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通过贴标签的方式给孩子负面暗示,是件太常见的事情。
回看很多父母,也常常忍不住给孩子贴上“磨蹭、内向、胆小”等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
殊不知,这些负面的暗示,对孩子的一生会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生活中,你说的是“真棒”还是“真笨”,带给孩子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1
你的这些“暗示”
可能会毁了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是他们认识自己的来源。
乱贴标签式的表达,伤人于无形,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知乎曾看到一个问题:“父母情商低会给后代带来多大的影响?”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如果,父母乱给孩子贴标签、扣帽子,给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放大孩子的缺点,打击孩子,只会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那些负面的“暗示”,就像一道道永远好不了的伤口,时时刻刻提醒着孩子:
“你不够好,你真笨,你真的很差。”
孩子活在负面标签所带来的压力中,消磨着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以及对生命的热忱与追求。
2
不乱贴标签
才是尊重孩子的开始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记者周轶君跟芬兰的老师围坐在一起,谈起自己小时候因为被人告知“你唱歌很难听”,所以她就不敢开口唱歌的事。
而芬兰的老师回答,这正是她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规避的误区。
避免因为孩子一时表现不佳,就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
听完,周轶君反问,如果一个孩子讨厌数学,讨厌数字,那应该怎么办呢?
芬兰的老师则表示,她们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而不会认为是孩子有问题。
在芬兰老师的教育观里,我们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孩子不喜欢数学,但是对小汽车很感兴趣,那就用小汽车教学。
喜欢积木,那就用积木教学,尊重孩子的喜好,尊重孩子的节奏,慢慢来。
每个孩子生来有自己的特质,有自己看待生命的方式,有自己对世界的渴望,他们有自己的生长节奏。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因为孩子没做好,马上就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如果孩子内向,不敢打招呼,那就鼓励他:
“我知道你这次还有点紧张,下次做好准备了,我们陪着你好不好?”
如果孩子调皮好动,就跟他玩木头人的游戏,看看谁能够静下心来。
如果孩子有点胆小,那就静静陪着孩子,做孩子安心的后盾。
不要心急地去对孩子的人生下定义,而是在参与他成长的日子里,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支持和尊重。
3
多给孩子正面的反馈
孩子未来才更自信
亲子教育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中的一幕,让人感触很深。
嘉宾傅首尔陪着徐敬凯写作业,看到他写得认真,就夸奖他:
“谁养出来这么好的儿子,晚上我要问问你妈妈了。”
但凯凯却低着头说:“妈妈说我不好,她天天说我不好。”
其实凯凯已经是别人眼中的“小学霸”,“别人家的孩子”,但凯凯妈却吝惜对孩子的夸奖。
这是因为她担心自己的表扬,会让孩子嘚瑟,所以别人说好话,她就说坏话。
凯凯妈妈的这种行为,无意间就造成了对孩子的伤害。
当凯凯说出“妈妈说我不好”时,这意味着对于孩子来说,连最亲最爱的母亲,都不认同自己。
等时间长了,他就不再拥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难题,也不再相信自己真的能够做好。
现代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士曾说过:
人内心深切的渴望,就是得到肯定与赞美。
对于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来自父母的正面反馈,就是一次次的认同与爱,同时,父母也不必担心正面反馈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负。
当父母学会巧用正面反馈,激励孩子,孩子就能学会积极地思考问题,直面问题,对人待物更加从容自信。
学会欣赏和鼓励孩子,孩子回馈给你的,将是未曾意料到的惊喜。