,少焦虑

曾看过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将参与实验的孩子们分为两组,A组的孩子的父母情绪积极稳定,B组的孩子的父母情绪焦虑、阴晴不定。

接着,实验人员给孩子看了四张不同的表情的脸,并要求孩子判断,从哪张脸开始,孩子感受到了其中的愤怒。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结果显示,A组的孩子看到第三张才察觉到愤怒的情绪,B组的孩子在第二张时就感受到了愤怒的情绪。

这便意味着,B组的孩子比A组孩子更容易受消极情绪的影响,看待人或事物也会更加悲观。他们一生都将无法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变成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家洪兰说过: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父母保持快乐的秘诀就是:信任。

只有当父母放平心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一个深知自己被爱着的孩子,才能无所顾忌地勇往直前。

长此以往,孩子的认知便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失败—获得信任—努力—成功—获得信任。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有一位热爱昆虫的10岁男孩,叫殷然。

说实话,刚看纪录片的时候,我着实为他捏了把汗。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昆虫是一种“恶心”的生物,热爱昆虫的殷然,也许会被当作怪咖排挤。

可出乎意料的是,当被问起身边同学的态度时,殷然淡淡地说了句:“他们不懂就不懂呗,没有什么好费口舌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看到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我才明白他内心强大自信的来源。

害怕虫子的妈妈,会克服自己的恐惧,参与到孩子的世界里:“与其旁观,你不如一起玩。”

爸爸一到假期,就会带着殷然去大山里观察虫子。

消失7年后,小沈阳女儿惊艳回归: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父母做对了什么?

如今,殷然已然成为了学校里的“小小昆虫学家”,有了父母的信任和支持,相信他未来一定能成为大有所为的生物学家。

为什么父母焦虑的情绪,是一个家庭致命的毒药?

因为焦虑会让父母不自觉地钻进牛角尖里,焦虑孩子的成绩,便只盯着孩子的成绩,看不到孩子其他的天赋与优点。

父母的焦虑越深,孩子的天赋越容易消失,孩子的未来就越平庸。

父母的信任,才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自信,是给孩子最好的、性价比最高、回报率最大的投资。

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不需要父母花大价钱买学区房、报兴趣班,只需要父母从日常小事出发,注意自己的言行。

多肯定,少打击,才能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多放手,少包办,才能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多信任,少焦虑,才能让孩子对挑战充满底气。

自信的孩子,哪怕被生活逼到泥土里,也能从泥土中开出花来。

共勉。

*作者:李耳耳,终身成长的教育学研究者,与孩子一起,越变越好。

· 今日互动 ·

在你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你是如何与孩子相处的?你有什么教育心得?欢迎留言聊一聊。

- EN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